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抗日战争结束时间

更新时间:2022-12-04 03:06:40 阅读: 评论:0

初三数学模拟考试卷子-第五英语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凄凉的图片)

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红军长征,是⾰命与反⾰命两种⼒量、光明与⿊暗两种命运的⼀场⼤搏⽃,书写了⼈类史上最宏⼤壮丽、最

动⼈⼼魄的篇章。下⾯是⼩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录

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红军长征开始时间:

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战略⼤

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长征。

红军长征结束时间:

1936年10⽉,红⼆、四⽅⾯军到达⽢肃会宁地区,同红⼀⽅⾯军会师。红军三⼤主⼒会师,标志着长征

的胜利结束。

<<<返回⽬录

红军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长征”、“⼆万五千⾥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

提出的,却鲜为⼈知。1934年10⽉,中央红军(即红⼀⽅⾯军)开始实⾏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

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动称为“长征”,⽽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

年11⽉,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出版社中国部全体⼯作⼈员做报告时,

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23⽇,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农劳苦群众书》中,第⼀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

征”。5⽉,朱德在《中国⼯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长征,所向势如破⽵”,从⽽第⼀次提出“万⾥长

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逐步增⼤。

1935年8⽉5⽇,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军⼀万⼋千⾥的长征是中国历

史上的空前的伟⼤事业”。9⽉12⽇,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的错误的决定》中指

出,红军进⾏了“⼆万余⾥的长征”。10⽉19⽇,中共中央率陕⽢⽀队(由红⼀⽅⾯军主⼒和纵队改编⽽成)

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泽东即指出:红⼀⽅⾯军长征“根据红⼀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

⾛了⼆万五千⾥”。11⽉13⽇,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出卖

华北出卖中国宣⾔》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万五千余⾥的长征。跨过了⼗⼀省的中国领⼟,以⼀年

多艰苦奋⽃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前找到的关于“⼆万五千⾥长征”概念的最早⽂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为流传,这

⼀伟⼤壮举的影响不断扩⼤,“长征”、“万⾥长征”、“⼆万五千⾥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1936年间战略转移

的专门⽤语。

<<<返回⽬录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扼杀中国⾰命的企图,使中国⾰命转危为安。⼆⼗世纪三⼗年代的红军长

征,是震惊中外的伟⼤事件,是⼈类历史上的伟⼤壮举。从此,建⽴了⾰命根据地,使中国⾰命转危为安,

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总⽅针。长征的伟⼤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命的⼤本

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转移到抗⽇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

命的新局⾯。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的伟⼤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针的胜利。⽑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

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命

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是⽴⾜本国实际制度、政策、⽅针、路线,并与盲⽬照抄、照搬国外

理论的博古、李德等⼈做了坚决⽽持久的⽃争,最终将中国⾰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4、通过长征确⽴了⽑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了⽑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

⾰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了⽑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5、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命根据地,使抗⽇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

<<<返回⽬录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3:0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既然琴瑟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