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赞叹竹子的古诗赏析:慈姥竹
唐朝: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赏析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述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
钻出、旺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采、气
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活力,传达出慈姥竹百折不挠的风采、坚强不屈
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出色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
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相同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流行知谷
虚。”相同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不过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
字。诗句中描述出一幅翠绿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初春
寒意的景致,富裕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
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令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经过人的各样感官的感觉,从多
角度描绘慈姥竹,用以咏竹,很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
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悦耳,更胜笙
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行,妙不行言。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照手法,描述出一幅蒲柳易
凋零、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衬托出慈姥竹的坚韧坚强,素来不恐惧来自
波折恶劣的环境的摧残,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
坚强,言诗人自己公正不阿、铁骨铮铮的节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依据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
是从竹的天性着眼,颂扬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略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
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逍遥自在、坚定乐观的
性格。诗人在生动描绘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经过对照手法,表面写竹,实质上
是写人,明写颂扬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各种困难困苦,宁
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权力折服的品行,和不肯与黑暗社会狼狈为奸的铮铮傲
骨,抒发了诗人自己神往崇高人品的感情。
【二】李白赞叹竹子的古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朝: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别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从前曾在山中大明
寺念书,这首诗大概是这一期间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风景优美;末两句写“不遇”,
重在抒怀,情致委婉。
诗的开头两句显现出一派桃源情形。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约;次
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妆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
第一程,宜人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其中,如处世外桃源,
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添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
在清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照射。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路
上前进,经常有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到达溪边时,已经是中午,是道院该打
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清静,示意道士已经出门。鹿性
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清静。正中午分,钟声杳然,
惟有溪声清楚可闻,这就更显出四周的安静。环境幽静,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
所写的桃源情形正好连接。这两句景语又委婉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
人;以“不闻钟”示意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
钟”,能够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另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到达道院前所见的情形-道士
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奇妙而又细腻:
“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绘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彩汇成一片绿色;“飞
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岳相映成趣。明显,因为道士不
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尝起眼前的风景来。因此,这两句
写景,既能够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能够体会到诗人拜访不遇爽
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经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
“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一再的动作寄写“不遇”的难过,用笔略带迂回,感
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停。
古人议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
活。”(王夫之《唐诗评比》)“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
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三】李白赞叹竹子的古诗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隐士宿置酒
唐朝: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幼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辈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
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绘杂事人情,平庸爽快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喝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程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
到斛斯隐士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喝酒交欢及诗人的感触,表露了诗人相携欢言,
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沉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形
交融,色彩鲜亮,神态飞扬,语言淳朴朴素,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拜访一位姓斛斯的隐
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
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
第四句的“翠微”。平平经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
这样脉脉有情。月尚这样,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晚
景,倒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沉迷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绘。“翠微”指翠绿掩映的山林幽静处。“苍苍”两字起加
倍衬着的作用。“横”有笼盖意。此句描述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
用笔简炼而神情俱佳。
诗人闲步山径,大体碰到了斛斯隐士,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
出友情的亲密。“幼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
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安静,表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
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单是赞叹隐士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音
而快乐。因此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态。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冷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到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葱翠。
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
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间的机巧之心,一扫而光,显得
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喝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但是二者诗风又有不一样之
处。陶潜的写景,虽不曾无情,却显得平庸安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衬着,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
共挥”,不单色彩鲜亮,并且神态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喝酒诗中,激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
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但是一比
起陶诗,意味仍是有差其余。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
呼,有酒商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
之类,满意而出,信口而道,淡漠然无可无不行的那种意味,就令人感觉李白挥
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此,从李白此诗既能够看到陶诗的影响,
又能够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一样。
【四】李白赞叹竹子的古诗赏析:别储邕之剡中
唐朝: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处。但作者防止平淡无奇,用“借问”故作跌荡,
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边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
行为,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加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增补分别和要去的地址,并借
“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道进发,进而自然引出下边两句舟行所独有
的情形。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
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奇妙地衬
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衬着了水面之静。水静并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
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点。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分离,与诗题关合;“天
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
姥”,同一地域的不一样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琐之弊,但
实质上,不单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行代替的意义,并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
初入越东前那种神往、期望的急迫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此后,仰
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洗浴,是何等的愉快。
这首分离诗别辟门路,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分离,其余笔墨都用
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风景,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照实写来,充足显现
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神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五】李白赞叹竹子的古诗赏析:山鹧鸪词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可以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赏析
诗的开头描绘山鹧鸪的生活环境和不安的情状:“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
枝鹧鸪飞。”苦竹岭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铜陵市西南。“秋月辉”,点明这是秋
月高悬的夜晚;“鹧鸪飞”,写鹧鸪在月的辉照之下惊飞;“南枝”,点明惊飞
的范围。夜鸟不可以远飞;只好在枝头近处雀跃小飞。这正如辛弃疾在《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情形。
接着写鹧鸪的夜不安息,惊飞不定,除了因为秋月高照以外,还因为她马上
经历一场生活的变迁:“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本来她被许嫁给
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来接她迁到雁门那边去。
底下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翟
雉”,长尾的山鸡。鹧鸪的挚友或“左邻右舍”,山鸡、翟雉等纷繁来劝她不要
走。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侮辱。这明显是众鸟们生活
经验的总结,但这里并未睁开,大体因为鹧鸪也是知道的,不用饶舌。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今誓死不可以去,哀鸣惊叫泪沾
衣。”最后四句写鹧鸪的信心和悲痛处境。
鹧鸪说:雁门地方风霜严酷犹如剑戟刺人,我决不到那样的地方去,我已信
心在南方九嶷山上筑巢生活,不再肯违反自己的愿望了。胡雁必定要我随着它
去,而我誓死不去,这该如何了却啊!想起来不由哀鸣惊叫,泪水沾衣。这四句写鹧
鸪的心理活动,先是委婉:它不像山鸡翟雉那样直通通地说“南禽多被北禽欺”,
而归怨于雁门的严霜如戟;次是坚定,誓死不违反巢居苍梧的愿望;后是
悲痛:能够想到胡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自己的处境可否平安无事,实在担忧,
因此难免哀鸣落泪。这样写,波折深入,通情达理。
全诗写的实质上是山鹧鸪巢居南方、不肯北去的习惯,但诗人用故事敷陈开
去,在禽鸟生活中加进了婚嫁、逼迁、劝留、相欺、哀叫、落泪以及其余心理活
动,忧如人间生活的缩影,饶有风味。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1:4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80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