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
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
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
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
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
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
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
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2)通其意:
(3)介鳞之属:(4)延颈而笑:(5)所行几许:
2、翻译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
加以辩证分析。(4分)
答案:1.(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
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2.(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
才了。
3.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得1分,分析点
3分。“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答案示例:这要辩证
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
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
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3分答案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
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
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
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
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
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
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
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
.
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
.
不可得()
(3)善
.
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
.
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
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
分)
9、(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
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
向21(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
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
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
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13、×××: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
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
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
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
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
异:其他的。⑤正:只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10.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案:7.(1)用鞭子打,驱赶(2)担忧,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8.B(2分)9.(1)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2)
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
杰出的人才啊!”(2分)10.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
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共3分,要点答出2
点即得2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对即可)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
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
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顾: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
效应”的利或弊。
【答案】7.(4分)(1)见,通“现”,表现。(2)临,面对。(3)子,你。(4)顾,
回头看。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
意译均可。)(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9.(3分)多出人才,
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
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
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
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
不同?(3分)
9.(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0.(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
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
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
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
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
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1:0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