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
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
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
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
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
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
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
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
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
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5)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
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
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的结论
(1)逻辑思路
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思考活动必须有一个承
担者——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
-
.z.
(2)分析
首先,这里的"我”是精神性的实体即思想着、怀疑着的"我”而非物质性的实体,"思”与"
我”没有区别,思想一停止,"我”就不存在了
其次,这一原理是建立在"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的因果假定之上,因而由作为结果的"
思”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
(3)"我”的本性
①作为"思”的我:是怀疑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自身,因而必定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
个理性,也就是说,"我”的本性是精神,是精神自身。
②作为"在”的我:是真实可靠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无时不在的东西,是永恒存在着的东
西,因而它必定是实体。
③结论:所以,"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心灵实体或者精神实体。
(4)作为心灵实体的"我”的特点
①不依赖于身体,不需要任何地点、场所、原因便可以存在,它不依赖任何物质性(既定的
客观事物)的东西。
②具有普遍性,它概括的是一切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
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
(5)作为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实质
"我思”和"我在”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思”还是"我在”,都是精神实体。
(6)"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意义
笛卡尔以其"我思”而开了近代哲学之先河的创始人的地位。笛卡尔的"我思”具有划时代
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
学的开端。
"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
高*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定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在
笛卡尔看来,这还有赖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三、论证上帝存在
(1)论证上帝存在
A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
其一,凡是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观念必为真(即天赋观念)
其二,在我心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无限完满的存在的概念,我将之称为"上帝”
其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的原因,
即"上帝”观念必然只能由上帝那里而来。
B笛卡尔用另一种方式补充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上帝”这一概念是无限的、全知全能的、单一不可分的、永恒的、完美无缺的;
"不存在”代表了一种不完美,这是和"上帝”这一完美无缺的概念相矛盾的,因而在"上
帝”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实体性的存在。
(2)上帝存在的特征:
A是处在我的心灵之外的实体,无可置疑。
B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永恒性。
C是一切不完满性存在的终极原因。
从上帝的完满性和"我”的不完满性的关系表明:上帝是"我”存在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
"我”是由上帝创造的结果。所以上帝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体。
(3)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
-
.z.
保证了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
保证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即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也保证了观念世界的可靠性;
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从"我”到"世界”之间的跳板和中介,使笛卡尔摆脱了怀疑论和唯我
论的困境,在其建立了二元论的世界观之后即可退场。
四、身心交感说
1、心身关系(基本问题)
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的"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存在;
①肉体受到外物刺激——心灵作出反应
②心灵中产生想法——肉体按此作出行动
即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会发生交感作用
(1)心身的界定
①心:指作为个体的"我”的灵魂或心灵。
②身:指作为个体的"我”的身躯或肉体。
(2)心身之间的关系
①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是处于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状态之中。
②在理论上,由于二元论的立场,二者应该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活动的。也就是说,在理
论上,应该是心身二元论。
③结论:心身的和谐统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在本质上二者是互相独立的。
(3)实质:是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人之上的反映。
2、心身交感说
(1)基本观点
①我们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的联合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密切联系,能够协调一致。
②心灵和肉体协调一致的深层原因并非是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上帝的直接作用,
而只在于人体自身内部,这就是人体大脑中的松果腺的腺体,它是心灵和肉体两个运动过程
的交换台。
松果腺——身心发生交感作用的场所
(看一下即可:)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当感官受到外物的刺激时,一
种叫做"生精”(旧医学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
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种活动
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
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
3、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的矛盾
心物二元论——心物之间凭借上帝的权威来保证心物各行其道并协调一致——先验
身心交感说——身心之间通过松果腺相互作用——经验
两种说法互相矛盾
四、斯宾诺莎
可能会出的名词解释:
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
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
立的。
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实体的方式。
-
.z.
样式:实体的分殊,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是实体一种模式或影响,不
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或被认识;样式无论是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概念上都不是独立的。)样式有
两种:一是无限而永恒的样式,直接由实体的属性决定,如广延属性下的运动和静止,以及
思维属性下的无限的理智。二是有限而暂存的样式,由实体的分殊决定的个别事物,如广延
属性下的个别物体与思维属性下的个别观念。个别样式在时间上由在其之前的个别样式所决
定,在层级上由在其之上的无限的样式所决定并最终决定于神的*种属性。
神: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无限永恒的本质;
神是一个无限的实体,即神具有无限的属性并且没有神不具有的属性,但人类能够认识到的
属性是有限的只有思维和广延。
观念"观念”是指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即经验),在心灵上所留下的痕迹,
是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和基本元素。
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
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
是一种内在经验。
一、实体一元论
1.定义: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
"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
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
2.关于实体的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
分的;实体是惟一的。
3.实体一元论(泛神式的一元论)
基本观点是:实体即神或自然。
(1)实体是神: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
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性。
论证过程:神必然存在且具有所有属性,因此任何其他实体如果存在,则将会与
神具有*种相同的属性,又因为不能有两个具有同样属性的实体所以除神以外别
无实体。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2)实体是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与神分离的神的造物,而是与神同一的神圣力
量。自然与神的关系即为样式与实体的关系,样式是实体的分殊,所以这里的自
然是神的本性内在的必然流出。
-
.z.
4.实体一元论的意义
(1)否定了人格神和超自然神的存在,反对古典神创论。
(2)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有很大的
影响。(3)坚持了一元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
五、洛克
一、批判天赋观念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对当时一种普遍思潮的批判,不是具体针对*一种
天赋观念理论(2)洛克批驳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一是,世界
上根本就没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二是,即使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
天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形成普遍同意的观念。(3)批判天赋的实
践性原则。洛克认为人类的实践性道德原则都是历史习俗的产物,因时因地而异
且与功利性相关(4)批判天赋观念说的意义: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扫除障
碍,成为经验主义反对先验论的经典批判,为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白板说
1."白板说”是主*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
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
于经验。
2.经验,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
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
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
验。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的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
3.简单观念特性:(1)强入性。我们无法拒绝和改变它们。(2)单纯的、不可再
-
.z.
分的。(3)实在的。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有客观的根据。
4.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
形成的。它是由心灵主动制造出来的,在感性世界中不一定有对应物。
复杂观念有三类:(1)样式:把若干个简单观念组合起来形成的(2)关系:对
简单观念进行比较而形成的观念(3)实体:支撑着使简单观念成为整体的"实在
性基质”。
三、实体学说
1、实体观念
(1)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感知到实体,实体是我们
对一个个可感性状进行组合、抽象的结果。
(2)我们对实体不具有任何确定性的知识,但我们必须假定实体的真实存在,
否则事物的可感性状就无从附着。虽然无法认识实体,但洛克相信实体是存在的。
(3)实体脱离经验存在,即是一种形上存在。实体有两种。物质实体:感觉观
念所附着的基质。精神实体:反省观念所附着的基质。
(4)实体有两种本质。实在本质: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
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我们通常所使
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即语言的抽象。抽象的名称只
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
构造。
四、物体的性质
1、性质定义:对象或物体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就是其所具有的性
-
.z.
质。
2、两种性质(1)第一性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如:事物的广袤、
形状、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与物体共存亡,感知的对象。(2)第二性质。
事物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香、味等观念的能力。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
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感觉的一种结果。(3)作用原理:微粒论
洛克认为,无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形成的观念,其原理都是由物体的第一
性质中发射出的*些不可觉察的物体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
3、评价
1.沿袭了实体理论上的怀疑主义态度。洛克对物体本身性质和其在人心中产生观
念的阐述比较含糊。他的物体性质学说只是一种"假设”而非自认为事实上必定
如此。2.认识论上具有机械性。
六、莱布尼茨
一、"单子论”
——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他相信有无数个实体,即单子,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
认为单子是精神性的点,即无限个单子就是无限的灵魂;承认单子论只是一个假说,作为一
种理论模型,单子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单子论的意义不止是哲学的,并且具有数学与物理
学的意义;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类似,可以把单子论看做属于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假说或科学
理论模型。
形式的原子——单子,单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真正不可分的点;单子具有能动
性,是一个能动的实体,它的精神能力是其能动的根源;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整个世界
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
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2)复多性(3)永恒性(4)独立性
(5)质的区别,质的差别就是精神上的不同规定性(6)单子是自因。
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1)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
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2)连续律:"自然界不作飞跃”,任何两个相近的
单子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两条规律保证了每一个单
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序列却具有从不间断的连续性
"有纹路的**石”
(1)对天赋观念学说与经验论的综合,我们的心灵既不是白板,也不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
的天赋观念,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纹路,但却需要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型
(2)先天的东西不是观念而是一些潜在的禀赋、倾向和习性,需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
使这些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变成清楚明白的观念
(3)根据单子的性质,作为一种天然的禀赋,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潜藏在心中,需要通过经
-
.z.
验的加工才能从潜能成为现实,内心中*些精细的体验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是难以察觉的—
—无意识观点的提出,不过对莱布尼茨来说,这些不可察觉的混沌朦胧状态其实就是"预定
的和谐”在心灵中原本的样子
(4)经验的刺激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先天的东西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对洛克"白板说”的反驳(1)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知识是特殊的和个别的,无法通过感
觉经验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必然真理的证明不需要个例即不依赖感觉(2)对"
反省”观念来源的反驳,"反省”关注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不是外来的经验(3)认识论问题是
一个理性提升的问题,观念从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是理性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启蒙的过程
贝克莱
七、贝克莱
一、"物是观念的集合”
(1)两种观念:
①想象的观念,是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它是不清晰的,是任意
产生和消灭的,是不稳定的和随意的。它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虚幻
或错觉,认为感觉观念是客观的存在。
②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来的观念。特点:首先,
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
观念往往形成了*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
稳定的和有秩序的。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说一种稳定的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事物”。
两种观念的关系:①感觉观念是基础,想象观念是对感觉观念的主观组合和分解,
并在心灵延续它的存在。②感觉观念和想象观念共同构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
就说观念构成了事物。所以,事物是观念的固定集合,即物是观念的集合。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观念只有被心灵感知才存在,如果它不被心灵所感知,它就不存在,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
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内。贝克莱把事物看做是可感性质的观念的集合,就取消了可感
事物的实体,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等于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事物是观念的
集合,观念又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心灵,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八、费希特
自我非我正反合
费希特取消了自在之物的本体地位;自在之物化为从"自我”中产生的"非我;通过正题、
-
.z.
费希特
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
1、正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作为唯一的本体或原始项,首先要设定和确立自己
①"自我”是自由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②"自我”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不再需
要别的原因,"自我”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本原,相当于上帝,它构成了世界的原始
项
2、反题:"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不仅要设定自身,还要设定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即"
非我”①"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立
的存在②"自我”必须设定一个东西来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自我”,此时"自我”并不
知道"非我”就是自己设定的,反而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
自我”在"非我”面前是被动的,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特点的体现——思维产生存在,
主体产生客体,自我产生自在之物
3、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自我”意识到了它不仅设定了自身而且也设定了"非我”①"自我”和"非我”都是被"自我”
所设定,因此在设定过程中就有一种相互限制的作用②"自我”限制"非我”就是实践活动③
"非我”限制"自我”则是认识活动④"自我”和"非我”相互限制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和认识
活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
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超越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
一。"绝对自我”是全人类的自我,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
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都达到了同一。合题阶段是费希特哲学完成的终点。
4、总结:①"自我”构成了费希特哲学的起点和终点②"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对象的过程
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③"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对象和自身的
认识,发展为"绝对自我”。这一知识构造的过程分为三步:感性、知性和理性
八、休谟
一、怀疑论
1.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
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
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
2.作为经验主义结局的怀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
理论准备。他们的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铲除怀疑主义。但在休谟看来,他们的观点是
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休谟认为,如果我们彻底的依靠经验,
把知识严格限制在经验*围内,则我们只能赞成怀疑主义。
3.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
的。但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他认为可以合适地解释感觉经验。休谟
的怀疑论不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而是温和的怀疑论。
二、因果观念(试论述"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因果知识的形成:
(1)形成的前提:因果关系。
①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种联系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
②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
③经验归纳的特点:第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跳跃;第二,是感觉经验之间先后关
系的恒常和固定。
④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
.z.
a、问题的提出:归纳推理如何从部分过渡到全体、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过去过得到未来,
这就是归纳推理如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问题,也就是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b、解决问题的立场:存疑。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只能以知觉为活动的对象,而知觉必定是
已经进入到心灵中的单一的意识活动,所以对于还没有进入心灵的知觉是不能感知的,因此
也必定不能理解一般和全体。这样,经验归纳出来的事实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完全不知道的,
我们只能承认它们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但这种或然性和可能
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经验归纳的合理性。
⑤结论二: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
(2)形成的中介:因果观念
①含义:因果观念是指经验事实之间的先后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在人的心灵中形成
一种恒常会合的观念,这就是因果观念(因果性的观念),休谟称之为习惯。
②来源:因果观念来源于人的心灵,是由因果关系在人的心灵引起的。
③特点:习惯属于人的心灵活动,一旦形成了就与经验无关。
④意义: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习惯脱离经验而恒久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可以作
为经验活动的先导,最终能形成具有联系性的
知识。(虽然是或然性联系)
(3)形成的方式: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
(4)结论五:知识是由习惯联想所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知
识只局限在观念的*围之内,与广阔的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九、谢林"同一哲学”
1、"绝对同一”(名词解释):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是主体和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
是绝对的理性或精神,主体和客体、观念和实在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它就
是宇宙的大全本身或绝对本身,无物存在于绝对之外,万物都在绝对之中,绝对是主体和客
体的唯一存在方式或唯一来源和本原。
十、黑格尔
1、绝对精神(名词解释):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在普鲁士国家制度中实现了自己的客观精神领域的最终目的,便
开始返回自身进行自我认识。精神哲学进入最后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
绝对精神阶段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场所,经历了艺术、、哲学三个环节。
2、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问题:
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在绝对精神的生长过程中,它不断否定着自己,又不断扬弃着对自
己的否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思维与存在是同一个绝对
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立就是与自己的对立,同一也是与自己的同一,他辩证的、历史的、
根本的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存在外在的对立,所有的对立都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
反对自己、自己回归自己,这种不断走出自身又不断重返自身的过程就被表述为"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这就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或"绝对唯心主义”。既不是主观唯
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实体、理论与实践、天上地下一
网打尽的"绝对”唯心主义,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显示了极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十一、康德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P389—P391)
(一)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即德国古典哲学面临的问题):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
.z.
1、经验论和唯理论相争使哲学在认识论上走进死胡同,使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
遍必然性,而且使科学基础的理性也发生动摇;
2、更严重的事,理性与自由之间发生冲突。(说明:由于近代哲学家们倡导科学理性,所以
他们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相信,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自己
都服从于统一的自然因果律,于是人和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科学领
域贯彻于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时,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都成了问题。)
3、形而上学的问题(三者中最为重要)如果形而上学不能被证明是科学,则人类知识大厦
就面临失去基础的危险。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康德主*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
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判———对科学知识
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性只能先天的。
由此,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而
要有普遍必然性就必须是先天的。康德用一句话摆出这个难题: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
象?
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
我们永远无法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是如何挪到
我们的意识中来的,更不能证明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性。
康德形成一种奇怪的观点: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
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按照这个思路来,我们可以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
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得到了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有一套认识形式,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前并作为经验条件而存
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此使知识有了普遍必然性。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加工整理提供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
验的,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
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二、《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的两大任务
(1)通过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来展现理性所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天知识”,尤其是作
为认识基础的"先验逻辑”
(2)论证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要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首先要建立起
"先验哲学”,先验哲学是能够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的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关于理性认识的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先验逻辑
一是先验知性论,二是先验理性论
二、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直观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他认为空间与实间是感性的直观形
式。
(1)康德的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存在形式,而是我们感受对象的一种主观认识形
式
②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直观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形式
③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直观一切内部现象(内心状态)的先天形式
④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存在形式,而是我们感受对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
.z.
三、先验知性论
1.知性:①与被动的感性直观不同,知性活动是主动的
②在知性阶段,先验自我积极的运用先天思维形式对感性中获得的现象进行综合统一,进行
知性加工
2.先天的思维形式——*畴
①量的*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②质的*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③关系*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受动
④模态*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非存在、必然性-偶然性
3、知性阶段的认识活动
①先验自我运用*畴对已经处在时空之中的现象进行综合统一
②把这12个*畴加到不同的现象上,就形成了经验知识或科学知识
4、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①在知性阶段,现象与与*畴的结合使纯粹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②这些*畴由于是先天的思维形式,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而现象包含着经验的内容
二者的结合使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经验内容的自然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四、先验理性论
1、理性
(1)最广义的理性包括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其中感性、知性和理性都属于广义的理性中
的理论理性*围
(2)相对于感性而言,知性和理性也可以一并看做是理性
(3)最狭义的理性则单指与感性、知性不同的认识的第三阶段
2、理性的作用
对在知性中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实现从知性的具体知识向更完备的绝
对知识的过渡
(1)从具体的心理学知识上升到关于"灵魂”本身的知识
(2)从具体的物理学知识上升到关于整体的"宇宙”的知识
(3)探索一切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原因("上帝”)的知识
3、"先验的理念”
(1)相对于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和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理性所具有的是三个"先验的理
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
(2)这三个理念的作用就是把知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建立起最完备、最
系统的知识体系
4、理性的超验运用
(1)三个"先验的理念”在知识论中应该发挥一种主观的调节作用,即对前面已经获得的知
识进行综合统一,而不是直接认识客观对象或建构客观对象
(2)但是理性天生具有一种超越的倾向,它总是要把一种调节性的原则当做一种建构性的
原则,从而把"灵魂”"宇宙”"上帝”这三个主观的理念当做了三个客观的对象,当做了超
验的自在之物,并试图对其进行认识
(3)理性除了三个先验的理念之外别无工具,因此只能借助于知性的*畴来认识这些自在之
物,知性的*畴只能运用于时空中的现象上,不能用于超验的自在之物,*畴的非法运用必然
导致一系列谬误,造成理性自身的分裂。
三、二律背反
1."二律背反”是理性自身的分裂,"二律背反”中的正题和反题,分别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
.z.
义,是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但他们本身却又都是能自圆其说的。
2.四对"二律背反”。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
无限的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
的,没有单纯的东西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的因果性外,还有自由。反题:世界上只有
自然的因果性,没有自由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者世界
的原因。反题:世界之中或者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的存在者
3."二律背反”出现的原因:把知性的*畴运用到超验的自在之物的整体"宇宙”之上,它们的
出现说明了理性自身的谬误。
4.康德认为,想要预防"二律背反”这样的错误,唯一的办法就是限制理性的运用*畴,将理
性严格的限制在"内在调节”即调节知识的*围内,防*一切独断论的倾向。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2:5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