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体翻译课程
第一章
英汉语言对比
教学目的:通过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在翻译实践中
自觉地运用这一特点。
教学重点:英语词义比较,包括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英汉词汇对比,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以及英汉两
种语言在七个方面的差异。
语言大师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要明白一种语文
的文法,只有运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与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
词句与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
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译成英
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
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翻译家张培
基先生指出:“英译汉(或汉译英)的一切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技
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基础上。”
一、英汉辞义对比
在英语词汇多义现象(polymy)的背后,存在着深层语义和表
层语义两上层次。深层语义要从词源上探索,从词根和词缀着眼。抓
住了深层的内涵,就好比找到了一把这通向衍生外延(即表层语义)
的大门。现在就以subject一词为例来观察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Subject例
subject是由中古法语中的subjac?re融入中古英语的,源自拉丁
语中的subjects。在拉丁语中,词缀sub=under,词根ject=throw,
因此subject=throw…under(authority)意为把……置于(权威)之下。
这就是subject的深层内涵。再看它如何衍变为各种表层语义:
(1)subject用作动词时,表层释义繁衍多变。
1)Armedresistanceshowedthataminorityatleastwasnot
preparedtobesubjectedtoforeignrule.
武装反抗表明至少有少数人不准备屈从于外国的统治。
besubjectedto的汉译可以是“屈从”,英意可以是be
dominatedby;深层的涵义则是bethrownunder,即被置于(入侵
者统治)之下。
2)Onthistest-track,themanufacturersdeliberatelysubject
standardproductioncarstoroughtreatment.
制造商们有意使按标准生产的汽车在测试台上经受破坏性试验。
Subject…to可释为“使……经受”,或“expo…to”,但本义
还是throw…under,即置……于(测试的权威)之下。
3)Thisplanwillbesubjectedtoapproval.
这个计划将呈请批准。
besubjectedto汉译“呈请”,英释可以是besubmittedto,
但内涵还是bethrownunder,即被置于(上级的)审核之下。
4)Ourexportsinthislinearesubjectedtoatariffrateof50%
inCanada.
我们的此类出口商品在加拿大应征的关税率为50%。
besubjectedto(throwundertheregulationof…)“应缴”
或“被课以”,即:(商品)被置于征税条例的限制之下—
(2)subject作形容词时,表层上一词多义,深层上本出一源。
5)Humanaffairsareallsubjecttochangesanddisasters.
(DanielDefoe)
人间之事不由已,变迁灾祸难抗拒。
besubjectto表示:人可能被置于不可抗拒的危害之下,be
thrownunderforcemajeure.
6)Sincerityisalwayssubjecttoproof.
诚意总是有待于证明。
besubjectto(dependingon)“有待”,即:“诚意”被置于
事实考验的权威之下,反映了thrownunder的深层内涵。
7)Hewhoissubjecttotemptationstendstoerr.
不能抗拒诱惑的人,往往要犯错误。
besubjectto(cannotresist,beatthemercyof)即:“不能
抗拒”或“经受不起”,反映此人“听任诱惑的摆布”,符合thrown
under的深层涵义。
(3)subject用作名词时,似乎含义迥异,实质上盖出一义
8)Thisisasubjectfordiscussion.
这是一个要讨论的题目。(某事被置于(众议)之下)
9)HeisasubjectoftheUnitedKingdom.
他是联合王国的臣民(臣服从于君)。
10)Heiswillingtobethesubjectofthixperiment.
他愿意做这次实验的受试对象。
(服从实验要求)
总之,subject的释义,变化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
就是thrownunder。
“两”字的译法:
1.“两”字译为two,twice
1)两节课间隔十分钟。
Thereisanintervaloftenminutesbetweentwoclass.
2)我去过北京两次。
IhavebeentoBeijingtwice.
2.“两”字译为both
3)这张纸两面都写满了字。
Bothsidesofthepaperwerecoveredwithwriting.
4)这种做法对集体和个人两方面都有好处。
Thispracticebenefitsboththecollectiveandtheindividual.
3.“两”字译为couple,acoupleof
5)小两口过得挺和美。
Theyoungcouplegetalongquitehappily.
6)这事过两天再说。
Let’shaveitforacoupleofdays.
4.“两”字译为few,afew
7)关于这件事我想说两句。
I’dliketosayafewwordsaboutthematter.
8)那么多事这两个人可干不了。
Thereissomuchtodothatthefewpeoplecanhardlycope
withit.
5.“两”字译为double
9)他常耍两面派。
Heoftenplaysdoublegame./
Heisdouble-faced./
Heisadouble-dealer.
10)躺椅可以坐卧两用。
Acoachperformsadoublervice.
6.其他译法
11)她把苹果切成两半。
Shecuttheappleinhalf.
12)我去不去两可。
It’sallrightwithmewhetherIgoornot.
13)有什么两样吗?
What’sthedifference?
14)他多喝了两盅。
He’shadadroptoomuch.
15)新来的干活又快又好,真有两下子。
Thenewcomerworksfastandwell,heobviouslyknowshis
stuff.
16)我感到两头为难。
Ifeelithardtopleaeitherparty.
二、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有三种对应关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没
有对应。
1.完全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等。例如:TianAn
MenSquare天安门广场;SummerPalace颐和园;panda熊猫;塑料
—plastics。这种称之为单平面体系,即两种语言在一个平面上相通对
应。
2.部分对应
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局部处在一个平面上;但更多的局部,
却处在两个平面上。
以introduce和“介绍”为例:
1)Letmeintroducemylf:MynameisSimpson.
请允许我自我介绍:我叫辛普森。
2)Heintroducedmetohisparents.
他把我介绍给他的父母。
在这个局部概念上,introduce和“介绍”处在一个平面上,是对
应的。因为“介绍”的意思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introduce
的意思是cautobeacquainted,两者的内涵吻合在一个平面上。很
多时候英语的introduce与汉语的“介绍”并不完全对应。
3)市、县官员向他简单介绍了相关机构对塌方事件进行联合调查
的进展情况。
Hewasbriefedbycityandcountyofficialsontheprogress
ofthejointinvestigationbytheiragenciesintothecave-in.
4)服务员介绍菜单上最美味的佳肴是炸鸡。
Thewaiterrecommendedfriedchickenasbestdishonthe
menu.。
5)请你介绍一下经验好吗?
Wouldyoupassonyourexperience?
6)Heisapttointroducenewideasintothebusiness
management.
他善于在企业管理中引进
..新的思想。
7)TobaccowasintroducedintoEuropefromAmerica
烟草是由美洲传入欧洲的
8)Dressingdesignersintroducenewfashionachyear.
服装设计师们每年都推出新的款式。
9)Thedoctorintroducedalongtubeintothesickman’s
throatsohecouldbreathe.
医生在病人的喉头插入一根导管使他能呼吸。
10)Iintroducedmycountrycousintothebigcityby
showinghimthesights.
我带了乡下来的表弟四处观光,让他见识
..一下这个大城市。
以上例子说明,英语和汉语之间,有些词的词意虽有局部
..的对应,但在总体上,两者之间却不存在词面上概念的等值。
3.没有对应(文化差异)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的。《傅雷家书》
中就有一例,似可用来说明因为思维形式与内涵幅度的关系而造成不
相对应的情况。英语根基很好、长期侨居海外的傅聪不知道“感慨”
一词在英语中如何表达,函询乃父。这位翻译界的泰斗傅雷竟然没有
把握,就去请教另一位名家、复旦大学的杨必教授。杨必提出“感慨”
一词的四种英译:
1)deeplyaffectedwithpainfulrecollections
2)stirsuppainfulmemories
3)startsatrainofmelancholythoughts
4)Themusiccallsforthpainfulmemories
傅雷左斟右酌,反复推敲,觉得这种译法都难尽人意。穷傅雷的
功力,竟也未能提出一个恰当的译法。于是他给傅聪回信说:“‘感
慨’一是描写中国人特殊的一种心理状态。”言下之意是这种词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准确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原因由于不同的民族
有不同的文化,其中包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特征。如“感慨”,它的
内涵幅度宽,概括性强。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
涕下。”是一种感慨。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是一种感慨。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是一种感慨。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另一种感慨。
由些可见,汉语中“感慨”所覆盖的胸臆,可以从寥廓的苍茫,
共鸣的惆怅,凄苦的怀旧,一直到纤细的怨愁,如此广泛的感情幅度,
都可以用“感慨”一词来概括。这反映了思维方式的高度综合性。这
种综合性的思维特征却不见于英美民族的思维模式。因此英语中也就
没有概括性如此强的通用词来覆盖同样宽阔的感情幅度。他们倾向于
用具体的somber,upt,nostalgic或melancholy分别来描述不
同情景中的reflections,也就是说,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倾向于
分析性,可能这就是两种语言中有时缺乏语义对应关系的根由。
“抓周”例
钱钟书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得名“鈡书”。
WhenQianwasjustoneyearold,hewastoldbyhisparents
tochooonethingamongmanyothers;hepickedupabookof
ponhisfatherverygladlygavehimthename
“Zhongshu”(booklover).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0: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