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1cc

更新时间:2022-11-12 14:37:33 阅读: 评论:0

关于正能量网红的作文-五湖四海近义词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保留的反义词)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

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

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

数学思考,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

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了解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

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

10个学生,因此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

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

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

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

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

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

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

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

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

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

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

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

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

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

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2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

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

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

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

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

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

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

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

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因此我

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

钙奶那多,因此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

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因此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因此我

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

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

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很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

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

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很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

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

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身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

量。

师:自身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

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身的答案,然后看

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

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

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

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

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

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

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洗洁精却全是用克

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

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

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

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

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

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

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

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因此,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

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

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

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

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

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

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

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例如

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

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

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

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

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明确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

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

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关于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

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

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

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明确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

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明确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

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

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

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

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

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健全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利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因此该小题利用了加法交换律和

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利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

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4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

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

=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

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

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

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

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不错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

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

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

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

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

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健全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

的知识进行巩固。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

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

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关于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

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

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

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

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推动学生想象力的提升

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4:3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2的11次方
标签:1cc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