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缀术

更新时间:2022-12-04 03:31:34 阅读: 评论:0

初中政治备战中考计划-六级估分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绿叶作文)

唐朝科学家李淳风传

天算世家

李淳风,岐州雍(治今陕西凤翔①)人。其父李播在隋朝任高唐尉,因“秩卑不

得志,弃官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②。对天文学多有研究,写过《天文大象

赋》③,注释《老子》,撰《方志图》,有文集10卷行于世。李淳风自幼博涉群书,

尤明天文、历算、阴阳等学问。《旧唐书·李淳风传》言李淳风年六十九卒,未及

生卒年月。今据其所著《乙巳占》中“余于大业九年在江都,时年十三”之句④,考

得李淳风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卒于唐咸亨元年(670)。

唐贞观(627—649)初年,傅仁均所造《戊寅元历》预报日食屡出误差,李淳风

上疏驳傅仁均历,所论十八条意见,经过辩论和检验,其中七条被采纳,由此得到唐太

宗赏识。“授将仕郎,直太史局”。贞观七年(633),制造浑仪,并著《法象志》七卷

奏呈唐太宗,“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贞观十五年升为太常博

士,后转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出任太史令。显庆元年(656),因修订国史有功,被封

为昌乐县男。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咸亨(670—673)初,唐官制复旧,李淳风

还为太史令。①李淳风的学术研究涉及到天文、数学、历法、星占、气象、仪器制

造各个方面。他对浑仪作出重大改革;编制《麟德历》,撰写《晋书》、《隋书》中

的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主持编定与注释十部算经。他的著作还有《典章文物

志》、《乙巳占》、《秘阁录》、《法象志》、《乾坤变异录》,并演《齐民要

术》等凡十余部。

十部算经的整理

李淳风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编定和注释著名的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后

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隋书·百官志》记载:“国子寺祭酒..统

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这是国家专门数

学教育的开始,唐代在隋的基础上继续举办数学教育,并以算取士。②显庆元年(656)

于国子监内设算学馆,同时着手选编算学教科书。据《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

传》载:“先是,太史监侯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

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

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唐会要》卷一六称:“显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尚

书左仆射于志宁奏置,令习李淳风等注释《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分为二十

卷行用。”

①乾隆《岐山县志》: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在县东北五里,墓旁有祠。

②《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

③瞿良士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天文大象赋”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7页。

④李淳风:《乙巳占》卷二。

①《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

②《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

十部算经又称算经十书,是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缉古算术》这十部数学著作。它们是唐代以前的主要数学著作,

代表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

传本《周髀算经》,有赵爽注、甄鸾注等,当时虽被称为“算经”,但原文与赵

爽、甄鸾的注文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李淳风的工作纠正了这部书存在的缺点,使这

部书趋近于完美。李淳风的注释指出了《周髀》中的三点重要错误:一是《周髀》

作者以为南北相去一千里,日中测量八尺高标竿的影子常相差一寸,并以此作为算法

的根据,这是脱离实际的;二是赵爽用等差级数插值法,来推算二十四气的表影尺寸,

不符合实际测量的结果;三是甄鸾对赵爽的“勾股圆方图说”有种种误解。李淳风

对以上错误逐条加以校正,并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见解。更为重要的是,李淳风在批评

《周髀》中的日高公式与“盖天说”不相符合的同时,

重新依斜面大地的假设进行修正,从而成功地将不同高度上的重差测望问题转

化为平面上一般的日高公式去处理,并且首次使中算典籍中出现了一般相似形问题,

发展了刘徽的重差理论,使得“盖天说”的数学模型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接近“完

善”①。并在《麟德历》中重新测定二十四气日中影长,首次引入二次内插算法,以

计算每日影长①。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是以刘徽的注本为底本的,但李淳风与

刘徽作注的背景、环境都不相同。李注的目的是为明算科提供适当的教科书,注释

以初学者为对象,重点在于解说题意与算法,对于刘徽注文中意义很明确的地方,就

不再补注。如盈不足、方程两章就没有他的注文。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后人抄书残

缺所致,如南宋鲍澣之说:“李淳风之注见于唐志凡九卷,而今之盈不足、方程之篇

咸阙淳风注文。意者,此书岁久传录,不无错漏。”②李淳风等在注释《九章算术》

少广章开立圆术时,引用了祖暅提出的球体积的正确计算公式,介绍了球体积公式的

理论基础,即“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就是著名的“祖暅原理”。在《缀术》

失传之后,祖冲之父子的这一出色研究成果靠李淳风的征引,才得以流传至今。

《海岛算经》是刘徽数学研究的独创成果,但刘徽著作的原文、解题方法和文

字非常简括,颇难理解。李淳风等人的注释详细列出了演算步骤,从而给初学者打开

了方便之门。

李淳风等对“算经十书”的注释也有不足之处。如在理解圆周率时,轻视了刘

徽割圆术的伟大意义,是不公正的。

十部算经成为唐以后各朝代的数学教科书,对唐朝以后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十部算经以后,唐朝的

《韩延算术》、宋朝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杨辉的《九章算术纂类》、秦

九韶的《数书九章》等,都引用了十部算经中的问题,并在十部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

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后人对李淳风编定和注释十部算经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

如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就说过:“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

作注释家。”①

①曲安京:《李淳风等人盖天说日高公式修正案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12卷第1期(1993),第42—51页。

①纪志刚:《麟德历晷影计算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3卷第4

期(1994),第316—325页。

②鲍澣之:《〈九章算术〉后序》,《宋刻算经六种》。

《麟德历》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颁行了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戊寅元

历》首次采用定朔,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在《戊寅元历》之前,历法都用

平朔,即用日月相合周期的平均数值来定朔望月。《戊寅元历》首先考虑月行迟疾,

用日月相合的真实时刻来定朔日,从而定朔望月,要求做到“月行晦不东见,朔不西

眺”。由于《戊寅元历》的一些计算方法有问题,颁行一年后,对日月食就屡报不

准。武德六年,由吏部郎中祖孝孙“略去尤疏阔者”,后又经大理卿崔善为与算历博

士王孝通加以校正。贞观初年,李淳风上疏论《戊寅元历》十有八事。唐太宗诏崔

善为考核二家得失,结果李淳风的七条意见被采纳。②李淳风为改进《戊寅元历》

作出贡献,被授予将仕郎。贞观十四年(640),李淳风上言:《戊寅元历》术“减余稍

多”,合朔时刻较实际提前了,建议加以改正,这个意见又被采纳。贞观十八年,李淳

风又指出:《戊寅元历》规定月有三大、三小,但按傅仁均的算法,贞观十九年九月

以后,会出现连续四个大月,认为这是历法上不应有的现象。于是唐太宗不得不下诏

恢复平朔。改用平朔后,《戊寅元历》的问题更多,改革势在必行。

李淳风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于麟德二年(665)编成新的

历法。经司历南宫子明、太史令薛颐、国子祭酒孔颖达参议推荐①,唐高宗下诏颁

行,并命名为《麟德历》②。《麟德历》的主要贡献有二:第一,在我国历法史上首

次废除章蔀纪元之法,立“总法”1340作为计算各种周期(如回归年、朔望月、近

点月等)的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

我国古历的“日”从夜半算起,“月”以朔日为始,而“岁”以冬至为始。古

历把冬至与合朔同在一日的周期叫做“章”,把合朔与冬至交节时刻同在一日之夜

半的周期叫做“蔀”。

古历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纪年、日,如果冬至与合朔同在一日的夜半,

纪日干支也复原了,则这个周期叫做“纪”;如果连纪年的干支也复原了,则这个周

期叫做“元”。古代制历都要计算这些周期,但这些周期对历法计算并非必要,反而

成为历法的累赘,李淳风毅然把它废除了。《麟德历》以前的各种历法都用分母各

不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各种周期的整数以下的奇零部分。这些周期,如期周(回归

年)、月法(朔望月)、月周法(近点月)、交周法(交点月)等,都是历法计算必须预先

测定和推算的重要数据。因为这些周期参差不齐,计算十分繁琐,比较各种数据也很

不方便,李淳风就立“总法”1340作为各种周期奇零部分

①JophNeedham,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V

ol.Ⅲ,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9.②《新唐书》卷二五《历志》一:贞观初,

直太史李淳风又上疏论十有八事,复诏善为课二家得失,其七条改从淳风。

①《新唐书》卷二五《历志》一:司历南宫子明、太史令薛颐等言:“子初及

半,日月未离。淳风之法,较春秋已来晷度薄蚀,事皆符合。”国子祭酒孔颖达及尚

书八座参议,请从淳风。②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颁行麟德历诏》:“昔落下闳

造汉历云:‘后八百载,当有圣人定之。’自火德洎我,年将八百,事合当仁,朕亦何

让!宜即宣布,永为昭范。可名曰《麟德历》,起来年行之。”的公共分母,这样,数

字计算就比以前的历法简便得多。《畴人传》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盖会通其理,

固与古不殊,而运算省约,则此为最善,术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统四分以来,章蔀纪

元之法,于是尽废。斯其立法巧捷,胜于古人之一大端也。”①第二,重新采用定

朔。《戊寅元历》虽首次采用定朔,但因为有关的计算方法未完全解决,又倒退到用

平朔。为了使定朔法能站得住脚,《麟德历》改进了推算定朔的方法。李淳风早年

仔细地研究过隋朝刘焯的《皇极历》,并撰写皇极历又一卷。刘焯在北齐张子信关

于日行盈缩的观测结果的基础上,创造了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招差术”,即二次函

数的内插公式。李淳风总结了刘焯的内插公式,用它来推算月行迟疾、日行盈缩的

校正数,从而推算定朔时刻的校正数。为了避免历法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的现象,他

还创造了“进朔迁就”的方法。《新唐书》卷二六所载的《麟德历经》说:“定朔

日名与次朔同者大,不同者小。”这里日名指纪日干支中的“干”。还规定:“其元

日有交、加时应见者,消息前后一两个月,以定大小,令亏在晦、二,弦、望亦随消

息。”消息是消减与增长的意思。按这一规定,就可以做到“月朔盈朒之极,不过频

三。其或过者,观定小余近夜半者量之”。这就是说,用改变一月中未满一日的分数

(即小余)的进位方法,来避免历法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小月。但应指出,这种“进

朔”法是为了避免历书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而人为迁就之法,并不是日月运动规律

的正确反映。按近代的推算方法,采用定朔就有可能连续出现四个大月。

《麟德历》

为完成中国历史上采用定朔这一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精数者,皆以淳

风、一行之法,历千古而无差,后人更之,要立异耳,无逾其精密也”①。此说虽有溢

美之辞,但由此可见《麟德历》对后世历法的重大影响。它作为唐代优秀历法之一,

行用达六十四年(665年至728年)之久。《麟德历》还曾东传日本,并于天武天皇

五年(667)被采用,改称为《仪凤历》。

《麟德历》的最大缺点是不考虑岁差。晋代虞喜发现岁差后,祖冲之首先把它

用于制历,大大提高了历法的精密度。此后,隋朝张胄玄的《大业历》、刘焯的《皇

极历》、唐初傅仁均《戊寅元历》都考虑了岁差。但李淳风却利用《尧典》四仲中

星的内在矛盾,根本否认岁差存在。他与数学家王孝通一起责难《戊寅元历》考虑

岁差,致使“岁差之术,由此不行”。后在728年张遂(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

才重新考虑岁差。

改革浑仪

浑仪是古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的重要仪器。据考,最迟在公元前360年就已

制成“先秦浑仪”②。西汉落下闳、耿寿昌与东汉贾逵、张衡都制造过浑仪。前赵

光初六年(323),

孔挺对浑仪作了重大改革,他创造的浑仪由两重规环,即李淳风所称的六合仪

与四游仪组成。北魏时,晁崇、斛兰用铁铸造浑仪,其结构与孔挺的大体相同。这些

浑仪都是赤道式装置,仅贾逵的黄道铜仪是在赤道装置上增设黄道环。

①《畴人传》卷十二《李淳风》。

①《旧唐书》卷三三《历志一》。

②徐振韬:《从帛书“五星占”看先秦浑仪的创制》,载《中国天文学史文

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4—47页。

唐太宗贞观初年,李淳风指出:现在灵台所用的观测仪器,“疏漏实多”,“推

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

七曜,岂得其真?”①在历法计算中,要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既简便又

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于是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

的基础上,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仪。

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制造李淳风所设计的浑仪。贞观七年(633),此仪

制成。据《新唐书》卷三一记载,该浑仪是铜制的,基本结构是:“表里三重,下据准

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浑仪的十字形“准基”是一种校正仪器平准

的装置,它是根据后魏晁崇、斛兰发明的浑仪上的“十字水平”制造的,采用这一装

置可以提高仪器的观测精度。浑仪三重中的外重叫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

规、金常规,即子午环、地平环、外赤道环,上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

百六十五度;内重叫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极北树

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

晷度。”可见四游仪包括一个可绕赤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和一个望筒(即玉衡),望筒

能随四游环东西旋转,又能南北旋转,可指向天空任一位置,测定星体的赤道坐标。

这两重的基本结构在孔挺的浑仪上已经有了。李淳风对浑仪的重大改革在于:在外

重六合仪与内重四游仪之间,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仪。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

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距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北宋沈括

说:“所谓璿玑者,黄赤道属焉。”①可见三辰仪中有黄道环、内赤道环,还有白道

规,即表示月球轨道的规环。三辰仪也能旋转,它是为了实现按黄道观测“七曜所

行”而加上的。李淳风的浑仪仍然是一个赤道式装置,它除了可测得去极度、入宿

度(即赤经差)、昏旦夜半中星外,还能测得黄经差和月球的经度差等,只是测得的黄

道度不准确,所以它只能部分地解决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的问题。

李淳风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浑仪分为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重,其影响

相当深远。唐开元十一年(721),一行与率府兵曹梁令瓒制作了一科黄道浑仪,也是

三重之制。虽然一行说李淳风的浑仪“用法颇杂,其术竟寝”②,但正如沈括所指出

的,梁令瓒他们是“因淳风之法而稍附新意”③。北宋周琮、苏易简、于渊制作的

“皇祐浑仪”(1050),也基本上是按李淳风的设计制造的。北宋末,苏颂、韩公廉制

作了一架包括浑仪、浑象、报时装置三大部分的天文仪器(1096),其浑仪部分也与

李淳风的浑仪大体相同。李淳风的浑仪虽有其优点,但过于复杂,其规环达十一个之

多,这些规环要保证同心十分困难,因而难免产生中心差;规环太多,观测时常常互相

遮蔽视线,很不方便。北宋以后,浑仪就逐步由繁向简发展了。

①《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

①《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

②《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上。

③《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

预修《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641),李淳风受诏“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

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①。《五代史》为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历史,后

来其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

李淳风撰写天文、律历志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

的重要成就,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有云:“事物糅见,御之以率,则不乖其本,故幽隐

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

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李淳风

首次将“率”载入官修正史而赋予其显赫的地位,足见李淳风对中算理论真谛的深

刻认识。对此李淳风进一步阐述如下:“夫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

界域;二曰粟米,以御交质变易;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四曰少广,以御积幂方圆;

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积实;六曰均输,以御远近劳费;七曰盈朒,以御隐杂互见;八曰方

程,以御错糅正负;九曰勾股,以御高深广远。皆乘以散之,除以聚之,齐同以通之,今

有以贯之,则算数之方,尽于斯矣。”①《隋书·律历志上·备数》一节还有如下记

述:“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

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

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

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

径七,周二十二。”这是我国现在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数

学语言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圆周密率为,约率为。祖冲

之的圆周率已准确到小数点下第七位,他的335113227“密率”是分子、分母在

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欧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后才得到这一结果。

祖冲之所著的《缀术》早已失传,他的这一光辉成就因被李淳风编入史书,才得以流

传至今。

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详细地记述了刘洪撰的《乾象历》法。

刘洪实测月行迟疾之率,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测出

黄白交角为五度多,测定近点月为27.55336日,与今测值相近,这些都是我国古代

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刘洪的《乾象历》是《四分历》以后历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

可是在《晋书》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约的《宋书》,却出于偏见,略而不载,对刘洪的

科学成就只字未提。李淳风则在《晋书·律历志》中,原原本本地详细记述了刘洪

的科学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

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

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记事等。在介绍言天各家理论时,简要说明其理论,多

引原话而不转述,写出作者简介及与其争论者的名字、观点,使后人对当时探讨天地

结构的论争得到清晰的概念。

①《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

①《隋书》卷十一《律历志》上。

六世纪中叶,北齐张子信积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五星视运

动不均匀性现象,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记述了这一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堪称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在《隋书·律历志》里,还记载了隋朝刘焯的《皇极

历》法,其中有刘焯创立的二次函数的内插公式,和刘焯最先提出的“黄道岁差”的

概念及相当精确的黄道岁差数据。《皇极历》法包含了刘焯首创的定气法、定朔法

和躔衰(即日行盈缩之差)法,还有以前历法所没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终、

食分多少及应食不食、不应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历法精密。《皇极

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术士咸称其妙”,对后世历法有重大影响,可是,由于种种

阻挠而未能颁用。李淳风通过比较研究看出《皇极历》实为隋历之冠,将其详细记

入《律历志》,成为中国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记载而未颁行的历法。

《隋书·天文志》还记述了前赵孔挺制作的浑仪的结构和用途,这是我国历史

上首次出现的关于浑仪具体结构的确切记载。同一卷里还记述了从汉魏至隋朝的浑

仪、浑象、刻漏的发展情况,以及姜岌关于大气吸收和消光作用与何承天、张胄玄

关于蒙气差的发现。《晋书》、《隋书》天文志对那时期的日月食、流星、陨星、

客星(新星)、彗星及其他天象记录,也“搜罗至富,记载甚详”。因此,它们被誉为

“天文学知识的宝库”①。

《乙巳占》

《乙巳占》10卷,是李淳风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学著作。

星占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天文学共生同在,可谓英华与糟粕混杂,

科学与迷信并存。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都涉猎星占。受其父的影响,李淳

风“幼纂斯文,颇经研习”②。他相信“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③,故于天

文、星占情有独钟,《乙巳占》即是李淳风“集其所记,以类相聚,编而次之”④所

成。李淳风于书中“采摭英华,删除繁伪”⑤,全面总结了唐贞观以前各派星占学说,

经过综合之后,保留各派较一致的星占术,摈弃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个非常系统

的星占体系,对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星占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清代学者陆心源对《乙巳占》另有独到的见解:“夫灾异占候之说,原不

足凭。然《易》言天垂象见吉凶,《周礼》保章氏以日月星辰、五云十二风。辨吉

凶祲祥丰荒,其所由来者久矣。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

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淳淳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

也。”⑥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史典籍,《乙巳占》中除去星占方法和应验情况外,还

保留许多科学史料。如天象的记录,天象的描述,当时分至点的位置,浑仪的部件及

结构,岁差的计算值,等等。《乙巳占》卷一以《天象》为第一,列举八家言天体象

者而独取浑天。

①JophNeedham,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V

ol,Ⅲ,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9.

②《乙巳占序》。

③《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

④《乙巳占序》。

⑤《乙巳占序》。

在《天数第二》一节中给出了关于天球度数、黄道、赤道位置、地理纬度(北

极出地)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李淳风在《麟德历》中没有采用岁差,而被后人叹之

为“智者千虑之失”①。但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却明确地论述岁差的存在。

如,“淳风按:王蕃所论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度交道所在,并据刘洪乾象所说,今则

并差矣!黄道与日相隋而交,据今正(贞)观三年己丑岁,冬至日在斗十二度,夏至在井

十五度,春分在奎七度,秋分日在轸十五度,每六十年余差一度矣。”②另有一

条:“日行一度,即是日法一千三百四十分、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

度之三百二十八,每岁不周天十三分矣。”③《乙巳占》成于前(约645),《麟德

历》撰于后,李淳风为何在《麟德历》中否定岁差的存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

题。

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对奇异天象的描述很有特色。如按字义猜,今人会把

飞星、流星当成同一天象的两种说法,李淳风则清楚地说明了它们的区别,书中写

道:“有尾迹光为流星,无尾迹者为飞星,至地者为坠星。”④《乙巳占》对彗孛也

给出了清楚的差别:“长星状如帚,孛星圆如粉絮,孛,孛然。”⑤虽说飞流与彗孛各

是流星与彗星,但一字之差却带出了形态之别,对于了解流、彗星运动方向和物理状

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除了天文占之外,《乙巳占》中的气象占和候风法还记下了重要的气象现象。

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向器。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

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属于竿上,以候风”①。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

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立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系羽下而内

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

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②这两种风向器,与汉代史籍中记载的“伣”(在长

杆上系以帛条或乌羽而成的简单示风器)③和“相风铜乌”(乌状铜质的候风仪)④

非常相似。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

对风的观测已比过去更为详细了。由风的4个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

之名。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

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

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⑤李淳风

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过了一千多年后,英国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1774—1857)于1805年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

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

①陈久金、杜昇云:《天文历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

页。

②《乙巳占》卷一《天数》第二。

③《乙巳占》卷一《天占》第三。

④《乙巳占》卷七《流星占》。

①《乙巳占》卷十《候风法》。

②《乙巳占》卷十《候风法》。

③《淮南子·齐俗》。

④《三辅黄图》。

⑤《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

①刘金沂:《李淳风的〈历象志〉和<乙巳元历>》,《自然科学史研究》第6

卷第2期(1987),第157—163页。

《乙巳占》中还保留了重要的历法数据,已有学者据此考证出李淳风早年撰写

的另一部历法《乙巳元历》和《历象志》。①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3:3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强组词
下一篇:酷暑的反义词
标签:缀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