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外国著名诗人

更新时间:2022-12-04 00:38:05 阅读: 评论:0

五年级三角形面积试题-2的19次方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人生就是奋斗)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现状及评价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狄金森研究已取得的

成果:对其诗歌创作主题的研究、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研究

及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源的研究,并对国外狄金森研究现状进

行几个方面论述。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狄金森研究现状的评

价,指出了目前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和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和领域

关键词:诗人狄金森研究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作为19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女诗人艾米莉・狄

金森(1830―1886)以其不朽的诗文征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

热爱她的读者们。她一生潜心创作,留下了数量可观、自成

一格、独放异彩的篇什。其中包括一千七百多首表现其孤独、

自然、爱情、死亡、宗教等观点的诗歌和近一千一百件即诗

即信的书简。这位孤独低调的“艾默斯特修女”,生前默默

无闻,仅有几首诗歌见诸于众,死后却声振美国诗坛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学者从多个视角对狄金森

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狄金森诗歌主题、创作形

式、艺术风格、作品译介、评价等方面

一国内学者对狄金森的研究

从1890年托德夫人和希金森编辑出版的《狄金森诗集》

第一版在美国问世,到1979年我国学者江枫的译著《狄金森

名诗精选》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国内对狄金森的关注和

研究比美国滞后近90年。关于国内狄金森研究滞后的原因,

刘保安在《近五年来国内的狄金森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

“国内对于狄金森研究起步较晚,直到XX年代,国内的学者

才开始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译介和研究工作。”

近年来,一些研究狄金森的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这些

论文有的以狄金森的诗学思想以及诗学艺术为切人点,深入

探讨其现代主义精神

国内学者对狄金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其诗歌主题的研究。有的研究者侧重探讨狄

金森诗歌主题的分类问题,王誉公在《埃米莉・狄金森:诗歌

的分类和神韵研究》一书中,把狄金森诗歌的主题分为自然、

死亡与永生、爱情与友谊、苦难与成长、诗歌艺术与想象等

五类,并通过实例对每一个类别进行了细致分析。有的通过

实例,对某一主题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思想内

第二,对于其诗歌艺术风格的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

诗章新颖独特、不拘一格。她背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

使诗的意境跌宕起伏,变幻无穷。作为一位不懈追求新意的

诗人,狄金森在诗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她不给

诗歌加标题,创新使用标点符号,韵律上做出了新的尝试。还

有的学者对狄金森这些崭新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第三,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源的研究。有的学者从狄金森

诗歌的语言风格、句法结构和音步韵律,追溯她诗歌创作的

影响源,如《圣经》、17世纪诗歌的风格和伊萨克・沃兹的赞

美诗等对她的影响。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源的研究,标志着我

国学者对狄金森研究的领域,已扩展到对诗人创作背景的研

二国外学者对狄金森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狄金森的关注始于1890年托德夫人和希

金森编辑出版的《狄金森诗集》第一版在美国问世。1924年

美国著名作家艾肯(1889―1973)在评论文章《艾米莉・狄金

森与她的编辑者们》中,强烈反对狄金森诗歌的编辑者们为

迎合当时读者的欣赏习惯,修改和曲解原作,导致诗歌原作

精神和风采的丧失。此文的公开发表,标志着美国学者对艾

米莉・狄金森学术性研究的开始

对于近百年来,国外学者狄金森研究发展状况,学者们

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推断。有的按照年代顺序,

对于狄金森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梳理;有的按照狄金森研

究本身的发展顺序进行划分。刘晓晖在《百年艾米莉・狄金

森研究管窥》一文中,按照时间脉络,把狄金森研究划分

为:1890年到1945年前后:走向经典;1955年到70年代末:

严肃学术研究的起兴;1980年至今: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学术

趋势。本文根据学者对狄金森作品的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

论述:

第一,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美国学者对狄金森诗歌的

研究始于XX年代。虽然其生前曾发表近10首诗,并受到读

者好评,但并没有引起轰动。进入XX年代,她的诗歌成就开

始得到普遍肯定,一些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征的论文

陆续出现。但尚未出现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著

30年代至50年代,狄金森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研究主

要集中在继续发掘并编辑出版其诗歌、对其诗歌开展细读式

文学批评。1955年,约翰逊的三卷本《狄金森诗歌集》出版,

狄金森研究诗歌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随后几十年,研究者

们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如女性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对

狄金森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

80年代起狄金森获得了西方经典作家的地位,对其诗歌

的研究也进入了寻求意义多元化的时期。研究者们更注重对

其原稿的细读,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进入新千年以来,

研究者们把目光更多投放到诗歌语言风格的探讨上,试图用

更加客观的态度重新定位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国外狄

金森研究朝着更务实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对狄金森书简的研究。狄金森一生留给世人一千

多封书信,现存书信共有1049封。这些书信大多收录在1894

年托德的《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两卷本、1955年约翰逊

《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三卷本及1958年约翰逊与华德

合著《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三卷本之中,为狄金森研究

提供了重要素材。狄金森的书信是她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

她称之为“这是我给全世界的信”。但早期的研究者只把其

书信看作是解读其诗歌作品的背景材料,没有对其研究价值

给予足够重视

XX年代以后,随着狄金森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

始探讨狄金森书信的文学价值。法尔从文化和文学角度探索

狄金森书信本身的艺术性。她说:“从大约1858年开始,她

有意识地、认真地把自己的书信变为艺术品。”更多的研究

者们把目光集中在狄金森书信的对话式语言特色和浓郁的

戏剧色彩,尤其对狄金森书信中镶嵌诗歌、即信即诗、诗文

合一的独特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对狄金森生平传记的研究。随着狄金森诗集、书

简集的出版和狄金森研究的兴起,XX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狄

金森传记作品。约翰・科迪的《剧痛之后:狄金森的内心生

活》从一名职业精神分析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狄金森在

1862年前后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产生的可能根源,成为弗洛伊

德心理分析理论应用于狄金森研究的开端。进入新世纪以来,

研究者们对于狄金森生平传记的探究,继续向新的深度和广

度发展,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

三狄金森研究现状评价

在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共同努力下,狄金森研究工

作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狄金森的关注和了解不断深入。

围绕狄金森诗歌、书简、生平传记创作过程、作品的语言风

格、艺术特色等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一位生前不为人

知、死后声名大噪的美国女诗人――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

一步步走近喜爱她的读者和研究者们

然而由于这位孤独终身、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留给世

人的难解之迷实在是太多了,几代研究者们历经百年的努力,

也无法穷尽狄金森经典的所有内涵。狄金森的诗歌本身因为

风格与主题的含蓄多变,也留下极大的研究空间

目前,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狄金森生平传记、书信和诗

歌的研究三大方面。但总的来说,狄金森诗歌研究成果丰硕,

对其书简和生平传记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其书简

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的探讨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

国内对狄金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是狄金森

诗歌译本研究、狄金森诗歌主题的探讨、狄金森诗歌艺术风

格研究、狄金森诗歌创作影响源研究等。几十年来,虽然国

内学者已发表不少研究成果,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及读本

也屡屡提及艾米莉・狄金森的重要地位,但尚缺乏研究深

度。事实上,国内学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翻译、引进、介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

另外,对于狄金森思想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国内外学者

均通过对狄金森作品的解读,从各自的视角对狄金森思想进

行相应的研究,如对其宗教思想的探究、对其哲学思想的探

讨、对其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研究等,但基本上属各自为战,还

没有开展对狄金森思想综合系统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

者应在狄金森书信研究、狄金森思想体系研究方面进行开创

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枫:《狄金森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版

[2]刘晓晖:《百年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管窥》,《外国

文学》,XX年第1期(总第105期)

[3]刘守兰:《狄金森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XX

年版

[4]李泗维:《艾米莉・狄金森秘密日记疑云丛生》,

《中华读书报》,XX年4月

作者简介:彭海涛,男,1966―,山东东平人,硕士,副教

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青岛职业技术

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0:3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7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