第1页共10页
[山行整首古诗的意思]山行古诗的意思
一:[山行古诗的意思]杜牧山行诗意
山行①
远上寒山②石径斜③,
白云生处④有人家。
停车坐⑤爱枫林晚,
霜叶⑥红于二月花⑦。
——唐·杜牧
注释
①山行:在山中漫游。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斜:此字读某iá,为倾斜的意
思。
④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指高山的深处。
⑤坐:因为。
⑥霜叶:枫树的叶子经秋霜之后变成红色。
⑦红于二月花: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解读翻译
深秋时节,我沿着石头铺成的弯弯斜斜的小路上山,
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居住的人家。
我把车儿停下来,只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
霜染的枫叶红艳美丽,胜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
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
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
第2页共10页
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
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
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
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
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
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
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
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
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
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
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
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
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
景。(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
之极。(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
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
为描述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
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
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
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
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
第3页共10页
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
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
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
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
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
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
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二:[山行古诗的意思]山行杜牧在哪里写的
山行杜牧山行在哪里写的
诗歌创作是杜牧山行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
《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
抒胸臆,感激淋漓.
山行
作者: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某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第4页共10页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
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
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
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
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
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
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
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
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
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
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
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
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
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第5页共10页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
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
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
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
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
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
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
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
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
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
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
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
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
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
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
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
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
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
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
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
第6页共10页
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
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
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
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
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
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
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
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扩展阅读:
作者介绍
杜牧山行(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山行的诗全
集栏目。
杜牧山行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山行擅
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
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
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山行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
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
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
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
第7页共10页
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
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
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
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
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
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山行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
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57山行杜牧山行
三:[山行古诗的意思]古诗杜牧山行的意思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
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
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第8页共10页
5.斜:此字读某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杜牧山行的意思
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中美丽的景色。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山林
美景,远处一条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向山顶延伸,近看白云缭绕的地
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儿户人家。“有人家”又说明深山中不是死寂的,可能有
袅袅炊烟,有鸡鸣狗叫,使人感到和谐温馨。
后两句诗人抒发了对山林美景的赞美之情。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所
以停下车来仔细观赏。而观赏的重点是什么呢?是枫叶,这深秋的枫叶颜色鲜
红,经过冷风吹寒霜染,不但不凋零,反而更加鲜艳可爱,生命力非常旺盛,
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美。这正是诗人喜爱枫叶的主要原因,也是这首诗得到人们
喜爱、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
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
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
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
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
山势。
第9页共10页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
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
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
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
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
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
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
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
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
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
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
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
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
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
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
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
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
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
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
第10页共10页
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
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
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
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
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
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
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1][8]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8:3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