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
声腔的乐理知识
声腔的乐理知识(一)
区分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
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以演唱声腔
来区分,称腔或调,如弋阳腔、梆子腔、拉魂腔、徽调、汉调等,谓之戏曲声
腔;如以民族或地域的艺术特色相区别,称戏或剧,如傣剧、京剧、高甲戏、歌
仔戏等,谓之戏曲剧种。根据1980、1981年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全
国共有戏曲剧种317种。戏曲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舞台艺
术的各个方面,但主要表现在演唱腔调的不同。戏曲声腔,除指音乐声腔及其
演唱特点外,还包括由这一声腔流布各地繁衍而成的声腔系统,简称腔系,如
昆山腔及地方化了的昆腔所构成的昆腔腔系。剧种指在不同地域形成的单声腔
或多声腔的地方戏曲和民族戏曲,如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是以梆子腔为主的单
声腔剧种,川剧则是由昆腔、高腔、胡琴(皮簧腔)、弹戏(或称乱弹、梆子
腔)、灯戏等5种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任何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形成、流
布、发展、衍变,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共同的规律。
每一声腔剧种的最初形成,都以鲜明的地域语音和音乐为特色,都是一种
地方戏,后来逐渐扩散、繁衍发展。它的流传则有赖于戏班和艺人的流动和在
新地区定居,培养出当地人才,只有这样才具备衍变为新的声腔剧种的起码条
件;但是一种声腔剧种流布新地区后,能否与当地语言、音乐、习俗、欣赏习惯
相结合,衍变为当地独有的声腔剧种,还要具备客观条件,其中包括时代和社
会的各种因素在内。从戏曲史上看,戏班艺人流布外地并生根落户,其原因很
多:①随人口迁徙,如大规模移民或因逃荒、战乱等原因。北杂剧南下,正是
随元朝统一南北而造成;明初弋阳腔的远涉云、贵,也和军队的进驻有关;②
明、清商业发展,商人贸易交往频繁,如山西票号业发达对梆子腔的流布,起
了重要作用,故艺人中流传着“商路即戏路”的说法。③清代高级官吏因避
籍,多由外省人任职,他们为了自娱、酬酢,常调本省戏班应承。④传统习
俗,如春节灯会、迎神祭祀、婚丧嫁娶,为民间小戏的发展,培植了沃土,年
复一年的长期演出,有可能衍变出新的声腔剧种。这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仍不
第2页共3页
能脱离戏曲与人民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总的发展规律。任何声腔、剧
种,只有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创造,才能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
声腔的乐理知识(二)
调腔属高腔系统,其声腔以调腔为主体,四平与昆腔也时而用之,故“调
腔”一词为剧种和主要声腔的共称。调腔音乐风格,古崐戏与时戏不同。古戏
典雅清丽,体局静好;时戏则高亢激越,气势崐磅礴。调腔音乐特色有二:一是
人声帮腔,于渲染气氛,烘托剧情崐,制造悬念,刻划人物具有独特作用。二
是锣鼓助节。通过打击的崐强弱、徐疾、高低、疏密及音色变换,来表达不同
的感情与气氛。崐调腔乐。设鼓板、小锣、正副吹,五六后场,官弦乐等十几
人。调腔行档有“三花、四白、五旦常”之称。调腔表演艺术,以精湛崐细腻
著称。张岱《陶庵梦忆》赞誉:“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崐分之一者。”
声腔的乐理知识(三)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存在着语言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区别,因
而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戏曲和地方戏曲之分。其中以演唱的腔调加以区
分,称“腔”或“调”的,如弋阳腔、梆子腔、徽调、拉魂腔等,谓之“戏曲
声腔”。以民族或地域的艺术特色相区别,称“戏”或“剧”的,如傣剧、京
剧、柳子戏等,谓之“戏曲剧种”。
每个戏曲品种,无论称“腔”或“调”,“戏”或“剧”,往往冠以民族
的、地域的、乐器的或足以表示其特征的词汇,作为区别于其他声腔、剧种的
名称。
声腔与剧种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声腔腔系可以繁衍出几个不同的剧种;但
一个剧种却可以含有几种不同的声腔,因此,除单声腔的剧种尚可采用声腔名
称代表剧种外,凡属由几个声腔组成的剧种,大多不再以声腔命名,而改称为
戏或剧。任何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形成、流布、发展、衍变,既有自身的特
点,又有共同的规律。每一声腔剧种的最初形成,都以鲜明的地域语音和音乐
为特色,都是一种地方戏,后来逐渐扩散、繁衍发展。它的流传则有赖于戏班
第3页共3页
和艺人的流动和在新地区定居,培养出当地人才,只有这样才具备衍变为新的
声腔剧种的起码条件;但是一种声腔剧种流布新地区后,能否与当地语言、音
乐、习俗、欣赏习惯相结合,衍变为当地独有的声腔剧种,还要具备客观条
件,其中包括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在内。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4:1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