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结晶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数被人们称作“奇观”的文化和自然遗
产这些奇观从千年遗迹到现代建筑从天造地设的自然风物到奇思妙想的人文遗产……处处体现着大自然
的无限奥妙和人类的无穷智慧。
北极的岛屿、南极的火山、赤道的雨林……它们在大自然浩瀚无际的舞台上演绎着地球不老的传奇。为了
使广大青少年朋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我们采撷了世界上86处极具风采的奇美胜景集结成书,展示了最
能体现大自然造化神工的地质地貌奇观。本书按照不同的地质类型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介绍了奇特地貌、
冰川与火山、山脉与峡谷、峡湾水色和大漠奇观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地球的自然景观。阅读
本书,您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全世界的神奇景观,了解各种地貌的成因,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地球出现了气候的急剧变化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大多数地方的环境
趋于恶化,近年在中国北方出现的罕见沙尘暴和各地普遍的春季高温,更使人们对未来的气
候和环境变迁充满了困惑和忧虑。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也在为未来担忧,而科学家的预测莫
衷一是。科学不是算命,不能未卜先知,科学的预测只能建立在科学规律和大量实践观察的
基础之上。但人类认识规律需要相当长的积累,对一种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了解,更需要一
个相对长的时段进行观察。如果不做长时段的研究就要总结它的规律,来预测它未来的发展
趋势,那是非常危险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幸的是,人类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来观测气候,如气温、风向、风力、气压、降水等,到现
在最长只有170多年。更重要的是,能积累如此长年代资料的相关站点在全世界只有50个,
其中的90%集中在西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依靠现代科学仪器积累起来的气候资料,
那最多只能研究两欧四十几个站点不到200年间的规律。而且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变动
周期或长或短,如太阳黑子变化就是ll年一个周期,而气候冷暖的变化却有几十年、几百
年甚至几千年的周期。从现有的资料分析,20世纪的气温的确呈上升趋势,但仅仅100年
的资料能证明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吗?谁能肯定l00年后气温是继续上升,还是又将进入一个
新的周期。或者进入一个下降阶段呢?退一万步说,即使这170年的资料能够提供西欧地区
的规律,也不可能解决全世界的问题。至于我国,能够积累100年以上现代气候观测资料的
站点也屈指可数,大多数县级观测点的资料是从1958年后开始的,比西欧的研究条件更差。
但同时幸运的是,依靠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各种信息,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
长、更多的气候变化状况,有可能使我们了解更多的规律性。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利用孢子
花粉分析、土壤沉积物分析、生物种类、碳-l4断代、考古发掘等方法来获得气候资料,但
在信息的延续性、广泛性、精确性方面,与文献记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
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
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
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
其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从约旦向南延伸,穿过非洲,止於莫桑比克。总长6,400公
里(4,000哩),平均宽度48∼64公里(30∼40哩)。北段有约旦河、死海和亚喀巴(Aqaba)湾。
向南沿红海进入衣索比亚的达纳基勒(Danakil)洼地,继而有肯亚的鲁道夫湖、奈瓦沙
(Naivasha)湖和马加迪(Magadi)湖。坦尚尼亚境内一段东缘因受侵蚀已不太明显。裂谷后经
希雷(Shire)谷到达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经过
2
鲁夸湖、坦干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峡
湾,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
900公尺(2,000∼3,000呎),有些地段达2,700公尺(9,000呎)以上。据推测,裂谷形成於上
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因而形成吉力马札罗山(5,895公尺
〔19,340呎〕)和肯亚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
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拉州交界处的神秘“石浪”.
“石浪”是由1.5亿年前的沙丘演变而成,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山间缝隙中,血红的沙石如
海浪翻腾,刚和柔的奇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顺着山崖的纹路触摸波浪的痕迹,仿佛还能
感觉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
亚利桑拉的羚羊峡谷
位于美国亚利桑拉州的最北部。距离小城佩奇大约30公里,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大部落瓦霍
人的属地,这里过去是野羚羊的休息地,因峡谷里常有野羚羊出没二得名,峡谷总厂400
多米,谷顶两侧的距离很窄,但谷底到谷顶的垂直距离达十几米,峡谷分两部分,上下峡
谷,上羚羊峡谷称“裂纹”、下羚羊峡谷成“螺旋'.光线是通过自然光通过不同深度的红色峡
谷缝隙折射入内的,因此管线时刻变化,身直其中,仿佛进入了五彩缤纷的魔幻世界。
在毛里塔尼亚境内有个十分壮观的圆形地貌,直径为30英里,这就是有名的“沙哈拉眼”。
最初人们以为是陨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是后来地质学家这时地面隆起并受到侵蚀的产物。
至于圆形的成因仍是个谜。
巴西马托格落索地区有许多地下湖泊,“蓝洞湖”就是其中之一。其内部的锺乳石石笋数不
胜数。更有美不胜收的辽阔的蓝湖令人赞叹不已,蓝湖的地质风貌令人叫绝。
爱尔兰的巨人之路
位于被爱尔兰的东北海岸,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梯,把它叫做“巨人之路”再合适不过,它
是一座老火山喷发的产物,这些玄武岩大部分六角形,也有一部分是四角形,五角形的,
最高的月12米,悬岩上凝固熔岩达28米厚,2005年被列为英国第四大奇观。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域之门
3
地质学家钻探天然气时,意外发现一个巨大的天然洞穴,当时所有的钻探和营帐都落了下
去,没有人敢下去,因为那里面充满了气体,他们只好把它点燃,防止有毒气体露出。从
那以后,洞内的天然气不断的燃烧,没有人知道这么多年来有多少天然气白白地浪费掉。
澳大利亚波浪岩石
澳大利亚西部的波浪岩石是天然岩石,由于它象高高的海浪二得名,露出地面的部分占地
几公顷。
菲律宾的巧克力山
巧克力山由1268个面积相同,几近完美的锥形山丘形成,占地达50平方公里。巧克力山
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石灰岩风化,亚海洋火山或海床的隆起,近期理论认为,这时一个古老
活火山的自我毁灭,它喷出的岩石四散,后来覆盖上了石灰岩,随后从海床涌出。
能自转的小岛
西印度群岛有一个会自转的小岛。1964年一艘货船发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时,水手们
抛下钱,船长在抛锚地点附近的一棵大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日期和船名,然后和船员们绕
岛走了一圈,半小时后他们回到上岸地点时,竟发现船只和刻字的大树的位置竟相差90多
米。后来发现,这座小岛竟像地球自转一样,每24小时自己旋转一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说这岛就如冰山一样浮在海上,因潮起潮落而推动旋转;
还有人说这岛是某个军事大国的水下基地。但这都是些证据不足的猜测。直到今天,小岛仍
在旋转,地理学家们还在研究它旋转的原因。也许这里有着特殊的地理结构,岛底形成支持
点状结构,而且岛上部分与海底部分分离,加上岛上可能有某些磁性矿藏,在地球磁场的作
用下便产生了扭转力矩,于是整个岛转动起来。另据专家发现,这片海域的海水中有一种专
吃珊瑚的微生物,而这里的岛屿大部分是珊瑚岛,在微生物日复一日的蚕食下,岛的底部形
成蛀牙状尖顶,最后形成具有支点形状的尖底结构。在地磁或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或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动力的起动下,这个小岛就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似乎这种解释才是更和、
合乎物理定律的解释。
放焰火的湖
北美洲大巴哈马岛上有一个奇特的湖,如果你在黑夜泛舟湖上,随着你的船桨一起一落,
会激起阵阵光彩夺目的火花,恰似散放出的焰火一般。偶然被船桨惊动而跃出水面的小鱼身
上也闪耀着五颜六色的火光,波动的湖水更是泛着银河般灿烂的星光,令人仿佛进入梦中,
真是恋人们幽会的最好环境。
原来这湖水里生长着一种含有荧光酵母的浮游生物,当它们在水中被搅动后,便会放出
五光十色的火花来,成了“水下萤火虫”了。
4
树上的湖
我国云南省境内的热带森林中,有许多悬在树上的“湖”。有时人从树下走过,正赶上“湖”
漏水,便会像被大雨淋过一样全身湿透。
这里的森林是由高大茂密的热带乔木组成的,许多像“爬树龙便担杆”“钩藤”之类的藤本植
物与鸟巢蕨、吴冠芦等浮生之物交织在一起,在树上结成了一个个“储水池”。由于这一带雨
水充足,使一个个不透水的大网里渐渐积满水,便形成了悬在树上的“湖泊”。不知在树顶的
湖里泛舟悠游是什么样的感觉?
彩色的雪
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惯把雪当作白色和纯洁的象征。但自然界却有着其它颜色的雪。
1881年,一些水手们在格陵兰海岸看到了火一样红的雪。原来这里有一种生活在雪里的
雪藻,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当风把它们送到积雪表面,它们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将所有雪
染红。
北冰洋上的什比比尔群岛经常降下绿雪,也是因为雪里住着绿色的雪藻。
1897年俄国彼得堡还降过一次黑雪,后来才发现降下的雪团了藏着成千上万个针尖大的
小昆虫,它们乘风飞上几千米的高空,漫游的云层里,又和雪一起降落到地面上。
在芬兰有记载曾下过罕见的紫色的雪,这种雪下在秋末气候突变时,风暴把附近庄园里
来不及收获的葡萄吸上高空,遇到强大的冷气流,就和雪一起降下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4:5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