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
篇一:21《清平乐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
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
写下来。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
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
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
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
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
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
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
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
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
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
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
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
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
几个还不够理解,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
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
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
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
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
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
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
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
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
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
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
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
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
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
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
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
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
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熊芳芳
博尔赫斯说过:“我希望时间会变成一个广场。”时间的广场可以容
纳很多意外,时间之外的一切,也许只是多余的忧愁。
——王寅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天初临时,人们四处寻找它:“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杜甫《腊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
鸪天·代人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陈亮《南歌
子》)
春天将别时,人们百般挽留它:“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
林寺桃花》),“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辛弃疾《玉楼
春》)
黄庭坚对春天的挽留,格外令人动容。
在他眼里,春天是一位美好的女子。是住在他心里的那一位女子。
女子成全了他心的圆满,临走时却抽空了他的灵魂。灵魂空了,词人
把自己弄丢了,四处寻找,却无处可觅,寂寞的名字不是叫“形单影只”,
而是叫“失魂落魄”。
一个人若尚拥有自己,尽管孤独,也决不会寂寞。一个人的孤独往往
胜过一群人的狂欢。
但一个人若丢失了自我、与灵魂离散,就会陷入彻底的孤寂、永远的
死亡。
词人四处寻访春的去处,其实也是在寻访自己灵魂的去处。唤取春天
归来同住,其实也是要为自己寻回魂魄。
一棵树长在了土里,天长日久,自会根深叶茂,一朝连根拔起,伤害
的将是土地的心脏与身体。
一个人长在了心里,日久天长,自会入骨入髓,一朝转身离去,掏空
的将是人的膏血与灵魂。
“若有人知春去处”,是一种希望,“唤取归来同住”是一种梦想,
但希望落空了,梦想破灭了:“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现实是:
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词人本该就此死心,从梦想进入现实,不料词人在
绝望中,又替自己寻找到了一线希望——与其说希望,不如说幻想,越发
热烈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居然想从黄鹂口中得知春天的踪迹。词人在梦
想的森林里拨开绝望的荆棘,拼尽全力挤身进入了一个至为幽深的幻境,
完全失去了理性与冷静。
然而,黄鹂不住地啼叫,词人却怎样也听不懂它的声音。只见黄鹂趁
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意味着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
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春天自有去处。
词人的清醒,源于彻底的失去。
只有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懂得蔷薇的残忍。
它宣告了一个季节的终结,一个梦的终结。
然而蔷薇不是故意的。
它只不过听命于时间。
它的时间到了。
所以它开花了。
春天的时间也到了。
所以春天离开了。
春天不是回去了,它是去了远方。
那是它必然要奔向的繁荣与明亮。
春天自有去处。
时间之外的一切,也许只是多余的忧愁。
只是,词人要何去何从呢
关于生命,关于聚散,再没有比里尔克说得更好的了:“那些久已逝
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
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生发出来的姿态。”
这样就足够了。
生命能够这样,就足够令人欣慰和感恩了。
有一件事情是词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的——
他和春天是分属于两个世界的生命,就如同他和黄鹂是分属于两个世
界的生命一样,他不可能与春天同住,也无法与黄鹂对话。痛,在于隔离;
但也许,美也正在于隔离。
王逐客有词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取法黄庭坚
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之句。
篇三:《清平乐村居》案例分析
《清平乐村居》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
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词的意思,品味古诗词的意
蕴,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词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词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
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
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
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
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
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
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1、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课文,使学
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和谐统一。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
养能力。
2、注重学法指导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
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的
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
3、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这节课注重多种
教学手段的使用,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悟能力。这节课虽然很注重使用现代教学手
段,但并没有一味追求计算机辅助教学。整堂课以读为主,书声琅琅、议
论纷纷,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以读为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改变评价方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学
习的过程,通过指名读、师生评;相互读、相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实行
评价主体、评论指标多元化,实现了评价功能的转变。教师尽量从正面引
导学生,极力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萌发
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根据本课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媒体导课,初识乡村好风光
2、初读词文,字字落实有韵味
3、细读词文,历历在目悟词意
4、读写结合,生成画面悟词境
6、吟唱背诵,内化语言赏词趣
7、拓展延伸,赏析词风学致用
【教学目的】
根据本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
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准备】
2、辅助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媒体导课,初识乡村好风光
1、请同学们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来欣赏乡村特有的风光。
(播放配有音乐的乡村图片课件)
2、看完之后,乡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
去领略一番。导入课题,读题。
二、初读词文,字字落实有韵味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要求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大声读词文。相机正音:翁媪无赖卧剥
3、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
韵美,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
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4、古人读诗词可不像你们坐得这么笔直,读到动情处,他们喜欢摇
头晃脑地读,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为了动作整齐些,我们把头按逆时针
方向有节奏地转圈。
5、师示范,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
三、细读词文,历历在目悟词意
1、把词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得读懂其中的意思。读懂古诗词有什么
诀窍?(指生回答)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你们最擅长的诀窍弄懂这首词的意思,
同桌间可以互相合作。
3、指名说词意。
4、指名读词词,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生交流(预设):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小溪图)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
过,读出你
的感受。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
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
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
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导出图
片)
5、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时候,是谁在陶醉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4:2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