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更新时间:2022-11-11 22:08:38 阅读: 评论:0

太原高三全托班哪里好-谁教岁岁红莲夜


2022年11月11日发(作者:高一军训口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和推进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几个命题的新探索

□徐小帆

【1】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初

级阶段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软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精神支柱和根本精髓。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

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

观、实践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一大丰富和发展,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

局性历史性现实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化力、思想力是一种软生

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也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解放思想也是解放生产

力。中国最需要思想启蒙运动,中国人更需要思想启蒙运动和中国化时

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意义上的创新思想启蒙运动,中国式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意义上的思想启

蒙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体现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

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形成思想道

德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

合力效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的科学化、规范化、

民主化、法治化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于确保并促进整个社会主义事

业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构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概论体系的一个实质性的内容。科学发展

观贵在践行,创新无涯,学无止境。

【2】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科学继承、科学创新的一个

根本出路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普及

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

基础和根本意义上的通俗化普及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根本生命力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而不是抽象化。只有共产

党、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创新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

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信息化全球化,

才能找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命根子。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伟大的革命、伟大的运动、伟大的实践、伟大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更需要伟大的先驱、伟大的理论。可以说,没有共产

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毛泽东,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就不可能有毛

泽东思想,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没有邓小平,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

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

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化中国相结合,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途径,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由空想成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发展实践过程,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建设和科学发展道路。这就是当代

中国最大的政治特色和文化特色。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就是全面统筹协调

可持续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

发展、共同发展、区域发展、均衡发展、平等发展、辩证发展、深度发

展、适度发展、战略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安全发展、合作发

展、创新发展、改革发展、绿色发展、文明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

展、廉洁发展、无污染发展、跨越式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平稳健康发

展;主要特征是全局性、全面性、根本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

针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连续性、统筹性、和谐性、均衡性、平等

性、阶段性、共同性和创新性;总体战略是攻坚战和持久战;核心原则

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力量源泉来自

党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建设和科学实践;时代主题是社会和谐、科学发

展和合作双赢;精神实质是创新科学发展思路、发展结构、发展途径和

发展方式方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三大新法宝是统一战

线、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六大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社会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就是

全面统筹协调和谐可持续科学建设;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

本观点是群众观点、阶级(阶层)观点、市场观点、实践观点、科学观

点、创新观点、发展观点、联系观点、唯物观点、辩证观点和世界观

点;基本国策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土地与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和谐与科

学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基本要求是全面统筹和谐协调可持续;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

度;四大核心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根本矛盾以及两种性质不同的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根本保证是党的科学领导和科学建设;根本

方法是统筹兼顾和改革创新;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创新发展先进生产力;

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目标是发展为了群众,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同群众共享,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建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谐秩序;根本战略是依法治国、经济立国、科

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安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东中西部发

展一体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现代化战略;依靠力量是

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外交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

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交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科学

发展原则是建设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科学精神和科学

发展精神是当代中国实践经济社会科学建设和科学发展的一个根本精

神。

科学发展原则也是任何条件和状态意义的民族、社会、国家或地区实现

其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结构转型和发展道路调整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

则。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适

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同其基本国情及其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相适

应。党的依靠基础就是党的依靠力量。党的阶级基础、经济基础、社会

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舆论基础等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重

大问题。

科学创新或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一大灵魂和一大标志,是推进科学发

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创新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创造财

富和价值。科学发展、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方

法创新的实质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

生产力。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

资源的资源,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人才是第一劳动力,人才

也是先进生产力,创新人才、科技人才、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也是先进

生产力。科学发展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第一硬

道理,离不开科学建设和科学实践。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以科学

发展理念促进领导方式和领导理念转变,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

方式科学转变。科学发展观也离不开科学建设观和科学实践观。实践是

硬标准,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是推进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实

践就是硬标准,是检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准,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根

本动力。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伟大实践就在于科学解决涉及社会基本矛

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两种性质不同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

科学建设和科学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推进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科

学发展观全面指导、引领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伟大实

践。

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想,官为民所选,是全面创新党的

管理理念的基石。党的建设就是党的科学建设,党的领导就是党的科学

领导,党的发展就是党的科学发展,党的进步就是党的科学进步。党的

科学建设、科学领导、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都应该在党的整个体制、机

制、体系和理论改革创新中不断自我完善和丰富发展。党的建设的核心

在于党的执政力建设,也就是党的能力建设,包括党的领导力、执行

力、思想力、战略力、文化力、统筹力、和谐力、战斗力、号召力、公

信力、传播力、形象力、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廉政力、先进力、

发展力、实践力、创新力、学习力和竞争力等综合能力全面科学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回答了在社会转型阶段和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为何发展、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等重大

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

重要贡献。整个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建设包括科学发展观概论建设,至

少涉及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本质特征、哲学基础、政治基础、经济

基础、文化基础、阶级基础、社会理念、国情状况、时代主题、指导思

想、基本要求、精神实质、目标任务、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模

式、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前途、根本性质、内外部条件、政治保

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策略、政

策、路线、制度、纲领、原则、方针、方法、立场、观点、目的、途径

和方向等社会主义基本内涵问题。理性化类型化具体化的科学发展观应

该包括国家发展观、国际发展观、安全发展观、经济发展观、政治发展

观、文化发展观、社会发展观、自然(生态)发展观、军事发展观、科

技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和科学世界观、科学人生观、科学价值观、科学

社会观、科学实践观、科学建设观、科学创新观、科学社会观、科学学

习观和科学方法论等类型化具体化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

展创新,离不开科学建设和科学实践,离不开类型化具体化科学发展观

的共同推进作用。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类型化具体化社会化大众化全球

化,对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态度在于科学性人民性和谐性实践性,也就是实事求

是。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尊重劳动、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意义的全面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三大问题是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在于现

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

民内部矛盾,其根本出路在于体制与机制综合配套结构条理化类型化体

系化社会化改革。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有个方法论的大问题,就是讲究

科学发展方法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有个规律问题,就是要尊重科学发展

规律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有个类型化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发展的大问

题,即各行业各部门各自的科学发展出路问题,关键是怎样同世界和中

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大问题。科学发展观也要解决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

中涉及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科学发

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实践意义上的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共同和谐发

展,关键在于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以及两种性质不同

的社会矛盾问题等本身到底如何配套改革、制度设计和科学发展,也就

是解决社会、人和自然的科学发展问题。科学发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

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同基本国情相适应,必须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条

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及

其他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相适应。政治体制改

革必须同基本国情相适应,必须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体制改革相适应。宏观调控必须

同微观调控相结合,同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而

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

该以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确保

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最为理想化的社会改革模式就是政

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同步进行,但往往只是一种空想

和假说,关键要看其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承受力、改

革开放熟练程度如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一个重要途径。全球化不是美国化和西方化,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照

搬照抄西化模式和西化道路。

【4】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个从低级社会阶段到中级社会阶段和高级

社会阶段,从无阶级社会阶段、有阶级社会阶段到无阶级社会阶段,从

氏族化到奴隶化、封建化半封建化、近代化和现代化,从封闭化、专制

化到开放化、民主化,从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一

体化的社会发展进程。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存

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发展阶段理论

应该成为国情论和社会论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研究方向。因此,社会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是

一场持久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前进性、曲折性和不平衡

性等基本特点,至少需要经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体系应包括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少需要经历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只能是一场持久

战,而不可能速战速决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从局部建设向全

面建设、从局部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的重大战略问题。共产主义由一种

空想、理念、社会学说、社会思想、社会实践最终成为科学和可能的过

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由低级发展阶段向中、高级发展阶段不断发展壮大

的历史进程,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从低级阶段向中、高级发展阶段过渡

迈进的历史进程。

【5】探索、建设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

论,有必要首先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建

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为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社会

主义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全面建设发展问题,也就是

社会主义六大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建设。整个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

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面和基础面,也是科学发展观

的一个重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科学发展,就是

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共同发展。整个国家建设的全部进程就是人、自然

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历史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六大文明建设意义的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

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需要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全面改革、

全面开放和全面创新。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社会主义道

路,就是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共同发展道路,就是实现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

设一体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6】在现代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国家往往就是公民社会意义

的法治国家,就是法治社会意义的民主国家,就是民主意义的人民国

家,就是人民意义的宪政国家,就是宪政意义的政党国家。政治国家往

往离不开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民主政治和社会文明建设,

离不开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离不开国家新秩序和国际新秩序建

设。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和军事关系,不

仅是基本的国家关系,而且也是基本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政治体

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生态体系和军事体系,不仅是国

家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国际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样,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军事建设,也是国家建设

和国际建设的核心内容或"六驾马车"。

【7】有必要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后冷战时代的全球世界进行全面彻底地

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科学改造。和平、发展、合作三大时代主题,不仅

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主题,而且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主题。和谐

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是对当今时代主题和"一球两制"构想的丰富、深化

和发展,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有效补充和集中体现。和谐社会

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改造的一个社会模式,应由儒家化传统社会向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现代社会转变,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学习型法治

型小康型公民社会转变。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世界的外部条件,离

不开社会和谐稳定的内部条件,离不开整个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小

康社会应该就是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法治社会建设、新农村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和整个文明体系建设。和谐社

会、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历史

现象和历史过程。和谐世界建设离不开国际统一战线建设。

【8】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最棘手的三大问题,而民

生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反分裂问题和反腐败问题等涉及基本社

会矛盾问题和主要社会矛盾问题、两种不同性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

矛盾问题,始终是党必须正面解决的五个最为突出的社会根本问题。当

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发展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

根子。解决了农民革命问题和工人革命问题,就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

问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出路问题是土地革命问题。解决了土地

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土地改革始终是解决农民问题、"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人口问题的核心是民生问题,本质是发

展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农民阶级的根本出路问题。"农民工"问

题的本质是剩余价值问题。解决了就业创业问题,也就解决了人的基本

发展问题,也就解决了基本民生问题。公共产品服务、工资、税收、国

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等资源配置方式本身就是涉及民生问题如何解决的大

问题。农村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农民、农村、农业经济组织的完

善和发展,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特

色化市场化大众化科技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涉及

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收入、保险等为社会焦点重点难点的民生问

题,也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健全社保体系,深化分配

制度、户籍制度、医疗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等综合体制配套改

革,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问题的核心是

社会公平问题,其本质仍是发展问题,也就是教育体制机制模式全面科

学改革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略在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战略和科学发展战略。以教育优化就

业,以和谐维护就业,以人为本强化就业。工人阶级不能"下岗失业"。

解决企业改革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是解决工人阶级的科学发展和民

生问题。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就是动力目的前提的关系,就是事关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

受度之间的关系,就是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乃至社会基本矛盾等重大

社会矛盾问题,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

和整个文明体系建设。既得利益者往往会成为革命或改革的一个历史绊

脚石。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功实践和历史经验

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当代中国,

实施中华复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实施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盘

棋战略,也就是实施东部发展战略、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解决中国整

个生产力布局的均衡化统筹化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

【9】科学发展必须而且应该遵循的三个经济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就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规律、

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规律,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具有反作用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基本

矛盾具有反作用;物质文明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政

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

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反作

用。可以说,经济成分是生产关系的总标志。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

有什么样的经济成分和生产力。一个社会的经济成分到底是多元化好还

是单一化好,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事情,关键要同当时的社会发展阶

段、社会结构发展程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基本国情相适应。可以

说,辩证观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一分为二观点或一分为三观点,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观点,就是实事求是观

点,这也是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和研究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

【10】世界多极化全球化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和不平

衡性等基本特点。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极化也离不开

经济全球化、全球和谐化、发展科学化、社会民主化、法治大众化、文

化多元化和生态文明化。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和

进步也同样需要中国。抓住世界战略机遇发展期的中国,必将在国际舞

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成为中国实现科学发展中国

化区域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成熟化全球化市场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国内关系和国际关系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可以说,国际关系、外交关系的核心问题始终

是国家利益问题或国际共同利益问题。脱离国家的根本利益问题或国际

共同利益问题谈国际关系、外交关系将毫无真正意义。如果说苏美超级

大国是当时两大格局条件下国际旧秩序的一大产物,那么今天的美国威

胁论和北约东扩、北约南扩才是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一个根本障碍。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东西互动等国际战略问题的科学解决,必然对构

建国际新秩序具有实质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文发表于2010年5月24日《河南科技报·理论研究》,略有改动。)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2:0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的过去式
下一篇:帮作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