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精髓读音

更新时间:2022-12-04 08:36:04 阅读: 评论:0

儿童教育博士-什么的气球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壮阳的偏方秘方)

....

1/18

如何读《山海经》?其精髓在哪里?

海经是地图啊,当然要一边读、一边考证、一边旅行啊。

下文是我2013年暑假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找山海经里面第

一座——招摇之山的经历。0、实践缘起实践缘起于《山海

经·南山经》第一段文字: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

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

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

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

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实践的目的就是

找到经文中的“招摇之山”。

1、前期文献调研从本质上讲,此次实践活动更偏向于学术

研究而不是认识社会。《山海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古籍,

对其所进行的研究,重点必然放在文献调研上。而为了确定

《山海经》首篇所提到的招摇之山的具体方位,我们需要通

过文献调研解决3方面的问题。第一,山海经究竟是一本怎

样的书;第二,前人对于招摇之山的地理方位的考证如何;

第三,招摇之山相关物产的考证情况。

1.1山海经背景简介1.1.1山海经基本情况山海经是先重要

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世版本共计

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容包罗万象,主

....

2/18

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等,也

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容,其中的矿物记录,

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此外,《山海经》还保存了夸父逐

日等不少远古神话传说。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

传》,《山海经》真正作者,前人多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

向、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而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已无

从考证。近代学者已形成确论:该书不出一人一时之手。

1.1.2山海经容性质对《山海经》容性质的认识,历代说法

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形法类,而秀(即歆)

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晋郭璞很推崇《山

海经》,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至明代,胡应麟认

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

清《四库全书》也把此书列入小说类。近代鲁迅也认为此书

是巫觋、方士之书。然而,大多数学者者认为《山海经》是

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经》(即“山

经”)地理价值最高。《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

其地理学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

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首

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众多山,如

“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

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表达了山系的走势;以

与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

....

3/18

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

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

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从许多支

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

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其次,

《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

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

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

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

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

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

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因此有学者认为:《山

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本次实践是对《山海经》中

的第一座山进行实地考察的一次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山

海经》是一本古地理著作。

1.2各家注本招摇之山考证从晋朝的郭璞到清朝的郝懿行再

到现代的袁珂,历朝历代为《山海经》作注的学者对于“招

摇之山”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考据,下文列出一些学者的结论。

1.2.1郭璞《山海经传》现存最早的注本为西晋郭璞的《山

海经传》。郭璞在《山海经传》中对第一句话进行了注释,

原文如下: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臨于西海

....

4/18

之上。郭璞注: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其中后

一句为注文,其意指“招摇之山”在“蜀伏山”。而对于“蜀

伏山”一词,郭璞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可推测的结论也

仅能从“蜀”字推测出郭璞认为“招摇之山”在蜀一代。此

外,历代典籍中除了《山海经传》也没有再找到“蜀伏山”

一词。因此郭璞的这个结论从今天来看既不明晰,也不算可

靠。

1.2.2郝懿行《山海经笺注》清嘉庆年间郝懿行的《山海经

笺注》是《山海经传》之后第二个《山海经》的全面注本,

其训诂、考证包括注释都更为具体。郝懿行对南山经第一句

话的笺注如下:南山經之首曰?山,懿行案:任昉《述異記》

作雀山,《文選注王巾頭陁寺碑》引此經,作鵲山。其首曰

招搖之山,懿行案: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岀焉非此。高

誘注《呂氏春秋·本味篇》雲:招搖,山名,在桂陽。臨於

西海之上,郭璞注: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懿

行案:“伏”疑“汶”字之訛,《史記·封禪書》雲:瀆山,

蜀之汶山也。《蜀志·宓傳》雲:蜀有汶阜之山,江岀其腹,

皆是山也。我们关注“招摇之山”的具体位置,从郝懿行的

笺注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结论:(1)《山海经》中有两

个以“招摇为名”的山,《南山经》的“招摇之山”和《大

荒东经》的“招摇山”,这两个山是不同的山。(2)高诱注

《吕氏春秋·本味》认为“招摇山”在桂阳,即今天的连州

....

5/18

市。(3)郭璞《山海经传》中的“蜀伏山”,“蜀”字为“汶”

字之误,而“招摇之山”应该是蜀地的汶山。从文义上看,

郝懿行同意郭璞的看法,认为“招摇之山”为“蜀汶(伏)

山”。

1.2.3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早于

郝懿行的《山海经笺注》为康熙年间作品,但影响力不如郝

本。其中关于“招摇之山”的注解原文如下:南山經之首曰?

山,任臣案:今本作鵲,《三才圖會》有鵲山之神,即此山

也。又濟南、汝寧、、順徳皆有鵲山。《搜神記》仲子隐于鵲

山,蓋濟南鵲山。《通鑑》世民與竇建徳戰西薄汜水,南屬

鵲山,汝寧鵲山也,非此。其首曰招揺之山,任臣案:王崇

慶《釋義》云:既曰鵲山,又曰其首曰招揺之山,是一山而

二名,或兩山相並也。任昉《述異記》曰:招揺山亦名鵲山,

臨于西海之上。郭曰: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濵西海也。

(标点为笔者注)吴任臣注释的收集了其他典籍中出现的“?

山”、“招摇之山”的相关容,但这些容里没有表达这两所山

的地理位置。最后援引了郭璞的注,可以看作吴任臣基本上

同意郭璞的看法,但对于本次研究意义不大。

1.4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是清朝

乾隆年间本,其中关于“招摇之山”的注释不超过上述几家

的容,其原文如下:南山经之首曰?山,沅曰:任昉《述异

记》作雀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沅曰:《大荒西经》曰:有

....

6/18

招摇山,融水出焉,即此。临于西海之上。在蜀伏山,山南

之西头滨西海也,沅曰:蜀伏山未详,或当为蜀汶山。又高

诱注《吕氏春秋》招摇曰山名,在桂阳。毕沅的校注容基本

上和郝懿行相同,但又有略微区别。如毕沅认为《大荒西经》

的“招摇山”和《南山经》的“招摇之山”是同一座,郝懿

行则认为不是同一座。毕沅也提到了“蜀汶山”和“桂阳”

两个地名,但没有下结论“招摇之山”是哪一座。

1.2.5袁珂《山海经校注》民国之后以袁珂的《山海经校注》

最为流行和权威。但由于袁珂认为《山海经》是一部神话著

作,其地理纪实成分较少,因此,其注几乎不关注山川的具

体地理位置,对于我们的研究意义不大。其中关于“招摇之

山”的注释如下:《南山經》[一]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

山,臨於西海之上。[一]王念孫雲:“《文選·頭陀思碑文》

注引無經字。”珂案:無經字是也,說見《海經新釋》卷一

篇首注。这段注释没有提与任何关于“招摇之山”地理位置

的信息,对于本次研究价值不大。

1.2.6其他注本山海经的其他注本包括明朝王崇庆的《山海

经释义》,慎的《山海经补注》,清朝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

今释》、王绂的《山海经存》等。慎《山海经补注》是在郭

璞注本上的增补,增补容没有关于“招摇之山”的,因此不

做讨论。王绂《山海经存》关于“招摇之山”的容也不超过

上述注本中的容,在此不详述。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原本

....

7/18

虽未见,但吴任臣提到:王崇慶《釋義》云:既曰鵲山,又

曰其首曰招揺之山,是一山而二名,或兩山相並也。可见,

王崇庆所注容与地理位置并无关系。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

释》,笔者未见原文,但根据城市学院步天的研究成果可知,

吴承志对《南山经》所述群山未进行考证[1]。综合各家的

注本来看,“招摇之山”有两个可能的地方:第一,在蜀汶

山,位于今日的省茂县;第二,在桂阳,即今日的省连州市。

1.3徐南洲考证除各代注本对于“招摇之山”的地理位置有

所论述外,也有人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目前能找到的

对于“招摇之山”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的文章并不多,其中

以徐南洲《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一文最为详细。该文对

前人的考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招摇之山”为今天兴安县的猫儿山。文章提出了确定

“招摇之山”地理位置的4个条件:(1)“丽ji(上鹿下旨)

之水”要发源于“招摇之山”并且流入“西海”;(2)“西海”

应距离“招摇之山”和“丽ji(上鹿下旨)之水”不远;(3)?

山当为一群山之总称,招摇仅属其一,且具有为群山“之首”

的特殊条件;(4)“招摇之山”的物产应与经文所说的相符。

文章指出,兴安县猫儿山符合上述4个条件。首先文章认为

“丽ji(上鹿下旨)之水”对应于今天的漓江,漓江从猫儿

山发源,流到市,方向是西南方向,基本上符合原文的“西

流”。而关于“西海”,文章则认为《山海经》成书之时,附

....

8/18

近乃一大湖,称之为“西海”。今天市的两江四湖可能是“西

海”的遗迹,并且从文物考古来看,市的墓葬年代较晚(几

乎均为六朝以后),也从侧面印证《山海经》成书时,不适

合人类居住,可能为湖泊,而古人往往将湖泊称之为海,如

“”(贝加尔湖),“”(湖)等。既认定“丽ji(上鹿下旨)

之水”为漓江,在古时为经文中所述“西海”,漓江发源于

猫儿山,西南流向市区,且猫儿山距离市区仅有81公里,

可以认为“西海”距离“招摇之山”以与“丽ji(上鹿下旨)

之水”不远。猫儿山是越城岭的主峰,而越城岭又是南岭之

一,因此猫儿山附近却有群山,文章认为猫儿山附近的海洋

山、越城岭和都旁岭等组成?山山系。而猫儿山海拔2141米,

为乃至华南最高峰,因此称之为?山之首。经文中“招摇之

山”物产的特点是“多桂”,“多金、玉”,有“祝余”、“迷

毂”、“狌狌”、“育沛”。文章考证出“桂”和“金、玉”确

实是猫儿山区较多的物产。并且认为“祝余”为一种壮医用

药或是指“天门冬”。“迷毂”所指为今天的木棉、凤凰树、

赤槿之类。“狌狌”文章中引用《山海经·海南经》的容“苍

梧之山,……,在狌狌东”进行旁证,认为“苍梧山”为今

天的九嶷诸山位于兴安东面,与“招摇之山”地望相符。“育

沛”为玳瑁,是一种可以“辟蛊毒”的佩药。可见猫儿山符

合徐南洲先生提出的4个条件,其为“招摇之山”的证据较

为充分,因此本次实践采用徐南洲先生的考证。

....

9/18

1.4相关物产考证《山海经》中提到“招摇之山”的物产主

要有8种,分别是“桂”、“金”、“玉”、“祝余”、“迷毂”、“狌

狌”、“育沛”,前3种意义明确,在今天也可以找到同名的

物产,而后5种则在今天较难理解,不能找到对应的物产,

因此分别对后5种物产展开进一步说明。1.4.1祝余徐氏原

文:招摇山所产的“祝余”,郭璞注曰“或作桂荼”。今人覃

保霖《壮医源流综论》称:“‘祝余’壮语读为‘卓医’,意

为‘放药’。又参看《尔雅,释木》荼为茶之初文,故桂荼

犹今之桂茶。”用桂的枝叶水煎当茶饮以防治疾病,这是壮

医用药方法之一,犹如蜀人饮苦丁茶防暑热,荼本有苦意。

但“祝余”点是青花、如韭,显非桂叶,可能是最早被当作

“放药”的一种植物,专有名词变成了普通名词。或以为指

今之天门冬。检《本草纲目》卷18“天门冬”条,其叶形、

花色均极相似;梁弘景、唐慎微、宋掌禹锡诸医学都赞其有

“辟谷不饥”的功能,道家则称颂为“仙人粮”云云。此说

可供参考。徐氏认为“祝余”是一种药,并且很有可能是今

天的天门冬。天门冬,天门冬目,百合科植物。又名天冬。

性寒,味甘,微苦。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用于

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病

症,其外观如图1所示。图1天门冬花叶

韭菜和天门冬同属于天门冬目百合科,形状上较为相似。从

图1中可以看出天门冬的花为青白色,但是天门冬没有“食

....

10/18

之不饥”的效果。而天门冬属百合科的另一种植物,玉竹,

则可能是更为接近“祝余”的植物。首先,玉竹在读音上恰

好是“祝余”的颠倒,其形状同韭也颇为相似,并且花也是

青色,如图2所示。图2玉竹花叶

更为重要的是,玉竹作为药用确实有令人“食之不饥”的效

果,《本草正义》中记载玉竹“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

食易饥者,尤有捷效”。另外,玉竹在《中药志》中有记载,

说明产玉竹。基于上述考证,我们认为玉竹即为《山海经》

中的“祝余”。

1.4.2迷毂徐氏原文:“迷谷”,覃保霖说:“壮语训为草木之

母根。壮俗,幼儿体弱多病者,常佩药用草木根一截,亦能

防治疾病。甚至成人患病,也用佩药法。”据此,“迷谷”当

为壮族民间习用的一种“佩药”,按其形状,或以为是木棉、

凤凰树、赤槿之类,未可定也。同正(今崇左、龙州间)壮语

称树为“果迷”。果、谷双声,“果迷”或即“迷谷”之倒装

音。徐氏在其文章中并未言明“迷榖”所指的是何种植物,

根据经文所述,我们认为“迷毂”既是今天的构树,原因有

以下三点:第一、“榖”的本意指的就是构树,也叫楮树,

因此经文称“其状如榖”是符合逻辑的,而构树上有黑色的

文理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图3所示。图3构树形态第二、“迷

榖”的花是“其华四照”,其意义应该是指其花的形状是放

射性的,并且有艳丽的颜色,如光一般。如图2所示,构树

....

11/18

的花确实符合经文描述。第三、“迷榖”能使人佩之不迷。

事实上构树的果实是一味中药,称为楮实子,《全国中草药

汇编》称其能明目,故能使人“不迷”,置于“佩之不迷”

可能是一种夸的说法。基于上述考证,我们认为构树即为《山

海经》中的“迷榖”。

1.4.3狌狌徐氏原文:招摇山产狌狌,见于《山海经》本身。

《海南经》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汜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而舜葬西。”苍梧山即九疑诸山,在、兴安之东,与招摇山

地望相符。徐氏未探讨“狌狌”在现实中的对应物,根据经

文的描述,我们认为“狌狌”是一种白耳善走的灵长类动物。

“狌狌”在古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述:《荀子·非相》:“今

夫狌狌形笑(肖)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

胾。”《山海经·海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论衡·是应》:“狌狌知往,乾鹊知来。”《子·泛论》:“狌

狌知往而不知来。”这些记述往往带有神秘色彩,例如其“人

面”、“知人名”、“知往”等,这些都是与人相似的特征。总

结起来看,“狌狌”是一种和人类比较接近的灵长类动物。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藏酋猴是比较符合“狌狌”的特征

的。藏酋猴别名短尾猴、大青猴,属于猴科。藏酋猴体型粗

壮,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

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与下颏有似络腮胡

....

12/18

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

褐,靠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不超过10厘米,

如图4所示。图4藏酋猴形态

图4中的藏酋猴包含经文中“狌狌”的特征。其脸颊两边的

浅色毛发符合“其状如禺而白耳”,缓慢行动和奔跑的形态

也符合“伏行人走”,至于经中提到“食之善走”,我们认为

是因为古人看到藏酋猴行动较快,认为食用后也能使人行动

变快,这种思想在古代很常见。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由于

开垦与阔叶林遭到破坏,生存围已很狭窄,在武夷山、猫儿

山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基于上述考证,我们

认为藏酋猴即为《山海经》中的“狌狌”。

1.4.4育沛徐氏原文:“育沛”,郭璞无解,近人释为瑇瑁,

可从。碡与育同属觉部,沛与瑁皆为双唇音,故育沛与瑇瑁

实为一物。《周书.王会》称“南蛮”六国所献特产即有瑇

瑁。按《山经》文意,育沛为防治瘕疾的“佩药”。瘕疾,

中医释为腹游动不定的包块。《本草纲目》介部说:瑇瑁“生

岭南海畔山水间”,“可破症结、消痈毒”;“生佩之,辟蛊毒”,

与经文吻合。说明《山经》对研究医药学史也有一定价值。

徐氏认为“沛育”为瑇瑁,即玳瑁,但事实上玳瑁是一种海

龟的龟甲制成的,徐氏既然认为“丽ji(上鹿下旨)之水”

是漓江,“西海”为,而漓江和均离海较远,那么海龟是不

可能到达大陆的,因此认为“育沛”为玳瑁是不合理的。经

....

13/18

过文献考证,我们认为“育沛”为琥珀。“育沛”为琥珀的

别名是当前中医药界的常识,国家中药管理局编著的《中华

本草》中收录的“琥珀”词条,明确说明“育沛”为琥珀的

别名,产于、、、、、等地,有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

治痈疽疮毒,跌打创伤。琥珀通常产于沼泽地带,猫儿山三

江源处恰为一片沼泽,其中可能有琥珀产出。基于上述考证,

我们认为琥珀即为《山海经》中的“育沛”。

1.5本次实践的假设根据上述考证,本次实践的基本假设有

以下5点:(1)猫儿山为《山海经·南山经》中的“招摇之

山”;(2)漓江为《山海经·南山经》中的“丽ji(上鹿下

旨)之水”;(3)为《山海经·南山经》中的“西海”;(4)

玉竹为《山海经·南山经》中的“祝余”;(5)构树为《山

海经·南山经》中的“迷榖”;(6)藏酋猴为《山海经·南

山经》中的“狌狌”;(7)琥珀为《山海经·南山经》中的

“育沛”。本次实践的目的就是通过实地考察验证这7条假

设,从而确定猫儿山就是“招摇之山”。

2、当地实践容在山区的考察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一天白

天是对于猫儿山景区的考察,对象主要对游人开放的景区部

分;第一天下午下山后,来到漓江源,对漓江源头的情况进

行考察;第二天继续上山,对自然保护区(不对游人开放的

部分)进行考察,第二天考察是在当地护林员的陪同下完成

的,因此也有一部分对当地护林员的访谈。

....

14/18

2.1猫儿山考察2.1.1猫儿山简介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市

北部,面积1.7万多公顷,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

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

第一峰,因其山顶巨石形似一巨大的猫而得名。经过多年的

保护,这里成为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天然绿色水库。科学家

考察确定,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100多种,

动物311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世界罕见的原始森

林,高山杜鹃,南方铁杉,云海浮现。远离都市的嘈杂,置

身大自然的怀抱,听纯美的天籁,赏奇异的花草,感觉大自

然的无限风情。恬美的田园风光,采摘鲜果,分享丰收的喜

悦。其中,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香果树、钟萼木等

5种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林麝等5种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还

有铁杉、黑熊等大批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森林土壤总贮水能

力为4738万立方米,相当于47座库容为100万立方米的水

库的贮水能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

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全国保护母亲河生态教育基地和

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这里大自然景观奇异,集

“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于一体,壮、

瑶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近年来已成为游客揽胜探险的著名

旅游胜地。

2.1.2考察容猫儿山,位于华江瑶族自治乡高寨村。这个瑶

....

15/18

族乡首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徐南洲在文章中提到:招摇之

义或为古代的倒装词,“摇”通“徭”,指古之徭族,《大荒

东经》有“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可证。“招”同“召”,“招

摇”即“徭召”,意为徭族部落或徭族区域,招摇山即今天

所谓“瑶区的山”,或“瑶族的山”。古之招摇山后来之所以

称为苗儿山,有两种可能:其一,招、摇、苗、猫古音同在

宵部,音近相通,故苗儿山在明清时又称猫儿山(见道光《兴

安县志》)。其二,此山处于苗、瑶、壮等族杂居之地,山

的西侧今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可证。苗、瑶两族语言、习俗相

似,关系密切,故解放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苗、瑶同源,故

称为瑶族的山可,称为苗族的山亦可。我们来到的这个华江

瑶族乡,全乡总人口17495人,居住着汉、瑶、壮、苗、土

家等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26.6%,符合徐氏文中所述。在

高寨村下车,我们稍作调整,之后乘上上山的大巴,开始在

盘山公路上行驶。经过的景点不多赘述,单表同本次考察相

关的容:

(1)老山界纪念碑老山界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翻越

越城岭所树立的纪念碑,如图5所示,猫儿山是越城岭的主

峰。在老山界纪念碑,我们询问当地人关于越城岭和老山界

的信息,得到的回答是,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是南岭之一的越城岭,又叫瑶山。瑶山的名称与“招

摇之山”的名称相近。图5老山界纪念碑

....

16/18

(2)三江源泥炭地三江源泥炭地位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海

拔1900-1950m的八角田,这是山间的小型低洼盆地,并且

此处被开发乘旅游景点,修筑了小路供游人参观。小路两旁

均为泥炭湿地,原生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

交林,并且此处是漓江、浔江和资江的发源地,图6为此处

的照片。此处的收获主要有:(1)漓江即“丽ji(上鹿下旨)

发源地”;(2)泥潭沼泽,且有针叶林,可能为琥珀产地;(3)

多桂花,符合“多桂”的特征。图6三江源泥炭地

(3)构树在山上拍摄到构树的图片,如图7,但是没有看到

“其华四照”的景象,因为花期已过。图7构树形态

(4)野人湖在漓江源旁有一景点名为野人湖,如图8。由于

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去野人湖考察,但是听当地人说,野人

湖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解放前曾有人在湖边见过浑身长毛,

直立行走的野人。这野人很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狌

狌”,“狌狌”的各种特征与人类似,而野人也是与人类似,

当然野人和很有可能是猫儿山的藏酋猴,藏酋猴因为体型较

大,常常被误认为野人。图8野人湖位置

(5)猫儿山顶峰登上猫儿山顶峰,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主要也因为猫儿山是华南之巅,如图9。说明猫儿山是有条

件作为?山之首,南山经之首的。图9华南之巅

(6)大量方解石在山上我们发现大量方解石石块,如图10。

方解石在古代又被称为汉白玉,印证了此处多玉。图10方

....

17/18

解石图片

(7)漓江源漓江从猫儿山上流下,形成一个十里大峡谷,

期间江水清澈见底,如图11。漓江一带出产鹿科动物,境的

甑皮岩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距今七八千年这里便产有赤

麂、梅花鹿、漓江鹿、水鹿等动物。并且猫儿山中的国家一

级保护动物林麝也是属于鹿科。猫儿山、漓江与鹿的紧密联

系,恰好同“丽ji(上鹿下旨)之水”的“ji(上鹿下旨)”

相符合。“ji(上鹿下旨)”即古“麂”字,“丽ji(上鹿下

旨)之水”的意思大概是这条水附近总是有美丽的鹿出现。

图11清澈见底的漓江源

(8)护林员访谈我们在自然保护区(不对游人开放的部分)

的考察是在当地护林员的陪同下完成的。通过交流我们了解

到,护林员此次上山,就是为了带领师大学的科研团队来考

察山中短尾猴也就是藏酋猴的踪迹的,顺便也带我们认识一

下山中的动植物。我们还了解到,数年前,保护区的工作人

员曾经抓到过短尾猴,这种猴子行动敏捷,性情暴烈,被抓

住限制自由后,没过多久就死去了。短尾猴由于体型庞大,

常被人误认为野人,这与“狌狌”的似人的特征相符,并且

也说明猫儿山确实有短尾猴或藏酋猴的存在。

3、小结上述容此次在山中两天一夜的考察,搜集到了很多

证明猫儿山为“招摇之山”的证据,有些证据略显牵强,主

要的论证仍以文献考证为主。实地考察加上前期的文献调

....

18/18

研,是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猫儿山就是“招摇之山”,鉴

于其在《山海经》中的位置,可称之为天下第一山。———

—顺着这个思路旅游,整个旅行变得有趣很多吧,估计比什

么净化心灵之类的理由要有趣得多。————————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8:36: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壑怎么读
标签:精髓读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