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称为

更新时间:2022-12-04 08:05:01 阅读: 评论:0

在线讲课软件-尼龙的密度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山东一本院校)

明代养生家袁黄提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三要”(《摄

生三要》);道家修身,亦注重精、气、神,称为“三宝”。《尊生要

旨》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将精、

气、神誉为“三宝”,固然属后出之说,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已随

诸子百家对宇宙和生命本源等的争鸣,而成为先哲们津津乐道的热门

话题了。

其中认识最深刻、阐发最得力、影响最深远者,莫如道家鼻祖老

子。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二十一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据此,则“有物

混成,先天地而生”(二十五章)的所谓“道”,是一种难以直接感觉,

却又无处不有、确实存在的精细微小物质。战国时的宋钘、尹文(著

述佚。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中)进一一步发展老子的这一

思想,明确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管子·内业篇》说:“精也

者,气之精者也。”

认为精是气的精萃,气和精即使无形,也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

微物质,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是故民(名)气”。人也同样由精气构成,“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

泉源。浩然和平,以气为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

乃通。”精气如人之源泉,不仅可固体强身,亦能生神。谓“精之所

舍,而知(智)之所生”;“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

乃止矣”;“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

智”,由此而产生精神思维活动。于是内无意念之惑,外无灾邪之侵,

“心全于中”而“形全于外”,是为积精全神者。

神的概念,还包涵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意思。《易传·说

卦传》指出“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诸如“列星随旋,明暗递

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

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内经》将这些哲学上的观念进一步引申,并赋于医学上的意义,

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其在解释人体生理活动时,还

提出诸如荣、卫、气、血、津、液、精、神等概念,这些实际上都

统属于精、气、神的范畴。如《灵枢》说“精、气、津、液、血、脉,

余意为一气耳”(《决气》);“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故神

者,水谷之精气也”(《肠胃》);“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营卫生会》)等等,充分表明上述诸

般,虽名目各异,生理功能亦有区别,但都是由物质构成,且在机

体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

来源于脾胃及脏腑之化生。由于肾是藏精之处,“受五藏六府之精而

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精”,主要

是指肾精。“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同上),

反映了肾精的充盈与否向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化生活动的关系。《医

先》认为“精者生之本也,是以精枯则病,精竭则死”;《类经》强

调“精不可竭,竭则真散”,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节欲保精。《内

经》首先指出早衰的主要原因,就是纵欲竭精而耗真;葛洪《抱朴

子》认为长寿之“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养性延命录》载彭祖之

言“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也是从固肾保精

的角度而言。“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

髓,”故肾精之匮乏,可影响全身机能活动,导致脏腑的虚损(《养

生四要》)。《龙川志》也说:“人方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

在三焦、荣卫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

入命门之府,输泻而去。”由于有形之精难以速生,而恣情妄泄,则

难成之精何以充盈?生命活动又何以为用?四川绵竹县著名长寿老

人、老中医罗明山的长寿经验之一就是节欲。他曾对向他讨教长寿经

验的人说:“我活百岁你难学,不爱娇妻爱山河。”他认为“肾精人之

宝,不可轻放跑,惜精即惜命,精固人难老”。

气,所赅甚广,主要指人体真气,也叫正气、元气,包括营气、

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等。广义的气还包括精血津液等。人体的气,

来源于父母先天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微之气、谷气)

及自然界之清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

经》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具有温煦、固摄、卫外、促进

生化等多方面的作用。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气能促进血循常道

而行,不使外溢;气能输布津液,使之正常分泌、排泄,而不过多

流失;气能激发脏腑器官的活动,促进生长发育而御外邪。气行于全

身,升降有序,无处不达,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刘完素称之为“形之

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素问·玄机原病式》)。李

杲亦谓“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

论》)。足见气之盈虚,关乎寿夭。《内经》甚至认为“气脉常通,

而肾气有余”,不仅天寿过度,且能老而有子。(《上古天真论》)。

徐大椿说:“终身无病者,待元气自尽而死,此所谓天年者也。至于

病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殛。”(《医

学源流论》)。气又贵在流通,不能郁滞,气滞则血滞,《医学入门》

说:“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调气养气之法,要在升降出入

有序,畅达宣导而勿滞。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滞气,是为养气之大

敌。

神由精气所生,又调节控制着精气的活勃。《类经》所谓:“神由

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吾心神。”心主神

明,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亦皆藏神,肝、肺、脾、肾分藏魂、

魄、意、志,皆受心神统驭。心神有变,则诸脏难安,皆为疾病。《灵

枢·本神》认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

毛悴色夭。”又指出:“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

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俞震在《古

今医案按·怔忡》下按曰:“怔忡本非重病,而居官者多患之,因劳心

太过,或兼惊忧所致。治法不外养血安神,补元镇怯,然亦难效。莫

若抛弃一切,淡然漠然,病自肯去。”可见劳心思虑致病,精神调摄

胜于药石。近人常“谈癌色变”,事实表明,癌症病人如若恐癌之心

不去,终日忧心忡忡,则病有每况愈下之势;如能泰然置之,心境

开朗,悉心调治,再兼以气功吐纳,调气静神,则病亦有向愈者。

凡此者,足以证明调神为摄生之宝。

精、气、神,互根互生,三位一体。明朱权在《臞仙神隐》中说:

“修养摄生之道……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

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其气耗散,体不坚矣。”由于精易竭难

成,气易滞易耗,神好动而易劳,是最难保养者。因此将精、气、

神称为摄生三宝,不仅说明其重要,更有珍惜摄护,不可轻抛浪泄

之深意。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8:0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称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