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1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课节选自高一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整个说
课分为五大部分:
一、课程设计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智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中学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
专家,而是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
力并重,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选自人民日报)由此可见,智能不是教育的唯一
目的,智能不应只局限在学科能力本身。具体说,物理教学除了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以
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表达、多角度思维、操作技能、创新、等能力,还
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事物的能力等。而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
的重视。
教育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位一
体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设定双主体下的互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
把重建课堂作为重点,在课堂中设立问题站、问题小组。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问题小组之
间交流即师生搭挡、互动互惠;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的转变作
为课改的主要标志即课堂中学习者的学、教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选自教
育研究院理科科长:杨炳华,“让学习者转变学、教方式”)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本人把“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教研室、
我校实践了一个多学期的问题教学法中,力图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给
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
求。
二、说学生
1.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
知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
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
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学生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
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
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
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选自《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考—心理学》)在
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
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
锻炼。
3.学生所处环境、自身素质分析
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太阳系第十大
行星的发现的报道(未经证实)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另
一方面学生已有的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的知识仅局限于认知阶段,对于它们的规律知之甚少,
甚至于存在的错误的概念。所以对学习本课内容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积极性很高。
三、说教材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2
1.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
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章的编写主要按以下线索展开: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
发现奠定了基础——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
较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量,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实际的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及
有关的知识讨论天体和人造卫星的运动情况。
而本节本节通过叙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
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
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四种作用力之一)。打
破了人们认为天体运动神圣而不可了解的神秘感,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
基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在认识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学生实际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现有状况;综
合考虑了本节课的内容与性质、以及考试大纲后,确定了本课的基本理念:
1.课的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科学史实、掌握研究方法。
2.课的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教学有层次感、因材施教。
3.课的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联系生活、有浅及深。
4.课的实施:注重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采用问题教学法。
在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叙述牛顿之前科学家对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研究(表述)
B.结合圆周运动分析,建立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应用)
C.通过对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应用)
D.说出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标识)
E.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
F.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论意义(表述)
②过程与方法
A.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B.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C.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
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
D.通过讨论学习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注意万有引力定律形成过程,认可并赞同各位科学家的贡献(接受)
B.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应)
C.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信奉)
④人际交往
A.在课堂中充分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
B.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交流)
C.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合作)
基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个人常识,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本课的
重点与难点作了如下处理: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3
3.教学重点、难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推进,时代需要我们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表达、多角度思维、操作技能、创新、等能力,还
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事物的能力等。
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牛顿的创造力的体现(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
理论的能力。选自《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考—心理学》)
而从我们的学生情况分析,他们的创造能力还在发展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
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
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选自《在职攻读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全国统考—心理学》)。
在这节课的准备中我认识到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
造能力很弱——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体现了牛顿的创造能力,认真的考虑了以上的关系后
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制定:
①重点:
A.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过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
造能力
B.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万有与引力)并能正确运用
②难点:
A.牛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特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四、说方法与过程
1.教学方法的制定
考虑到我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参考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塞勒()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小组探究”的教学、
学习方法,(后来又由以色列太埃威大学教授沙瑞()和他的同事在80年代进行了
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
心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
解社会生活实际,获取应用性知识,着手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为将
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小组探究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学习的关系
(二)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课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本人把“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教研室
与我校实践了一个多学期的问题教学法中,(四大板块:目标板块、情景板块、师生互动板
块、评价反思板块)力图使用问题教学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求。
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
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对最近有关的天文、
航天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
识。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
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放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2.重点、难点的突破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4
因为本课的叙述性(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史)、理论性较强(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参与
性、操作性教弱故在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上采用如下设置:
①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操作性;
实验(模拟双星),视频(神州五号),图文(太阳系第十行星)。
②通过有目的的复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整理有待创造的素材。
③采用多媒体教学,再现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④采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⑤强调月地计算的作用,变理论为现实,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空间预计研究预计
时间
目
标
板
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之前科学家对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研
究
2.结合圆周运动分析,建立行星绕日运动的规
律
3.通过对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
写出数学表达式
4.识记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
5.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论意义
过程与方法:
a.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b.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c.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与同组成员及组
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能协调本组成员对
存
在的问题作出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注意万有引力定律形成过程,赞同各位科学
家的贡献
b.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作出自己的
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c.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
问题
1、新课标要求的
“三位一体”
的课程目标;
2、使学习者成为
问题的研究
者;
情
景
板
块
本节
课情
景
情景一:图文(太阳系
第十行星)
情景二:实验(模拟双
星)
情景三:视频(神州五
号)
学生演示
带着问题进入课
堂
5分
师生生1、小组各成员讨论、交流后提出了哪小组提问交流卡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5
生
互
动
板
块
交流
板块
些问题?跟哪几个问题小组提出
的问题相似?准备把哪些问题提
交组间交流?
2、小组各成员讨论、交流后解决了哪
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思路、方法是怎样的?得出了
怎样的结果?
3、跟其他小组交流后是否能解决一
些问题?是哪几个问题?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展示问
题包20分
师生
交流
板块
本板块随生生交流板块即时进行;
师生互动
“解包”
在以下几环
中教师介入
交流过程:
A.课堂教学主题;
B.生生交流无法
解决问题时的引
导、提示;
C.生生交流解决
问题时适时补充;
15分
评
价
反
思
板
课内
1、回顾知识技能;
(复习已有知识)
4、肯定探究方法;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3、鼓励合作交流;
(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组织
学生主导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6
块
课
后
学生方面:(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是不是牛顿特别聪明,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牛顿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3.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4.为什么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有何依据?
5.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意义?
6.如何才能正确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方面:
在转变教和学的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努力,完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教学构思中最大限度地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现状,充
分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理论支撑:
塞勒()(美国)提出“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合作学习”
嘉兴教研室、秀州中学“问题教学法”
新课标标准
实验和多媒体:
探究过程中采用设计性实验的思想进行了课堂实验,简单、形象和
可见度等较好;并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卫星的绕地运动进行动画播放,
结合生生交流加深了对卫星运动过程的理解;
个性问题: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研究?宇宙飞船中受到万有引力吗?有重力吗?
两者的关系如何?
五、课后反思
1.个人认为本课成功之处:
我认为本课在定位上还是比较准确的,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的课改趋势,而且积
极的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理念,不断的研究学生的
心理、生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
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设计上能充分的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在难点的处理上作出了自己的设计,力图通
过教学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对
错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完整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力图让其他
同学予以纠正,最好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在学术上产生争论的氛围,以使学生能够完全被
课堂所吸引。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更高效率的进行学习。
2.对教学的几点担忧:
①此前曾用问题教学法上过三节课,还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的进程。
②从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最好在上课时让学生合上书本,让学生用自己的思
考、自己的方式回答问题,而不是课本上的原话来回答。
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7
③在课堂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能否形成争论的局面。
3.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几点措施:
①上课的进程中注意时间的分配,把巩固练习放到下一节课中,预留足够的时间。
②让学生充分的预习,上课时让学生合上书本。重要的复习书写在黑板上。
③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
上课流程:
问题情景
创设
提出
问题
寻求解决
途径和方案
研究
问题
交流
评价
尝试
解决
教师打包
课堂合作
组内、组间
师生合作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2:3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2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