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知识讲解
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
课前导入
说到中国的新诗,就不能不提到两位诗人:一位是被称作“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另一
位就是被称为“新诗诗魂”的徐志摩。他们是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正确准确朗诵诗歌的节奏。
3.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的意境。
4.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
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
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
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
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
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
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
明朗、沉挚。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徐志摩到伦敦
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从这一年开始,作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就在报
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
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28年开始到英、
美等国游历。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空难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此外徐志摩还有戏剧、译著等。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形式的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写作背景。
(1)《雨巷》:这首诗大概写于1927年。作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了中国
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很多革命党人受到
屠杀,革命前途变得暗淡。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入
了惶恐迷惘的境地。
(2)《再别康桥》: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作者来到久别的母
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感到时间易逝,物是人非,作者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念之情无
以倾诉,感到怅然若失。乘船回国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3.掌握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
彳亍(chì、chù)颓圮(pǐ)青荇(xìng)漫溯(sù)
4.理解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颓圮】坍塌,破败
【漫溯】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
内容分析
学习《雨巷》
1.找出《雨巷》和《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榆阴、清
泉、浮藻、长篙、星辉、笙箫、夏虫等。
2.戴望舒在《雨巷》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诗的第一节就定下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与情相对的是
那唯美的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作者在这儿是孤独的流露,还是对爱情的渴求,还
是对时事的感触?我们也许得不出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丁香姑娘的追
求,但是丁香姑娘还是在这雨巷中消散了,留给作者的只能够是"太息"和无尽的愁怨寂寥。
3.如何理解本文的“雨巷”和“姑娘”?
这是本文中两个主要意象。江南的小巷,在梅雨时节,一般会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
人家。在雨天,常少有人走。我们可以把小巷看作是作者的一条“追求之路”。作者独自在
这条寂寥的小路上彷徨。作者在追求什么呢,这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的余地。丁香在古典诗词
中,常常代表着孤高、美丽和忧愁。作者把这种气质赋予了姑娘,在文章中,姑娘就是丁香,
丁香也就是姑娘。丁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稍纵即逝,作者虽然努力追求,
但是留给他的可能仅仅是怀恋和惆怅。
4.《雨巷》的韵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1)运用重叠和反复。如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等。这种重叠和反复,能够增强诗歌的抒情色彩。
(2)全诗每节第三、六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这就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使全诗有一
种强烈的音乐效果。
(3)每节除了固定的第三六句押韵外,还有一些句子的末字也押韵,或者韵相近。
学习《再别康桥》
1.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中抓住了一些具体的形象,如金柳、波光、青荇、星辉、浮藻等,作者运用
充满色彩的词语,把康桥的美丽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的美丽,作者有了更加浪漫的遐
想——“寻梦”。但是遐想终归是遐想,它还是要被现实的“别离”所警醒。康桥的景色依
然如故,但是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有忧伤和惆怅。
2.如何理解《再别康桥》首节中三个“轻轻”?
这三个“轻轻”充分表现出作者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作者不想惊动心爱的母校,
不愿打破宁静与和谐的意境,他只想与梦中的康桥悄悄惜别。三个“轻轻”把诗人的温柔细
腻的情感表达出来,整节诗节奏轻缓,这也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诗的末句“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它们在传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方面效果有无区别?
这句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一是虽然诗人无
限渴望但却不能够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无论哪一种理解,都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
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眷恋之情。
4.“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里的“梦”当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根据诗人过去的经历与
思想变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
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遗憾的是,多年以后,诗人的这些梦想,
都如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一样,早已沉淀在了清清的潭底。所以,这里所抒发的远不止是诗
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
5.《再别康桥》的形式美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诗歌作一点分析。
《再别康桥》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三美”上。
(1)建筑美: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字数相当,参差变化中更
见整齐。
(2)绘画美:作者非常注意词语的选用。作者把一组充满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
组合在一起,使全诗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3)音乐美:全诗每一节的二四句押韵,节奏鲜明,旋律和谐,全诗读来悦耳动听。
问题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
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
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
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
“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
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
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
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
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
“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
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考点解析
(2011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
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
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
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
逸。
(2)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
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
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解析: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彳()亍()颓圮()青荇()漫溯()
2.下列语句的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3.关于《雨巷》的理解和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巷》在中国新诗的地位非常重要,叶圣陶曾经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
的纪元”。
B.作者创作《雨巷》的目的更多的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事有关系,与诗人的身世联
系不太紧密。
C.《雨巷》中的“丁香”可以看成是作者爱情上的追求,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人生
的目标和理想。
D.作者在诗中关于“丁香”主要突出了她的美以及像梦一样易消逝两个特点。这也为作
者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4.关于《再别康桥》的理解和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所描写的内容是极普通的离情别绪,但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美和诗意美,
它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
B.《再别康桥》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物
是人非的惆怅。
C.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经在这里留过很长时间的学,因此诗人对康桥较有感
情。
D.《再别康桥》可以从审美的价值上去探索,它具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色彩美,体现
了作者创作的独特。
阅读理解
阅读《再别康桥》,回答后面小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面对“河畔的金柳,是夕阳的新娘”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使景物生动、形象。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景物活泼、鲜明。
C.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的特色。
D.“金柳”和“新娘”的相似点是她们柔媚的姿态。
2.下面对“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长久地在康河中生存。
B.能够经常看到康河的美景。
C.能够承受康河柔波的爱抚。
D.能够在康河的水底招摇。
3、下面“满载一船的星辉”中的“星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康桥过去的美好回忆。B、上空明亮的星月
C、康桥现在的美丽景色D、康桥上来往的船只
4.下面对二、三、四节写景的根本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康桥美丽的景致。
B.描写眼前的景物,引起人们的美感。
C.表达作者的心境,抒发作者的感情。
D.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5.下面对《再别康桥》的韵律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每节四行,逢双句押韵,显得形式整齐。
B.全诗每节换韵,二节和四节、首节和末节分别押同一个韵。
C.全诗每句一行,但也有的诗句把一句话分成两行来写。
D.首尾两节韵脚相同,句式也相同,只换了几个词语。
6.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2011安徽)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7.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名作赏析
阅读徐志摩下面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字(300字以内)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为日语音译,意即珍重,再见。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ì、chù、pǐ、xìng、sù
2.A
3.B(与诗人的身世也有很大的联系)
4.C
阅读理解
1.B
2.C
3.A
4.C
5.B(“二节和四节、首节和末节分别押同一个韵”,不全是这样)
6.作者由寻梦回到现实。“放歌”是不能的,物是人非,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作者不
想打破宁静与和谐,只能悄悄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悄
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由虚化实,
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7.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
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
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
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8.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
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
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
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名作赏析
一个日本女郎与一男子作别,在那即将分别又不忍分离的刹那间,千般情意,无从说起,
所有的感慨,都凝结在一句“珍重”的祝愿里。诗人以不胜凉风娇羞的水莲花比喻女子低头
鞠躬的风姿,可谓妙手天成。莲花的皎白与粉红,与女郎娇羞、温柔的脸庞相映成趣。莲花
不胜凉风的摇曳,极似女郎袅袅婷婷的身姿。至于莲花淡淡的清香,既暗合了女郎庄重、娴
静的品格,又描绘出她表面的微笑之下掩藏的怅然若失的酸楚。诗人敏锐捕捉到那一声声“珍
重”的背后的含义。之所以“蜜甜”,是因为双方彼此情感的心领神会,之所以“忧愁”,
是因为从此就要天各一方。
在线阅读
一、“雨巷诗人”戴望舒和他的《雨巷》(尹在勤)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
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
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行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
我们来细细探寻。
戴望舒之所以写下这《雨巷》,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
巷”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这位诗人故乡的有的学者所考证的:1905年3月5日,戴望舒
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诞生。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
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八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他家西南方向的珠
宝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上小学和中
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戴望舒发表《雨巷》,时年22岁。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
这位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
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许是他太熟悉
雨巷了,太系念雨巷了,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便像梦一般地飘来,涌来,这便是他写《雨
巷》的原因,或者换言之,这便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戴望舒之所以写下这《雨巷》,自然更有他提笔的当时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
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
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
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据施蛰存回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以后,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
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
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
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反复吟咏这几个诗行,闭目
回味,浮现于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
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这是孤独的袒露吗?
这是爱情的渴求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
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
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戴望舒的另外一
位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
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
西,术语地来说,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那么,就让我们寻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远远窥视吧。你看,接下去的
2、3、4节,诗人又抒写道,他所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
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
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那位姑娘相逢。再接下去的第5、6两节,则是诗人回转头来,
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
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
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就在于对以上两个层次的五个诗节所写的
诗人与那位姑娘瞬间相逢又相散的情景的理解。那位姑娘是实写吗?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
的传记材料中,还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他在1929
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只肯定地认
为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
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
年,我们缺乏根据,就未敢断定了。但是,与《雨巷》同时写作甚或早于《雨巷》的一些作
品,如《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乃至《可知》《断章》等,我们从中却可以见出,这位
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
并无“本事”的虚拟,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这就不
可忽视它所蕴含的爱的因素。诗人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一位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以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彷徨。这一看法,姑且作为“一家之言”。
当然,这首诗所表现的隐秘的灵魂,显然又不仅于此。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
姑娘,显然又具有其象征意义。这一点,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前面我们已提及,诚如施蛰
存所说,戴望舒“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我们从《雨巷》中,
就不难寻求到魏尔伦诗作中的那种“迷茫如雨”的朦胧色彩,那种“凝思悠复悠”的忧郁情
愫。我们也不难从魏尔伦的诗中,寻求到某些影子。诗人戴望舒运用象征的方式和手法,进
行意象的摄取,这正如他自己后来在译古尔蒙的诗作的“译后记”中所说:“他的诗有着绝
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戴望舒说的是
他对象征派诗人古尔蒙诗作的感受,他自己的《雨巷》又何尝不是如此?《雨巷》中那位丁
香一般的姑娘,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影子。诗人对这一形象的抒写,也
并不重在实摹细描,而是重在追求一种“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重在“呈给读者的神
经”。
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
“神经”,去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
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
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诗人以
象征手法所写的这种感情,自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低沉哀怨之情,是一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
的惶惑空虚之情,是一种对时代洪流的回避之情。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前面所提及的象征手法,在诗人戴
望舒的手里的借鉴和运用,就比李金发自由和圆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
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
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选自《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8)》,北京出版社
1988年版)
二、《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
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
彩,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果你读他的诗,你不能不惊叹诗
人诗的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丰富
的想像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精深的音乐修
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总之,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
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
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
诗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
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
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
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
言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
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
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
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
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
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
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
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
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
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
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
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
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
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
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
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
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
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
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
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
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
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
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
(选自《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
版。有删节)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1:5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