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更新时间:2022-12-04 00:26:49 阅读: 评论:0

辽宁地方课人与自然教案-英语v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理解的近义词)

海瑞VS包拯

海瑞:把矛头指向了皇帝,结果入狱,还差一点被判了死刑,于是革职回家,闲居

16年(皇帝大多认为自己是英明的,没有几个皇帝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虚心纳谏)

包拯:有心计懂得变通,属于理解领导的意图,知道什么时候该动真格,什么时候做

做样子。《打龙袍》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李娘娘令包拯打皇帝,包拯脱下皇帝的龙袍

来打,无非是揣摩透了李娘娘的心思,打皇帝和刘备摔孩子一样,就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

这个举动把李娘娘给欢喜坏了,又加官又进爵,还赏赐了尚方宝剑。——包青天毕竟包不住

天,包黑炭脸再黑,再六亲不认,也不敢打皇帝,包拯脸黑,但是从来都不一条道跑到黑,

知道孰轻孰重。

海瑞尚法,包拯尚情

包公、包青天、包龙图、包拯;刚锋、海青天、海笔架、海瑞。这已是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的了。没错,“北包拯,南海瑞”,清官的“形象代言人”首推此二人。可这两个清官有

着很大的区别:

人说包公断案如神,难于登天的案子(所谓棘手的无头案)也能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

很是令人佩服。而包拯由始至终只是一个在皇权政体下兢兢业业的维权者,虽能“明察善断

析狱决疑”,而不能“除害兴利惠政于民”。假设海瑞碰上包拯,完全有可能势如水火不相融

合。

民谚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中国人对于公正的期望,历来似乎只能寄于神仙、

清官,最多再加上些行侠仗义的好汉。神仙本是缥缈之说,侠士可遇不可求,平民只有拦轿

喊冤一途,期盼遇上一个清官主持公道。那么庞大的社会,岂是区区几个清官就可以匡正?

企盼清官的情结来源于整个社会法治的缺失。有人说过只有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此言

非虚。我们古时候是讲究以礼定分,以儒化法的,礼和儒都压在法的上头,特权阶层的人物

才有最终的发言权。古时候定案问罪,多数并不以法为准,而是讲究合情、合理、合法,合

乎礼,就可以构成枉法的理由。“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慷慨激昂,实际

上却只流于口号,是当不得真的。

很显然,包拯不是一个革命者,任其怎么耗尽一生精力去庇护草民,封建制度还会像恶

魔的乌云继续缠绕吞噬万民的骨髓与血肉。宋朝也不乏改革者,所谓的改良派不是康有为首

倡,王安石、张居正早就先行此道了。“改良”这个词很有意思,既然是“良”还要改吗?

那不是“改良为娼”了吗?王安石炒回锅肉,屡次拿到饭桌上又屡次拿回来翻炒,纵使不断

地换新的佐料,那也只会越炒越腐烂,越发臭。因为这已经不是新鲜的肉,新佐料不能让腐

肉妙手回春,他不知道腐烂的制度必须推翻才能建立新的生命!

海瑞,他也是一个改革者,不过他与前包拯、王安石不同,他是“山字笔架”式改革者。大

明王朝的嘉靖迷信道教长生之术,尊道教、敬鬼神,一生乐此不疲。二十几年不上朝,致使

“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吏治败坏,爆发多起农民起义,边事废弛,

北方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后赖朱纨、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率军

肃清倭寇。葡萄牙人在1557年(一说1553年)入居澳门。);“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民

怨沸腾。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全天下的人早就对你不满了),海瑞看到政治体制日渐腐朽,铁

骨铮铮的海瑞置棺工疏直斥皇帝,就是著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言词激烈,把皇帝骂

得天昏地暗。“翻然悔悟,日视正朝„„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真是胆大包天,是包拯所不

及的。嘉靖昏而不庸,可惜悔之晚矣,老弱病残,再无精力重来。

海瑞向嘉靖提出“君臣共治”是首倡民主之制,起点远比包拯高,他深知有了好的体制才能

让万民幸福。掌权者并不爱清官,海瑞最终落得个不得好死的悲凉下场。一个国家没有直谏

者,是国家的悲哀。可是我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奸臣当道,群魔乱舞,食民其肉,寝其

皮。社会就像一个失火的大森林,只有海瑞单独一只好鸟飞到遥远的地方弄一口水回来救火,

疲于奔命也无济于事。我们可以说他是“不可为而为之”,但如果没有一个人去做,平民们

的寄望变成了失望,这个国家就等同地狱了。

包拯有神化之嫌,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想;而海瑞似可定论,他是一个与封建制度殊死抗

争,推枯拉朽的斗士,在我看来,后者更具有真实感。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有太多的不平和愤懑,我们需要包拯,也需要海瑞。包拯“主持公道”,

海瑞“除弊兴利”。浮云不出现啊,泪奔。我们最终来一句“......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终结吧!

永远的包拯与孤独的海瑞

历史上北宋的包拯与明朝的海瑞,其二人均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亦

都是家喻户晓的朝廷名臣,他们的故事早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包拯与海瑞都是以为官清廉、

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们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

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受到老百姓敬仰

崇拜的大清官。

包拯(999—1062),汉族,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

充实边备。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

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历史上的包公,是以魏徵为师,反对覃恩,三弹张尧佐,参倒张方平,抨击宋祁,严惩张可

久,力参任弁,七斗王逵„„

而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

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

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

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集历代廉

吏形象之大成。包公的故事,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话本、小说、戏曲等,加进了各种神怪

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历上千年而不衰,包公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奇人物,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民喜爱。正所谓:永远的包公包青天。

在包公戏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上

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灵异功能的、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

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

众的喜爱。如《铡美案》《秦香莲》《铡包勉》《赤桑镇》等等,这些由话本发展出来的包公

戏,情节上曲折的铺陈,人物丰满,如《三侠五义》等侠义小说里的包公的故事,离奇神秘,

富有可读性,包公的形象也显得丰满可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清官形象之

一。

海瑞,(1515-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

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摇,廉洁自恃,

人言“布袍可脱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三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其时世宗宠信方士,

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

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

江、白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

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

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

也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

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精神被广泛传颂,名垂千古。

这位被老百姓称为南包公、南海青天的廉吏,死后五百多年来,以他的事迹编纂的评书、戏

剧、弹词等文学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特别是由原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先生

编撰的现代新编《海瑞骂皇帝》与话剧《海瑞罢官》问世后不久,竟然搅翻了一个时代。

包拯与海瑞都是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大清官。但是其二人的经历与结局却截然不同,反差

巨大:

一,出身名望

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包拯家

境殷实,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熏陶。用现代时髦用语,包拯是一个典型的官二

代,富二代。

而海瑞幼年丧父,海母,一个年轻的寡妇。她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偏远的海南岛过着

清贫苦闷的生活。海母用自己的强悍意志始终主宰着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

母的精神翻版。在海母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中,有着明显的自虐和他虐倾向。这

种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

二,断案技巧

包拯断案件是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在执法的严肃性上,包拯断案,知民间疾苦,断

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名副其实的“包青天”。

而海瑞远不如包拯,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并没有完全慎重调查,

而是采用“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

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

民”。这与包拯的差别十分明显。海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海瑞远不如包拯。

三,家庭幸福指数

包拯包公家庭和睦,包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为官多年。家庭生活条

件殷实,包拯婚姻方面,按当时的封建的婚姻道德标准来衡量属于中规中矩,娶一妻,原配

张氏,续一妻董氏,夫唱妻随,儿孙满堂,包家香火旺盛,家庭幸福。

而海瑞的家庭则是一场家庭悲剧。始终不知幸福为何物,甚至还总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幸。

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另有野史记载共娶一妻八妾的。然而,他曾两次出妻,

其中第二任妻子在结婚一月即被逐出家门,第三位妻子则不明不白地死去。这就不能不使人

对海瑞对待女人的态度产生疑问,即使按封建的婚姻道德标准来衡量,海瑞的这些作为也是

不可取的。此事一度被海瑞政敌拿来攻击海瑞杀妻,海瑞也不得不上表自辩,称妻子是得重

病去世。说海瑞杀妻是反对派泼脏水的龌龊手段。不过海瑞妻子的遭遇,的确反映出清官贤

宦的妻子不好当。海瑞无子只有一女,五岁受他人一饼,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名,竟

将女儿禁闭活活饿死。纵观两千年封建史,未曾见此绝情之举。海瑞的不幸婚姻和海母有着

莫大的关系。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岁时还和母亲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铁腕之下,海瑞完

全无法独立。

四,仕途与个人操守

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从最基层公务员法院陪审员(大理评事)做起,接着升县长(知

县)、省级高干(知州府尹)直至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枢密副使)为官二十五年,一路升迁,

顺水又顺风。包拯的为人,上得皇上赏识;中得同僚尊重;下得平民百姓的拥戴;既是那些

被判的罪犯,唯有惧怕与心甘情愿地认罪伏法。包拯人品操守,简直完美无缺,处理问题上,

熟练运用为官之道和为人处世的艺术技巧,在不影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

庶民同罪)的原则基础上,并不犯上死抗,仅以《秦香莲》为例,在皇家干预下,包拯原本

也要放忘恩负义驸马爷陈世美一马的(因为即使放在当代,陈世美充其量为重婚罪,罪不当

铡)只是后来陈世美丧尽天良,要杀妻害子,才遭至引颈受铡。开封府衙门大堂之上的三具

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龙头铡铡违法乱国的皇亲国戚,虎头铡铡贪赃枉法的官吏,

狗头铡铡偷鸡摸狗的小人)说明了包拯的秉公公正执法既有局限性,也符合封建社会的社会

等级制度合理性。

海瑞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海瑞见上级领导,单独长

揖而礼,不应屈身行礼而只虚争“海笔架”之名,委实不值得提倡。

海瑞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纯属愚拙愚忠之举,

既得不到皇上认可,但凡人仅可仰慕不可不必效仿之。

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却得罪了天

下所有士绅豪门和同僚,被反对派采用龌龊手段泼脏水在所难免了。海瑞仕途艰险,一路踉

踉跄跄,坎坷跌撞,入牢狱,被罢黜、遭闲置甚至差点连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

海瑞,海青天、海笔架、海刚峰的一生,必定是清贫的一生,孤独的一生,众叛亲离的一生。

包拯的执法原则是脆弱的,尽管他本人是强

硬的VS海瑞

看了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和重温台湾版的包青天后,我突然有了将两人做一番对比的

想法。两者虽然所处的朝代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清官。

包拯被誉为中国古代廉洁官吏的典型代表,而海瑞则在贪腐横行的明朝中显得光彩夺目。他

们都恪守孔孟之道,忠君爱国,秉公执法。但时过境迁,命运殊归,让人感慨万千。

包拯可以说生逢其时,考取功名时,正处于北宋王朝的中期,虽有边患和内部统治危机,但

国家大体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他的大半生是在宋仁宗时期度过的。有明君,

局盛世,实行以法治国有了保障。包青天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六亲不认,陈世美甚至他的

舅舅也难逃法律的惩罚。他不畏权贵,甚至敢于向皇帝劝谏。他明察秋毫,尽力为老百姓主

持公道。虽然电视剧中有所夸大,但是他的精髓不容抹杀。他光荣地获得了清官的美誉,仁

宗也留下了仁政爱民的名声。

但我也看到,包拯的执法原则是脆弱的,尽管他本人是强硬的。想想看,封建王朝,国即是

家,家国不分,法律其实就是皇帝意志的书面化和规范化,说白了就是圣旨。但是皇帝也是

人,人的思想,看法都有改变的时候,所以尽管君无戏言,但是一旦皇帝受到外界人物的影

响更新了圣旨,那么包公的秉公执法就有了不少难度。幸运的是他的严厉为法争得了一席之

地,老百姓相信他和它。皇帝大多时候还是明智的。所以包公的声名的确来之不易。

约500年后的海瑞成了明帝国政治死水里的一条活鱼。他勤奋好学,受母亲严格管教,忠

孝廉兼备,只是时运不济,屡次考试不中。但当机遇青睐后,无论是做微不足道的无品级的

县教育局长,还是芝麻官的知县,还是闲散的官职,他都雷厉风行,按太祖规则办事,一扫

世风日下的百花残柳。那时,商品经济在江南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充斥着金钱的肮脏气息。

官吏仅靠工资生活与乞丐无异。于是贪污受贿,鱼肉百姓成了人所共知的潜规则。他则痛恨

普天之下的黑暗规矩。以孔孟之道,大明律来为官,来办事,弄得下属侧目,上级反感,甚

至不知死活以死触怒多年来消极怠工的嘉靖皇帝,差点身死名裂。好在有人替他求情,嘉靖

也不愿意为了一时的好受把声名葬送在一个小小官吏手中,不跟他一般见识,留下了性命。

海瑞依然“我行我素”。出狱后,又掀起狂风大浪,为懒散的同僚们做榜样,不迟到,不早退,

拿着朝廷的俸禄,就应该认真工作,报答皇恩。他甚至查案查到了自己的救星内阁首辅徐阶

头上。几近绝情!当他说出大明律时,众人心中一定在嘲笑他的傻傻,骂他不识时务。都什

么时候了,谁还记得什么法啊。有钱就行,有权就该捞利益,什么孔孟之道,一边晒太阳吧。

他终于没有得到重用,也不可能受到垂青。皇帝只需要他的表演给自己的脸上贴点金。海瑞

出力不讨好得来的微薄功名都归于皇恩浩荡。谁也不是白痴,将此人委以重任,实国家之大

幸也,但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们可不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大胸怀,善于纳谏,他们

哪里受得了几近偏狂的机关枪的狂轰滥炸?最好的办法就是随便安排一个地位较高的闲职,

调离京师,避而远之,既不落下不用人才的骂名,也图个耳根清静,何乐而不为?

包拯善终了,海瑞也在不得志中安息了。这比他原来的打算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社会风气

的两重天造就了二人的命途多舛。二人虽然都被后世称为清官。但是看到海瑞,真为他生不

逢时而打抱不平。他就像一阵清风,灌入充满恶臭的密封房间,还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旋即,身死哪顾世间纷扰?乌云重新密布天空,臭气又挤占了每一个分子的空间。大明朝暮

气沉沉。大气候至此,一人之单薄气力回天乏术!甚至后世还因为他而犯了错误,丢了性命,

十年浩劫几乎窒息了中国,差点葬送了中国的前途。

在一定程度上,包拯是幸运的,皇帝信任他,委以重任;海瑞是点背的,谁也不敢,不愿意

靠近他。皇帝,朝臣像躲避瘟疫一样唯恐避之不及。不知海瑞自己是否反问过自己,我的处

事信条是圣贤书和祖宗教的,也是臣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这样认真贯彻,难道有错吗?

答案是:没有错!错的只是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代做了正确的事情。海瑞对了,其他官吏包

括皇帝集体背叛了这些原则。一个人的战斗是悲哀的,是注定没有结果的。海瑞,只是昙花

一现,从此湮没无闻,只有随着岁月的流逝,数百年后才身价倍增。可惜,大明宫室早已没

入地下三两层,也许他的事迹对当今的反腐败有所帮助。但是500年前的他是否耳闻500

年前包拯的事迹?想想朱元璋痛恨贪官直到扒皮抽筋,一杀就是数万人,仍然净化不了这些

公务员。日后子孙们不争气,一味地享受富贵,官风立刻恶化,皇帝荒诞不经,叛世离道,

玩世不恭,怠工罢工,乌烟瘴气。上梁不正下梁歪,即便多几个海瑞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势难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啊。

两位清官,坎坷的人生,悲喜交加的经历,或许只有盛名才可以让他们稍感安慰!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0: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