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胸有丘壑自成章
——《谈生命》教学案例
赵 萍
(南京九巾弘光分校,江苏南京210014)
一
、引言
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
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
形象和意境,能够起到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
情操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
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
线索与思路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
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
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
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
了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课标》在义务教育“第四学段”
巾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作品教学
的重点。那么我们如何教会学生鉴赏散文呢?下面我以冰心
《谈生命》一文的磨课过程为例,探讨初中散文教学的得与失。
二、背景分析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于1947年写的一篇散文,作者
把抽象的生命理念比喻为具体可感的春水和小树.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命的图画。文质优美,情感真挚,融
合了冰心坚定的、正直的生命观
《谈生命》为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第三单元”
第一篇,整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四篇选文都是描写大自
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从结
构上看,《谈生命》全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是散
文教学的示范作品;从语言上看,本文文字明朗、灵动,韵味
深刻,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且节奏感较强,是一则极好的朗
读材料;从内容上看,画面感极强,易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的能力。
初中学生大多喜欢文质兼美的散文.尤其本文学习对象
为九年级学生,他们将步入成人行列,拥有初步的审美意识和
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语 感悟能力.但他们对人生、生命的
感悟还不够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感恬作者对生命引发
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鉴于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的初步教学构思如下。
三、《谈生命》教案一
一
、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图片:长势旺盛的小草、蹦跳中的小猫、游戏
的小孩)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学生谈春天的小草、生命的顽强、快乐、活力等。
师:从这些图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共同的话题——
“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生命的
本质和规律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笔下的《谈生命》,
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朗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屏幕上的
词( 岩、骄奢、荫庇、芳馨),并思考作者是怎样谈生命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冰心将生命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作者
都将生命比作什么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文章的关键句子。
三、品读语句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找出你自己喜欢的内容,说
说你为什么喜欢?你有没有从中获得什么?速读课文,圈点勾
画。将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适时做批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
拔,并指导学生选段朗读、品味、积累关键句段、领会其主旨。)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云淡
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
痛……试着像冰心老人一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
理解.用句子仿写的形式说说自己对本文的理解和对生命的
感悟。
教师总结: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
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让我
们用坚强、乐观、进取的主旋律去谱写自己激越、昂扬的生命
之音吧。让我们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再次感受生命的
最强音。
五、本课小结
本教案第一环节用生动的图片导入,意在培养学生的感
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接着学生通过充分
朗读,把握关键句子,完成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
作者思路的目标 “品读语句”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此环节除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外,
重点还在于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可以从作者形象的
描述中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老师适时地、有策略地指
导点拔下充分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速的思想,以培养语
言感受能力。
作为一篇单纯的散文阅读教学案例,本教案充分发挥了学
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
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语文
学科.而使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和谐,也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紧地联系起来。
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
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
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
背景的阅读。”“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
实际工作中始终把自己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指学
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阅读和其
他的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
把“阅读”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创造广阔的智力背景,优
化教学过程.形成以课本为主,阅读材料为辅,相辅相成,相互
融合的合理结构。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学生
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兴趣,给语文教学创造一个更为广阔
的智力背景。同时又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巩固、提高课内所学
知识的积极手段,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
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 :. 墨
生的整体感知、品鉴、写作等能力,达到散文教学的目标。然而
本文是九年级下第二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初三下学期教学的
重点是如何把一篇新的课文放在整个初三大单元文体教学的
环境中.把新课学习和复习迁移结合在一起,将“授之以鱼”更
好地改善为“授之以渔”。“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用好了这个
例子就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分析初三教学的实际后,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案修改如下。
四、《谈生命》教案二
教学目标: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
寄寓的人生哲理
一
、导入新课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咱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罗曼
罗兰又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决不能复返。”他们说
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冰心的《谈生
命》,看看中国的这位世纪老人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出
示P l题目、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划出文章中能够标示结构思路的
句子 (出示PPrI12题目)
(指定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勾画关键句子。)
师:刚才我们朗读了全文,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
生:“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师:那么,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呢?
生: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像一颗小树(的成长
历程)。
师:还有能提示行文结构的句子吗?
学生找转入议论抒情的衔接句
师:通过寻找关键句,我们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行文思
路。(出示PPT3题目)
三、理解内容
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东流的春水和一颗小树各自
经过了怎样的生命历程?我们用刚才分析全文的方法来分析
一江东流的春水的生命历程
学生大声自读“一江春水”部分.注意画出关键句和提示
词,组织回答 (出示PPT4题目)
“
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 勇敢快乐地流走
享受它生命中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 最终“一声不响地流八大
海的怀抱”:
“
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勇敢快乐地破壳出
来。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他长到
最茂盛的中年,经历春夏秋冬,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大地的怀里。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描述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
历程,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试比较,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侧重
点有什么不同?(这两种事物的生命历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
生:(从四个“有时候”描写的内容和小树经历的春夏秋冬
比较)
一江春水,在东流的过程.有种种不同的遭遇;而一颗小
树的成长经过了相连的人生阶段。这样就全面地喻示了人生
要面临不同的遭遇和不断地成长变化阶段。
师:在对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描写后。作者用了前后照
应的两句话作为小结
①“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不有悲哀!”
(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这两句话把散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
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揭示了作者的生命观,
也是连接手段
四、把握主旨
师:我们通过几个关键句子把握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作者在
结尾部分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
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最后部分.一起来理解这些议论抒情
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认识生命的本质。(出示PPr5题目)
生齐读课文片段,选择句子练习全文品味分析。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把握关键句的方式,整体感知《谈生命》这
篇课文。
回顾一下我们的上课思路:
依据总领句、过渡旬、照应连接旬等.分析行文思路,把握
文章内容:
品味抒情议论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动人的乐章,它能给
读者眼睛和耳朵都带来美的享受,《谈生命》就是这样的一篇散
文,让我们再次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魅力。(师生齐读全文)
六、拓展提升
1.许多著名的作家对生命都有精彩的比喻.下面我们再
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读一读张洁《我的四季》,看看作者对生
命的看法。
(拿出学案,读文章完成练习)
2.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下面请大家把中考指导
用书拿出来,8l页读一读草是怎样一点点变绿的,理清行文思
路.把握文章内容
七、结语
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除了学会用把握关键句的方式把
握散文内容之外,应该更加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把握今
天。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
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如果我们每
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
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的面对我们的生命终结。
五、教学反思
1.朗朗书声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
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谈生命》是女作家冰
心一篇文笔优美、情感细腻的散文,其文字明朗、灵动.韵味深
刻,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且节奏感较强,是一则极好的朗读
材料,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精读、
品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活动。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从
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理解文章的主旨.
2.圈画批注注重词句赏析
在教学方法上,本教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通过把握文
章关键句子和提示性语青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通过
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的点评赏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以达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目的。初i学生有一定的
语言鉴赏能力,但他们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这篇
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生活积累,只有通过充分感知分析,学生才能对生命的本质和
规律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平等对话.鼓励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
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教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
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解读文字“生命是一江春水”这一部
分时,我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生命的状态和过程的基础上.采
用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
间,再适时点拨,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
受。同学们相互讨论、各抒己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合作
学习,学生学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学会了独立思
考、共同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发散思维、口头表达的能力
4.重视积累迁移.注重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
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育
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交到学
生自己手里,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宫殿,挖掘知识的宝藏
本教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品味关键语句和课外延伸这
两个环节中,因势利导,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21
一 . :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解决策略
赵永芒
(淮安市楚州区 堡中学,江苏淮安223212)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隹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农村中学生
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本文着力从导致这种现状
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课外阅读 现状策略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
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
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
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制订
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
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 部名著。的确,通过大量阅读,
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
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质,促进发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
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当前我省教育上的“五严”制度的认真贯彻实施为学生阅
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村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七小时
基本得以执行。且在课程设置上对阅读这一块也有明确的安
排。因而从时间方面来讲.学生每天安排阅渎的时间是充足
的,已不存在像以前的整天埋头上课,根本无暇读书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
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
读时间是有了,而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巾生课外阅读现状令
人担扰。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无书可读,其次是有
书不读,最后是有书不善读
在农村,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可读的课外
读物少之又少。学校出于资金、管理等方面因素考虑.图书室
里只存放着一些“老黄历” 一些家长更是无闲钱买“没用”的
书来读,城里的图书馆对农村学生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求 这
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学生无书可读。
有书不读是指有课外读物而束之高 不去读它,这种情
况是因为在校时间主要是几节课,放学后的时间就由学生自
己支配。可是我国目前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父母外出打
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因为隔代教育、文化基础等因素,在督
促指导读书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是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
不善读就是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导不能有选择地有意识去
读一些书,不会真正地“读”懂书。
二、解决策略
我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以上问题采用了一些方法.并取得
了明显的成效。现就农村中学生课外『剜读现状的解决策略进
行阐述
首先,针对无书可读这个问题,我在每学期开始便对学生提
出明确要求,每人得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且要保证能在班
级里相互借阅(最好从七年级开始,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且七年级相对来说学习负担更轻些)。家庭条件允许的可自
己买--N两本,也町通过向同学、图书室(馆)借的途径获得一两
本书,这样每人就相当于有了几十本上百本书了。在管理这些书
时我采用班级图书角的形式,有一整套的制度。这样每年下学期
开学时我班的图书角,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是有充实,足够同
学们好好咀嚼整个一学期。据我个人多年经验,仅此“一招”即可
完全化解无书可读的烦恼
其次,有书不读问题的解决依赖老师和家长针对阅读提
出明确的要求
为了配合课外阅读计划的实施,我在每一堂课开始安排
五到十分钟让学生来“说话”,说说他的课外阅读的内容.随机
抽人上讲台来讲。这样做可“一箭数雕”,首先是锻炼了学生的
胆量,其次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
是对他有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检查。除此之外,我还要求
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自己的书上可以做各种标记或记录,若不
是自己的书中的好句好段好文必须摘抄下来。这无疑又为写
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个月与学期结束定期进行摘抄交流、
展览、比赛等,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将摘抄这事做得更好。我还
以班级图书角内容为范嗣,举行知识竞赛,对学生进行鼓励促
动。另外,我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指导家长如何有效督促
引导孩子充分利用手中的书 、
不善渎问题的解决,老师更是责无旁贷。所谓不善读主要
指的是学生不会读.为了读而读.因而我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
上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
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兴趣之后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想避
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我们
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包括前文提到的做读书笔记,读
写结合,等等.同时不能忽视课外阅读的评价。这两点很重要,
首先是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
师”。其次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相信若有一群重视阅读的好老师,有一群会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并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的好老师,农村中学学生
课外阅读的问题定会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l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f2]『前苏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价值观i个纬度实现目标 在循序渐进中把散文『列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适时引导总结.通过拓展提升.让学生用所学方法
指导『到读实践,及时反馈.举一反三,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
能力的提升。 +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谈生命》这课的教学同样留给
人许多遗憾,比如问题的有效设计,尽管课前有过反复的斟
酌,但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可有可无的问题,
还有重复提问的现象,造成课堂时问的浪费,没有让更多的学
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中有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
制 学生思维的展开.还有在研究“春水与小树与生命过程的
描述各有何侧重”时.未能设计出有效地提示的问题,使学生
无所适从 为什么会 现这样的问题呢?一方面是对学生估计
不足.未能真正放开手脚,把课堂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过多以
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此外,对
课堂节奏的掌控还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缺乏新意等
都是本节课留下的的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
努力改进,力求对教材对学生了解更深入,备课更充分,使上
课过程更从容,让遗憾更少。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8:3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