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知识
一、中医理论基础
二、精气神概述
三、什么是精
四、什么是气
五、什么是神
六、三者关系
七、怎么养精
八、怎么养气
九、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项目知识:
一、项目定位
二、项目功效
三、项目特色
精气神起源:
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
又名“性命之学”、“内丹仙学”等。内丹学肇始于中国古代的神
仙家,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的理想,研习了许多
延年益寿的方术,至战国时逐渐认识到男女合气之术是“天下至
道”,向内丹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哲学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
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
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
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
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
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
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
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
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
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
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
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医学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
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
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
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
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
「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
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
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
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
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
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
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
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在内丹学中,「神」
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
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
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
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
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
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
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
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
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
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
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
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所以保养精、气、
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
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
对这点非常重视。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
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
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什么是精?
精,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
"精"这个字,大家都会写,米字旁加一个青。米字就是粮食,
稻谷;青是代表声音,所以念精。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
物质。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精。
也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精华,也就是构成人体形态、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素
问·金匮真言论》上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
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
精的来源?
先天: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
“生命之根”而起作用,《灵枢·决气》中说,我们的父母亲---"
两神"相互结合以后,然后生下了我们人。而构成我们人体的就
是"精"。"精"在我们人这个形体出生之前就有了,是从父母那
里遗传下来的。拿现在的话来说"精"就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力和
身体健康的一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这里说的"精"主要是藏于
人的肾中,所以叫肾精。肾精又叫做先天的根本,是一种遗传,
是先天之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后天: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
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但先天之
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人的精不亏,才能发挥其
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
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
关键,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
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
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干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
皮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怎样才算
“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
嗜而已。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
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
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
的保养是很重要的。"精"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精,才有形体。
所以精气神三宝,最早又称为"形气神",比如汉代初年《淮南
子》这本书就是"形气神"三者并称的。一个人要健康、长寿,
最最关键的就是要养精,既要保住先天的肾精,又要调养后天的
水谷之精。
肾精,生命的原动力
在《黄帝内经》里面,把精看成水,肾精就好比是水一样,像水
一样地流动。在《周易》八卦里面有一个卦叫坎卦,坎卦上下是
阴,中间是阳。肾精就好像是坎卦,是水,是液体,外边是柔的,
里边是刚的。坎卦这个符号非常形象,它的上下是柔弱的,是虚
的,像水,就是肾精。水当中有一个阳爻,有一个非常刚强的东
西,这个东西就是肾中的真阳,真阳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我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能源危机,所以要找能源。现在世
界科学界已经开始在大海里面去找能源。海洋能是一种重要的可
再生资源,包括海水能、海面能、海底能和海洋生物能等。其中
海水能就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等。在这
个能源危机的时代,海洋能真是人类的福音啊,海洋能才是最根
本的能源。这就好比我们的肾精,看上去是水,是液体的,实际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能源,这才是生命的最根本的原动力,
就是这个动力维持着我们生命的健康。我们明白了这个生命的原
动力,就一定要把它护养好。养精是养生的根本啊。
精有什么作用?
1、维持健康:
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质。不但具有生殖
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
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实不仅生长发育正常。
2、创造能量:
3、掌控一切:
怎么养精?
养精的三个方面:节欲保精、经络按摩、合理饮食
第一,节欲保精,切记"色字头上一把刀"
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黄帝内经》里面经
常提到的,人要有节制,尤其是"行房事",男女交合一定要节
制,这样能保住精,因为这个精主要是肾精。房事太多会泄精,
会泄掉了人的精气。按《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积精全神",
要把精蓄积在那里,就像人体里有一个水库一样。"水库"里面
有水,这个水不能随便地泄了,要把它积攒在那里,否则水就干
了,水,这个水库还有什么用?
大家想一想,历代的皇帝为什么大多都短命,很少有长寿的?有
人做了个统计,中国历代皇帝加起来有402位,他们的平均寿命
只有30多岁。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帝嫔妃太多
了,精消耗得太多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么多嫔妃,
房事太过度了,精怎么能保得住?
有一句话叫做"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是把什么刀?古书说:"淫声
美色,破骨之斧锯也。"这是一把砍伐我们骨头的刀。因为房事
太多了以后,必然就耗散了精气。这个精藏在肾里,肾有"生髓
主骨"的作用,肾主管骨头,肾精丧失了,我们骨头也就受到损
伤。所以人如果房事太多,无节制,那就像一把斧子一样,是在
砍伐我们自己的骨头。
第二,经络按摩,不让精外泄
养精要经常进行经络的按摩,肾精是在人体的下部,这个地方后
来称为丹田---下丹田。保精、养精要按摩下丹田。
下丹田在哪里呢?一般人都知道下丹田就在肚脐下面的位置,准
确的位置是肚脐下1.5寸。肚脐下面3寸有一个穴位叫关元穴,
在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下丹田。下丹田就是肾精所藏的
地方。在下丹田的位置我们可以两手交叠,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按
揉下腹,按揉下丹田的位置。把手掌劳宫穴对准下丹田,整个手
掌覆盖肚脐(神阙穴)和脐下3寸关元穴之间,整体按摩120
次,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
为什么要120次?这是取人体的"天年"数,就是正常的寿限。一
般按120次,就会温暖、发热。肾精最怕寒冷。
同时,还要按揉命门穴,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应,在人体的后背上,
肚脐相对的正后方。方法同按揉丹田,也是两手交叠,用手掌心
劳宫穴按揉命门。
命门,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命门就是生命的大门,是主管生命
开阖的。我们要把这个门给它守住了,不要让精外泄,所以这个
部位也要经常按摩。同样也是按摩120次,顺时针按摩60次,
逆时针按摩60次。
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20次以后,下丹田和命
门会发热、温暖。按揉丹田属于练功的一种方法,练功的最好时
间在一天中是四个时辰:子午卯酉。子时是半夜11点到凌晨1点,
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卯时是上午5点到7点,酉时是下午
5点到7点。我们可以在上午卯时和下午酉时来按揉下丹田。
经常地按摩下丹田和命门可以温精,可以保精,不让肾精外泄。
第三,合理饮食,维持生命的健康
在我们的饮食当中,要多吃养精的东西。比如黑芝麻、黑豆、山
药、核桃、芡实、莲子,还有地黄,地黄熬汤很好喝的。平常多
吃这些食物不仅有利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而且有助于治疗遗
精、早泄。
中医有一句名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脾胃功
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尤其
是体弱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要依靠饮食营养来充实气
血。所以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是保精的重要手段。饮食时还要
注意定时、定量、不偏、不嗜。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
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辨证施补",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什么是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
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
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
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
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怎么养气?
《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
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
“一者,少语言,养气血;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
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
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
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
养气的宝贵遗产。什么是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
体现。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
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
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
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
良。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者关系
人身三宝---精气神
生命物质起源于精;
生命能量有赖于气;
生命活力表现为神。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
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
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
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
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
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
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
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
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把"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精气
"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说明三者有密切关系,养生要重视
"精气神",比如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又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候,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十分重视"精""
气""神"。《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
神之情状。"说明物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事物的变化是由魂
(神)的游散造成的。在《管子》《庄子》等经典中都使用了"
精神""精气"的术语。
后世道家把它归纳为"精气神"。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
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又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养生有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
养气、养神。
黄帝问岐伯,怎样呼吸精气,怎样"独立守神"?黄帝问的问题,
后人做了一个总结:怎样炼精、气、神?也就是怎样养精,怎样养
气,怎样养神?几千年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摸索
出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个方面。
国外养生有"四大基石"
1、合理膳食、
2、心理平衡、
3、适量运动、
4、戒烟限酒。这四大基石是西方国家提出的。
中国养生“三大法宝”
中国人把它归结为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其实精气神三方面的炼养不是分裂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
古人说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气合一、动静合一,就是这个意
思。
在古代,凡是著名的养生专家都能达到这一点。
比如唐代之后,在五代到宋代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在历
史上非常有名,希夷先生陈抟,后来人称他为睡仙,他一睡下去
就可以睡几个月。实际上他是在练功、炼精气神,别看他睡在那
里好像是一种消极的举动,实际上他是内在养练精气神,只是普
通人没看到。
陈抟老祖留下了睡功秘诀三十二字:"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
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就是说看上去睡的时候像龙一样盘曲环绕。俗话说:"学道不学
道,学个狗睡觉。"就是说练睡功时,要侧着身体,好像狗一样
蜷着身子,像狗像龙是一样的。要一只手屈臂枕头,一只手直抚
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一只脚弯曲。这就是炼形。睡功
要求先睡心,后睡眼。也就是先要收心入静,然后才闭目入睡。
首先要使心神不外驰,就是不能老想着外面的事情,要把心神收
敛起来。这是炼神。呼吸要调匀、调细,气机自然、安定、平和。
这是炼气。精、气、神和合凝聚,结成内丹。哪有精气神分开来
炼的?
古代所有善于养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气神三者结合,都能做到《黄
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养生时都学了很多方法,各种各
样的方法,有的是偏于炼形的,有的是偏于炼精的,有的是偏于
炼气的,有的是偏于炼神的。我们要学会怎样把精气神或者形气
神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啊!
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精"已经讲了,现在来说什么是"气",
怎么养气?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当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
可以说,中国人离开这个"气"字就说不成话了。比如说我们说
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
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等等。中国人
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
"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
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
"气"字怎么写?我们今天看见的是简体字,繁体字是"氣"。
精字也有米字,气字也有一个米字,米是一种物质,一种精微的
物质。说明气也是一种精微物质。"气"字的写法在甲骨文里面,
实际上就写成三横,它代表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露气,是一种
能看得见的,但又不是很清楚的一种状态,叫气态。后来这个"
气"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了,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形的东西。"气"实
际上是介于精和神之间的这么一个状态,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
的东西。
我曾经让几个博士生专门研究"气",结果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所做出来的结果总难以令人满意。"气"字人人都在说,可是真
正要把它搞清楚,要说出它就是什么东西的确不容易。我们现在
通行的说法是,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活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可
是它和"精"这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精是能看得见的,
基本上呈液体,而气是一种气体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气既是维
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既是
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虽然"气"是什么、经络是什么,我们
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在身
体上体会到、感觉到。
气有五大作用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
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
第一,推动作用。气可以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
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
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
的来源。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
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既可以护卫肌表,防
止外邪入侵,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把邪气驱除出去。
第四,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
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
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第五,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
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人体各种各样的气人体身上到处都有"气",人一旦没有气,
就"断气"了。
每天的二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是一天的冬季,因为冬主
藏,这个时候必须睡觉,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是三焦经行,三焦
通百脉,这时睡觉全身才能休息过来。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是胆
经行,胆经主免疫力,这时不睡就会影响免疫力慢慢下降。一点
到三点是肝经行,血液这时要回归肝脏进行置换分解毒素,这时
不睡觉肝功能就会下降,长时间下来血液也会变得不干净。最好
睡到五点后自然醒,因为三点到五点是肺经行,当肺的气机生发
起来,一天都会有精神。还有就是中午小睡一会,十一点到十三
点是心经行,小睡一会对心脏有利。
易经力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之——精气神
三大易学基本理论就是精气神理论、经络穴位理论和阴阳五行理
论,其中阴阳五行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
卦六个理论。它们是形成所有的易学理论的基础,所有的易学知
识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了这三大理论就能
够很容易地了解其它的易学知识。
一、精气神理论和六道轮回理论
易学的所有知识都是在精气神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易学将物质分为精、气、神三类,
分别对应于炁学的炁粒、炁流、炁体三炁物质。
精又名精气、有、形、象、器、质、万物,
气又名行气、五行气、五行、五气、炁、风、火,就是水、木、
火、土、金这五种物质,
神又名元气、道、易、无极、真气、正气、内气,神和气又合称
为六气,也简称为气。六气物质就是虚物炁体,又叫做虚、无、
无有、风水。
精气神三物都是气物质的产物,是气物质的不同的存在形态。易
学的精气神理论指出:“气生精,精生气,精生神。聚津成精,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无生有,有归无。万物生于无
有。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生万物:
易有太极,
易学阐明了精气神三物相互转化的机理和条件等问题。神又名无
极,是无极限的意思。神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意味着神无限多,
太空无限大。无限的东西只可能是天然存在的,不是被创造出来
的。这是易学所隐含的宇宙规模和宇宙起源理论。神形成经络穴
位系统,由经络穴位理论和风水理论阐述。
气是易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气就是阴阳二气和五行气,也就是能
量流,是神的流动形态和现象。精生气,气(行气)是精体物质
(精气)吞吐神物质(元气)形成的神的流动现象,另外,精体
瓦解时,精物质就变成了气物质。我们已经证实,任何物体都会
不停地产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引力能就是阴气,斥力
能就是阳气,阴阳反映了力的方向。五行气就是水、木、火、土、
金这五种物质形态,反映了力的大小。神是气的源泉,故有元气
之称。六气物质形成了经络穴位系统,气总是沿着经络通道流动
和传播的,其传播过程遵循能级简并定律,用易学的话说就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类相求。水流
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理论。起决定性作用的气叫做
用神,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用神是易学的重要概念。
易学经常把气现象人格化、拟人化,用人格化的语言代表气现象,
这是易学的语言风格,形成了神煞和鬼神理论,在易卜书里随处
可见。神为阳气的代号,鬼煞为阴气的代号。
气分阴阳二气,又分为五行气,加上静止不动的气(元气,神)
合为六气。阴阳五行之气共为十气,加上元气的两种状态(大气
之气和经络元气,即自由之气和极化之气),共十二气。这就是
易经力学设置十干和十二支的物理学本义。十二气是纯气的全部
种类。精为实物属阳,气为虚物属阴,阴阳合一成为有生命力的
新的精体。
精就是实物。易学是以精体所产生之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对精体进
行分类的。在易学里把精分为阴阳两仪和三才(天才、地才、人
才合称为三才。八卦和万物)两类,相应于现在的量子和离子(有
阴阳二类量子、正负离子)和组子(原子、分子、细胞、物体)
物质。组子由阴阳两类粒子(量子、原子、分子、离子。天才、
地才两仪)和电磁场物质(人才)组成。
精的起源。易学指出:“有生于无。无生有,有归无。无形之道
生有形之器。万物生于无有。气聚为象,气凝为人。气聚成形,
散则成风、化气、无影。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这些理论
现在被证实是正确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说:“质量是能量的凝
聚态”,质量物质就是“有”物质,能量物质就是“无”物质。无生
有的过程,一方面是神物质凝聚成精物质,另一方面是具有波动
性的气物质变成粒子性的精物质。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3:1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