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而已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4 02:51:47 阅读: 评论:0

中考全托班没明显效果-累得什么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总经理职责)

....

.资

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

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

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

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

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

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记承天寺夜游(5张)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

.资

料....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

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

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

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表推测。(语文版课文课下注释为

表推测,但无详细解释,或有人将其解释为大概)(原因推测或结果推测,原来

是,原因是)

也:是。

....

.资

料....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

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资

料....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

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

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

“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

6.简答:

(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的美妙境界。

....

.资

料....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

情。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

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

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2008-11-1517:50:38

....

.资

料....

查看(24974)/评论(136)/评分(140/189)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

藻、荇

交横()晓雾将歇

()陶弘

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念

无与为乐者: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6、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

()②月色入户

()③怀民亦未寝

④念

无与为乐者()⑤相与步

于中庭()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

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

.资

料....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

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

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

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

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

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

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

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

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

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二、阅读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

.资

料....

五色交辉

..

:____________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夕日欲颓

:___________

_

10、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3、《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

15、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1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19、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

加以说明。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2007年荆州市)

....

.资

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

下如积水空明()④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

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

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

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

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

.资

料....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

..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三)(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

.资

料....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

情?(3分)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

反问4、A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②考虑、想到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

澈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

步履维艰7、①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②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

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③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寺庭步月

写景:积水空明

竹柏交映

抒情:“闲人”

(苦闷)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2:5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谦让的意思
标签:而已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