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凝形成
①侵入岩
概念: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形成
特点:①岩性坚硬,多用于建筑材料;②也可以形成特殊地貌景观(如花岗岩地貌)
代表性岩石:花岗岩
②喷出岩
概念: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特点:①岩性坚硬程度较低,可用于装饰材料;②有气孔或流纹构造或
代表性岩石: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
形成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
代表性岩石:石灰岩
3、变质岩
形成条件:高温高压状态
特点:①具有片理构造;②重结晶作用显著
代表性岩石: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砂岩变质为石英岩
二、岩石转化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解题思路:
1、因为各类岩石都可能重新熔化成岩浆,因此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然是岩浆,从岩浆引出的箭头指向
的方框必然是岩浆岩。(一进三出——岩浆岩、三进一出——岩浆)
2、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判读,可根据给出的不同的作用力来作答。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板块运动
1、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特殊地理板块:①北美大陆西侧为太平洋板块,南美大陆西侧为南极洲板块;
②冰岛处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③唯一的海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中有三块陆地澳大利亚大陆、南亚地区、
阿拉伯半岛
3、火山地震带(消亡边界):①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消亡边界
陆陆相撞高峻山脉、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陆海相撞海岸山脉、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东亚岛弧
生长边界裂谷、新的大洋、海岭东非大裂谷、红海
5、答题模板
①××地形形成的原因?
该地处于××板块与××板块的消亡(生长)边界,板块挤压碰撞(逐渐分离)形成的
例: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
该地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②××地区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该地处于××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
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该地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
二、地质构造
1、褶皱
岩层形态判读依据
地貌
实际应用
一般情况倒置现象
褶皱
背
斜
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成山背斜成谷
1、修建隧道
2、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3、背斜顶部建采石场
向
斜
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寻找地下水
1)背斜成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向斜成山的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3)背斜地貌可以修建隧道的原因
①背斜顶部是天然拱形构造,安全性高;②不易积水
4)背斜、向斜地区开采煤炭的担忧
背斜储油、气,易发生瓦斯爆炸;
向斜储水。易发生透水事故
2、断层
判读依据实例实际应用
断层
地垒
岩层中部抬升,两
翼陷落
华山西峰、断块山
1、找泉水
2、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地堑
岩层中部陷落,两
翼抬升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地形倒置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几点说明:
①图中地质构造的判别:A、B一定属于断层,A为地垒,B为地堑;而C、D属于褶皱,区分背斜和向
斜主要看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
②图中地形的判断:A、C为山地,B、D为谷地。
③C处地形的成因(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D处
地形的成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④地质应用:背斜储存石油和天然气,适宜修建地下隧道。向斜处和断层处可以找到水。
三、外力作用
1、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代表性的外力:流水、风力、冰川、海浪
3、外力常见地貌
常见景观
风力
侵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黄土成因等
流水
侵蚀河流“V”型或槽型河谷、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貌等
沉积河漫滩、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海浪海蚀崖、海蚀柱等
冰川冰碛湖、冰碛丘陵、冰斗、角峰等
几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图:
附《河流地貌》知识整理
一、河流地貌的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
堆积地貌的总称。按照成因,一般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的分类:
1、侵蚀地貌:①V型河谷(下蚀为主)
②U型河谷(侧蚀为主)
③溯源侵蚀
2、堆积地貌:①河漫滩
②河流阶地
③冲积扇
④冲积平原
⑤河口三角洲
三、考点知识:
1、侵蚀地貌:
①V型河谷(下蚀为主)
位置:多发生在河流上游
成因:河流一般多发源于地势较高的山区,上游河流两岸多为石质基岩地貌,不易被水
侵蚀;地势起伏较大,流速快;落差大,水的重力势能作用。
特点:河道较窄、河床较深、水流速度快。
②U型河谷(侧蚀为主)
位置: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
成因:河流中下游地区多流经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两岸多为泥质河岸,
易受河流侵蚀;泥沙沉积较多,河床较高。
特点:河道较宽、河床较浅、水流速度慢。
③溯源侵蚀
位置:河流源头、河流发育初期
成因: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
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
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
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
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
特点:河源后退、河谷长度增加。
2、堆积地貌
①河漫滩
位置:全流域
成因: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
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
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特点:呈现季节性的特点
②河流阶地
位置:全流域
成因: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
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
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
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
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特点:多呈现为阶梯状分布
③冲积扇
位置:河流出山口(山前地区)
成因:河流上游流经××地区,带来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冲出山口后,地势突然变缓,
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特点:扇状水系、流速减慢、河流沉积作用明显
④冲积平原
位置:河流中下游地区
成因: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
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③须有
足够的泥沙来源
特点:面积较大、土壤较肥沃
⑤河口三角洲
位置:入海(湖)口地区
成因:①河流中上游流经×××地区,带来大量泥沙;②河流入海(湖)口地区地形平
坦,水流速度慢,便于泥沙沉积;③海(湖)水的顶托作用。
特点:三角洲面积变化取决于上游泥沙量的变化。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大气运动温度变化应用
高层大气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平流层平流运动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平流运动有利于飞机飞行
对流层对流运动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
2、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4、云层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明显,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越好;
云层越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差,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越差。
三、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基本形式
说明:①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如:PD>PC>PA>PB
②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形态始终和高空的相反。
③近地面温度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出现阴雨天气;近地面温度低,气流收缩下沉,形
成高气压,出现晴朗天气。
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城市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区别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
2、影响近地面风的三个作用力
风向风(速)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不影响
摩擦力相反反比
3、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疏密程度)
②摩擦力(地表状况)
③“狭管效应”
④风源地因素
4、案例:读等压线地形图,论述某地风速(力)大的原因分析
该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力)大
四、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因素)。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及影响
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1个)赤道附近热力因素上升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因素下沉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动力因素上升冷湿
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热力因素下沉冷干
风带分布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北干南湿
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
高纬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海陆分布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印度低压)所切断,太平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大西
洋上保留亚速尔高压。
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切断,太平洋上保留(阿留申
说明:
①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特征是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的名称: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③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热力因素形成的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
压带
④各风带的风向:
中纬西风带(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低压),大西洋上保留冰岛低压。
(5)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亚洲1月、7月的季风示意图:
几点说明:
1)注意东亚和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
2)分清东亚和南亚季风的风向
3)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地区形成了季风气候,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
4)7月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
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
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五、气候类型
1、分布
1月
7月
2、特点
3、判读
五、锋面系统和天气
1、冷锋和暖锋
类型冷锋暖锋
锋面符号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等短时
降水过程
出现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主要位置
(冷气团一侧)
主要在锋后锋前
降水特点时间短,强度大时间长,强度小
实例
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尘暴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2、准静止锋
代表性实例:江淮地区的“梅雨”、冬季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华西秋雨”等
3、气旋系统
气流状况(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
流
水平方向(北逆南顺)辐合(北顺南逆)辐散
垂直方向上升下沉
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
实例夏秋季我国东南地区的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4、锋面气旋系统
说明:①图中P1>P2>P3
②锋面往往出现在低压系统等压线图中的低压槽线
附近。在前方伸展出一个暖锋,后方伸展出一个冷锋。
③图中可能有降水的是C、D两处。
④试着画出A处的风向。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
1、环节
A:降水B:蒸发C:水汽输送
D:植被蒸腾E:地表径流F:地下径流
G:下渗
2、类型
海陆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3、地理意义
(1)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2)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4)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洋流
1、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类
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按性质分类:暖流、寒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型渔场;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形成大型渔场。
③对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减轻污染程度,加快净化速度
④对海洋航运:顺水节省燃料,逆流浪费燃料
4、洋流简图
案例:
1、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该地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使得海水发生搅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
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2、非洲西南部渔场的成因
该地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有利于水生植物得的生长,为鱼
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4:5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