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小古文《豺烹羊》教学例谈
《豺烹羊》原文
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
曰:“汝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
羊在下流,虽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
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
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遂烹
之。谚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此之谓也。
《豺烹羊》是一则小古文,短小清浅,内容生动,读起来妙趣横
生。这样一篇小古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究竟学什么?这样一篇
小古文,面对高年级的学生,究竟怎样教?
三点体会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开始了小古文《豺烹羊》的试教之旅。就是
在这样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获得了三点启示。
第一点: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小古文的基本特点,小、浅、趣。
抓住了这个基本点,我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教材、运用教材。
第二点: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虽然是高年级学生,
但是以前接触小古文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学生们觉得有点新鲜,有
点兴趣,但也有点难度。把握好这样一个学情,那我们的教学目标
会制定得更加合理。
第三点:教学中,要牢牢地扣住“读”字大做文章。如果学生们
都能够把小古文读得有滋有味了,我想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结合这三点启示,我又对小古文《豺烹羊》进行了重新设计,重
点体现四大教学策略,就是文白对接、活动体验、诵读升华、写作
运用。
一、文白对接
小古文看上去好像简单浅显,但是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困
难。
在教学《豺烹羊》时,我先和学生们交流课题中“烹”的意思,
然后教师概括:看来小古文里有些字词和今天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
化,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这篇文章,不懂的地方看看后面的“课文连
接”——《狼和小羊》。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很有实效,文白对接,降低难度,让学生
们觉得小古文并不难理解。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
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另外,引导学生联系白话文,让他们对照着读
一读,这也是一种方法的习得。
二、活动体验
古人云:“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只有当学
生对内容、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所以,在教学
《豺烹羊》时,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1.猜一猜
在导入课题时,通过“看图猜故事”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出示狼
的图片,如《狼和鹿》《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等等,学生们争
先恐后竞猜故事,然后定格《狼和小羊》的图片,引出题目《豺烹
羊》,聚焦课文。高年级的学生也喜欢猜一猜,“看图猜故事”,从
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入手,唤起他们的童年往事,吸引住他们学习
的目光。
2.赛一赛
在教学豺和羊的第二次对话时,开展“小组赛一赛”活动。首先,
出示对话内容;其次,各小组依据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合作学
习第二次对话;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最后,评选“最佳合
作奖”,掀起一个小高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续。自主互助
式的学习小古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也未尝不可。
3.编一编
学完课文后,又进行了“即兴编故事”活动,让学生选择豺和羊
的一次对话,进行即兴创编,看看谁编得最具体、生动、最有趣。
起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
三、诵读升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只有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
经历,才会对课文有所认识有所感触。
1.读有层次
在教学《豺烹羊》时,“读”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教学豺和羊的
第一次对话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朗读:一读——读准字音,让
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二读——读懂意思,联系文后的白话文了解文
意;三读——读出节奏,要让学生学会断句,读出停顿,读出快慢,
读出古文韵律美;四读——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的内心,读出人物
的情感。四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明确,这样的朗读过程,学生
就能有收获。
2.师之范读
语音是口耳之学,出于师之口,入于生之耳。小古文教学,教师
的范读非常重要。当然,教师要示范,自己首先得读熟读透古文,
特别要注意停顿和节奏,以及自己的表情、神态和动作。
⑴比如教学《豺烹羊》中的一句“乃强责之曰”,如果不注意,
很容易错读成“乃—强责—之曰”,而正确的读法是“乃—强责之
—曰”。⑵又如“该杀”一句,一开始读的时候很快,很干脆,后
来我又觉得读成“该——杀”,更能表现出豺的奸诈凶蛮。教师是
学生的榜样,学生看教师读得朗朗上口、摇头晃脑、津津有味,我
想他们自然也就来劲了。
3.读出花样
读的方式有多样,变换不同的方式,更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初读的时候,听读、自读、跟读、范读、轮读可以多一些;
细读的时候可以侧重个别读、轻声读、默读、齐读、练读等;而品
读得时候可以开展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
四、写作运用
高年级小古文教学中,“写”也是学生习得小古文的方法。教完
《豺烹羊》豺和羊的第一二次对话后,我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仿写
豺和羊的第三次对话,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生硬,但是多少有了一
点文言的味道,有了一点文言的意识。
所以,“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这对学生
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这就是一个语言积
累、内化运用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6:1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9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