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冷血动物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2-12-04 00:18:45 阅读: 评论:0

初三上册数学试卷分析-很什么很什么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飘扬的近义词是什么)

1/11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

1、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1分)

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为头索动物(1分)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为无头类(1分)

肌肉按体节排列,为V型肌节(1分)

狭心动物(1分)

2、简述圆口纲动物的寄生性或半寄生性特征。

吸盘式口漏斗,挫舌(2分)

鳃囊,利于寄生时的呼吸(2分)

唾腺,能够防止血液凝固(1分)

3、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表现为:

(1)外形:鱼类多为纺锤形体形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2)鱼类一般均具有鳍,包括偶鳍与奇鳍是水中运动和平衡的器官。

(3)鱼类体表多具鳞片和粘液腺,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小水中的阻力。

(4)大侧肌是鱼类游泳的动力。

(5)鱼类均以鳃呼吸,鱼鳃是水中呼吸效能量高的呼吸器官。

(6)硬骨鱼类多有鳔可调节鱼的体重使其处于水中某一位置。

(7)鱼类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

(8)不同的鱼类具有调节体内水份平衡的器官;淡水鱼类通过发达的肾将体内多余的水份

排出体外,海水硬骨鱼通过泌盐腺将体内多余盐份排出体外。软骨鱼类通过体内积累含

氮物来提高体体渗透压来保持体内水份的。

以上特点均表现为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4、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及两栖动物克服的矛盾。

水陆环境的差异: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

25℃~30℃,使它能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

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

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它们能在水中遨游;然而,水中的溶氧量只及空气的1/20,每

L水仅含氧3ml~9ml。

面临的矛盾有:

(1)呼吸空气中的氧问题。

(2)在陆地上体内水份丧失的问题。

(3)陆上支撑身体与快速运动问题。

(4)保持体温问题。

2/11

(5)适应陆地复杂环境的神经系统。

(6)陆地上繁殖问题。

两栖类解决情况及不完善性:

(1)解决了呼吸问题:两栖类出现了陆地动物用来呼吸空气中氧气的肺,但两栖类的肺仅

是一对薄壁的囊囊内呈现蜂窝状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但面积仍不大,不能胜任其对气

体交换的需要。所以大部分两栖类还要依赖体表皮肤进行呼吸。两栖类具有发达的皮肤

腺可使体表保持湿润从而进行气体交换。

(2)没解决水分散失问题:两栖类皮肤富含腺体,但已出现了轻微角质化的现象,由于角

质体程度较低,使两栖类还不能保持其体内的水份在干燥的陆地上不散失,所以两栖类

只能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环境中。同时两栖类皮肤角质体与其皮肤呼吸之间存在着矛

盾。

(3)解决了陆上支撑和运动的问题:两栖类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运动模式。即:典型的

五趾型附肢及肌肉开始分化。但两栖类四肢还在体侧还不能完全将身体撑离地面,所以

运动速度不快。两栖类脊柱开始分化,特别是出现了荐椎为后肢支撑身体打下了基础。

同时两栖类的肩带脱离头骨更具有灵活性。

(4)没解决恒温的问题:两栖类心脏结构不完全,多氧血和少氧血未分开,是不完全双循

环,因此释放的热量不足以维持高体温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并且没有调节体温能力。

所以两栖类还是冷血动物,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只能休眠。

(5)解决了应对陆上复杂环境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但两栖类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

相似的较低水平,只是出现了原脑皮。

(6)没解决陆上繁殖问题:两栖类生殖基本上全都要回到水中进行,还没有离开水环境的

生殖方式。

综上所述,两栖类只是处在初步登陆的水平,还不能远离水域。

5、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10分)

(1)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鳞,有利于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1分)

(2)骨骼系统:

①坚固,能更好地保护脑及内脏。②脊椎分化:颈椎分化出环椎、枢椎,使颈部灵

活;荐椎两枚,使后肢得到较好的支持。(1分)

③胸廓的形成有利于呼吸。(1分)

3/11

④骨盖的形成。⑤附肢骨与中轴骨的联系更牢固,对运动有利。⑥次生骨质腭的出

现有利于消化呼吸。(1分)

(3)肺脏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不需要皮肤辅助呼吸。(1分)

(4)两心房,心室内出现不完整的隔膜,这有利于新陈代谢。(1分)

(5)繁殖:具有交配器,体内受精,具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三层胚膜,即羊膜、绒

毛膜、尿囊,从而摆脱了对水的依赖。(2分)

(6)排泄系统:后肾的出现,排泄功能加强。(1分)

(7)神经系统:比两栖类发达,大脑出现了新脑皮,具12对脑神经等。(1分)

6、列举首次出现在爬行动物中的结构,说明进化和适应上的意义。(任选六)

(1)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了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使脊椎

动物彻底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陆地生活,为脊椎动物向陆上干

旱地区分布以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1分)

(2)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

皮。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

级神经活动中枢,但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1分)

(3)支气管:是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1分)

(4)出现次生腭: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畅,效率提高,在吞

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1分)

(5)出现胸廓:胸椎、肋骨、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了肺呼吸。(1分)

(6)首次出现:雏形盲肠:位于小肠和大肠交界处,与消化植物纤维素有关.(1分)

或角质鳞,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后肾,更高效地排泄代谢废物;枢椎:使颈部可以旋转,

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等也算对。

7、鸟类是从古爬行类进化过来的一支的动物,其躯体结构表现为适应于高空飞翔生活的适

应。主要表表现在:

(1)外形:鸟类体被羽毛体形为流线形减小空气中飞行的阻力,前翅变成翼用来飞翔,尾

部有舵羽。不均匀的羽毛分布减少的飞翔时的阻力。

(2)皮肤:鸟类皮肤松软而薄,减小了飞翔时皮肤带来的助力。

(3)骨骼系统:鸟类的骨骼总的来说表现为轻而薄,中空充气并且多愈合,表现为减轻体

重,加固飞翔时用来支持身体的支持力。鸟类的颈椎由多个马鞍型的椎体组成,使其颈

部灵活,弥补了前翅变成翼。鸟类的脊椎愈合成综荐骨与尾综骨,加固了中轴骨的支持

力度,肋骨有钩状突使前后肋骨成为一体,同时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是强大的飞翔肌

的附着点。鸟类的肩带之锁骨形成叉骨可防止飞翔时双翅碰撞,前肢骨愈合用来附着飞

行;腰带愈合合坚固,后肢骨间有跗间关节可在着陆时起缓部作用。

(4)肌肉:鸟类有强大的胸大肌与胸小肌牵动前肢进行飞翔,同时有与飞翔栖止的栖骨。

4/11

(5)消化:鸟类无齿可减轻体重,同时鸟类有高度发达的消化系统,食量大,有发达肌

胃,消化能力强,可为高空飞翔的剧烈运动提供够的能量,同时鸟类的直肠短不存粪

便,减轻飞翔中的体重。

(6)循环系统:鸟类为完全双循环且鸟类的心脏相对比其它动物的心脏均大的多,且心率

快,这样可以在高空飞翔剧烈运动时快速输送所需氧气与营物质。

(7)呼吸系统:鸟类肺由多级支气官组成的气体回流系统,与其末端气囊结合形成了呼气

与吸气时均有新鲜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给飞翔时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气囊还能

减小飞翔时内部器官间的摩擦力,且飞翔时进行双重呼吸。

(8)排泄:鸟类无膀胱,不存尿液,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9)生殖系统:雌鸟只有一侧有生殖腺也可能是减小体重。

(10)鸟类大脑底部发达的纹状体及小脑可协调鸟类的飞翔生活,眼的双重调节也可使鸟

类很快由高空飞翔时的远视变为近视。

综上所述,鸟类各部分结构均适合于高空飞翔生活。

8、鸟类的生态类群有哪些?每个生态类群各举一动物实例。(10分)

(写出1个生态类型为1分,举例1个为0.5分)

走禽类(1分):鸵鸟

游禽类(1分):企鹅,鸿雁,天鹅,燕鸥(海燕)

涉禽类(1分):苍鹭,白鹭,丹顶鹤,白腰草鹬

陆禽类(1分)(鸠鸽类:原鸽,山斑鸠。鹑鸡类:雷鸟,绿孔雀,红腹锦鸡,环颈

雉,原鸡,鹌鹑)

猛禽类(1分):红脚隼,红隼,苍鹰,秃鹫,长耳鸮

攀禽类(1分):绯胸鹦鹉,虎皮鹦鹉,大杜鹃,四声杜鹃,夜鹰,金丝燕,蜂鸟,

翠鸟,斑啄木鸟

鸣禽类(1分):百灵,家燕,画眉,喜鹊,黄眉柳莺,麻雀,燕雀

9、比较鹳形目、鹤形目、隼形目、鸮形目、雀形目的主要特征,并各举出一个代表动物。

要求每个目举出2~3点主要特征,如趾型、蹼型、喙腿颈的形态、雏鸟类型、生态类型

等。

鹳形目:苍鹭。4趾在一个平面上。晚成鸟。(1分)

鹤形目:丹顶鹤。4趾不在一个平面上。早成鸟。(1分)

隼形目:苍鹰。视觉发达。白昼活动。(1分)

鸮形目:长耳鸮。对趾型,耳孔大有耳羽。夜间觅食(1分)

雀形目:百灵。能鸣叫。(1分)

5/11

10、简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应对多变的环境条

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总结

一、脊椎动物中轴骨骼系统的比较演化

(1)总结脊椎动物头骨的演化趋势

愈是低等种类,保留软骨成分愈多,愈是高等种类,软骨被硬骨替代愈完全;

愈是低等种类,软骨性脑颅愈完整,愈是高等种类愈不完整,甚至残缺;

愈是低等种类,头骨骨块数目愈多,愈是高等种类,骨块数目愈少;

各骨块之间的联系由疏松而紧密至彼此愈合;

愈是低等种类,脑颅和咽颅的区分愈明显,高等种类则相互愈合而难以区分;

脑颅的变化和脑的发达程度有关,咽颅的变化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肺呼吸代替鳃呼吸有

关。

(2)椎体的类型及所属动物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均凹入,脊索退化成念珠状,鱼

类、低等有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楔齿蜥、壁虎等)属此。

前凹型椎体:椎体前凹后凸,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属此。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凸后凹,部分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

异凹型椎体(马鞍型椎体):椎体两端呈横放的马鞍型,鸟类的颈椎属此。双平型椎体:椎

体前后扁平,哺乳动物属此。

(3)脊椎动物脊椎骨的基本结构及脊柱的分化

脊椎骨的基本机构:

尾椎:椎体、椎弓(神经弓)、椎棘(神经棘)、脉弓(血管弓)、脉棘(血管

棘);

躯干椎:椎体、椎弓(神经弓)、椎棘(神经棘)、横突

陆生脊椎动物具有前后关节突。

脊椎的分化:

原始水生种类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陆生脊椎动物逐渐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要详细写出每种动物的

脊柱分化)

脊柱分化椎体类型特点意义

鱼纲躯干椎和尾椎(0.5分)双凹型椎体(0.5分)

椎体间的牢固性灵

活性相对较差(1

分)

两栖纲

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0.5分)

前凹型椎体,双凹型椎体,

后凹型椎体(0.5分)

爬行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

尾椎(0.5分)

前凹型椎体,双凹型椎体,

后凹型椎体(0.5分)

6/11

鸟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

(综合荐椎)和尾椎(0.5

分)

异凹型椎体(马鞍型椎体)

(0.5分)

使椎体间灵活性牢

固性增强(0.5

分)

哺乳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

尾椎(0.5分)

双平型椎体(0.5分)

增强椎体间的弹性

韧性牢固性(0.5

分)

二、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系统的演变

1、呼吸系统的演变

指出原始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分析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由于呼吸介

质的改变导致呼吸器官的变化。

陆生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呼吸器官的表面积逐渐扩大、呼吸的机械装置逐渐完

善、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呼吸道进一步分化)等。

2、比较鸟类和哺乳动物肺的结构及呼吸方式。

鸟类的肺是由各级支气管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是一

个缺乏弹性的海绵状体。各级支气管包括初级(中)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三级(副)支

气管。(1分)并具有发达的气囊系统,即与初级支气管相连的腹气囊、后胸气囊;与次

级支气管相连的前胸气囊、锁间气囊和颈气囊。(1分)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2分)发

声器官是鸣管,鸣肌的收缩舒张,气流进出使鸣膜颤动发声。(1分)

哺乳动物的肺肺是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密闭的胸腔内,胸腔后面以横膈为界与腹腔分

开,胸腔中间又以中隔障分隔为左右两部。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成为次级支气管、三

级支气管、四级支气管,最后成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为呼吸细支气管,形成一个复杂的

支气管树。(1分)呼吸细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囊状,称肺泡管,肺泡管壁向外凸出形成

半球形盲囊,即肺泡,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和若干弹性组织构成,外面与丰富的微血管网

紧紧相贴,吸入的空气在肺泡处与微血管内血液进行气体交换。(1分)呼吸方式为胸腹

式呼吸。(2分)发声器官是喉部声带。(1分)

7/11

三、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比较演化

(一)比较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心脏的结构及从心脏发出的主要动

软骨鱼类: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

硬骨鱼类: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腹大动脉。,入鳃动脉两栖类:静脉窦、2个心房、1

个心室、动脉圆锥;颈动脉弓、肺皮动脉弓、体动脉各一对爬行类:静脉窦、2个心房、

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右体动脉弓、肺动脉、左体动脉弓各一条。鸟类:2个心房、2个

心室(瓣膜);右体动脉弓、肺动脉各一条。

哺乳类:2个心房、2个心室(瓣膜);左体动脉弓、肺动脉各一条。

或比较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心脏结构及动脉弓的演

化。心脏结构:

软骨鱼类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硬骨鱼类由静脉窦、心房、心室组成;

两栖类由静脉窦、心房(2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组成;

爬行类由静脉窦(趋于退化)、心房(2个)、心室(具不完全分隔)组成;

鸟类和哺乳类由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组成。在各腔室的交界处均有瓣膜,防止血液逆

流。

动脉弓的演化:

脊椎动物胚胎时期一般具有6对动脉弓,软骨鱼类有5对入鳃动脉,代表胚胎时期的

第二对至第六对动脉弓的入鳃部分;

硬骨鱼类,第一、第二对动脉弓均退化,四对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代表胚胎时期的

第三至第六对动脉弓;

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的幼体仍保留四对动脉弓,无尾两栖类成体第五对动脉弓退

化消失,仅保留三对动脉弓,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弓、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弓、

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弓;

爬行动物也具有第三、第四、第六对动脉弓,肺动脉、右体动脉弓连同颈动脉、左体

动脉弓分别从心室发出,低等蜥蜴类在第三、第四对动脉弓之间仍保留颈动脉管,某些蛇

和龟鳖类在第四、第六对动脉弓之间有动脉导管相连;

鸟类成体左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哺乳动物右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二)脊索动物

的循环方式及所属动物

1、解释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单循环、双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

2、所属动物

(1)开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亚门

(2)闭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8/11

(3)单循环:头索动物亚门、原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4)双循环:四足动物

(5)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纲、爬行纲

(6)完全双循环:鸟纲、哺乳纲

四、绘简图并比较说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排泄系统的结构特点。

此图简单绘出为3分。

结构特点:

1、鱼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淡水鱼体液浓度高于外界水环境,水不断地渗入体内,肾脏不断地排出浓度极低的

尿液,才得以使体内水分平衡;肾小体数目极多。

海水硬骨鱼体液浓度低于海水,机体面临失水威胁,它们大量吞饮海水,体内多余

盐分通过鳃上泌氯腺排出;肾小体非常退化或消失。

海水软骨鱼的直肠腺亦可排出体内多余盐分,同时其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使得其

渗透压高于外界,多余的水分则由肾脏排出。雄鲨的中肾管仅作输精之用,而由另外形成

的副肾管输尿。(1分)

2、两栖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吴氏管在雄性兼有输尿和输精之用,在雌性则仅作输尿之用。(2分)

3、羊膜类:胚胎期前肾和中肾。后肾形成后,后肾管为输尿管;雌体的中肾管退化,而雄

体的中肾管则专作输精管之用,成体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1分)

爬行类的后肾位于腰区,体积通常不大。鸟类的肾脏特别大,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

乳类,其皮质厚度大大超过髓质;而肾小体的血管较哺乳类简单:(1分)

鸟类的排泄物以尿酸为主,其肾小管和泄殖腔都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尿液随粪便排

出。许多海鸟、海洋爬行类以及干旱地区的蜥蜴和蛇类都具有盐腺以分泌含盐液体,以排

出盐分。(1分)哺乳类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主要的排泄渠道是通过肾小管。(1分)

各纲综合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产生的飞跃性结构及意义

1、脊索的意义

2、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3、五趾型附肢的意义

4、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答: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如下: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

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1分)

9/11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1分)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

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1分)

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如下:(1)体内受精,受精过程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2)胚膜的出现使羊膜卵能够在陆地发育,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1分)

(3)避免干燥的威胁,又减小震动,以防止机械损伤。

(4)防止病原体入侵,提高后代成活率。(1分)

5、恒温在动物进化上有怎样的意义?

恒温是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指鸟类及哺乳类具有使自身体温保持在略高与环

境温度的一个恒定的温度,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具有调节体温

恒定的神经系统以散热机制。意义:

(1)较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及生化反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

了新陈代谢水平;(2分)

(2)在较高的温度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

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肌肉收缩迅速而有力,运动能力显著提高;(2分)

(3)恒温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和生存范围,特别是获得了在夜间

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能力。(1分)

总之恒温使动物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6、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1分),是保证酶活

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1分)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

到最小程度。(1分)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成长的有利适应(1分),

加之各种保护行为,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从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

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1分)

脊椎动物各纲综合

一、列举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出现飞跃性进步的5个重要特征并说明其重要意义?

(任选五个)

(1)脊索出现(1分):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获得质的飞跃(1分)。

(2)从鱼类开始出现了上下颌(1分):使动物能够主动摄食,扩大了取食和生存范围,

并且具有攻击、防御、求偶等作用,增强了对水生生活的适应能力(1分)。

(3)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了五趾型附肢(1分):使动物能够在陆上支撑身体并能在地面

上运动(1分)。

(4)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羊膜卵(1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水,使动物能够在

陆上繁殖,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1分)。

(5)从鸟纲动物开始出现了恒温(1分):能够调节自身的体温,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性较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及生化反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

代谢水平;在较高的温度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

10/11

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肌肉收缩迅速而有力,运动能力显著提高;恒温减少了动物对环

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和生存范围,特别是获得了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在寒冷地区生

活的能力。(1分)

(6)哺乳动物能够进行胎生哺乳(1分):提高对后代的保护能力,提高动物的生存率

(1分)

二、简述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各纲动物出现了什么重要结构解决

了哪些矛盾。

(1)主要矛盾:

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0.5分);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0.5分);

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0.5分);

在陆地上进行繁殖(0.5分);

高而恒定的体温(0.5分);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0.5分)。

(2)解决:

两栖动物:五趾型四肢使其可以陆上运动和支撑体重;肺可以保证陆上呼吸;(0.5分)

爬行动物:表皮角质化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羊膜卵可以陆上繁殖;(0.5分)

鸟类和哺乳动物:心脏完全,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高度发达的神经感官适应陆上复杂的

环境。(1分)

三、简答下列动物的分类阶元。(至少到科)

匙吻鲟: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0.5)、鲟形目、鲟科(0.5)

中华蟾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0.5)、蛙蟾目、蛙科(0.5)

蝰蛇: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0.5)、蛇目、蝰蛇科(0.5)

红腹锦鸡: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0.5)、鸡形目、雉科(0.5)

白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0.5)、食肉目、猫科(0.5)

泥鳅: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0.5)、鲤形目、鲤科(0.5)

中古雨蛙: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0.5)、蛙蟾目、雨蛙科(0.5)

山瑞鳖: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0.5)、龟鳖目、鳖科(0.5)

孔雀: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0.5)、鸡形目、雉科(0.5)

松鼠: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0.5)、啮齿目、松鼠科(0.5)

四、鸟类或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说明鸟类和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并

分析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1分)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1分)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1分)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1分)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1分)

原因:环境的破坏、栖息地的丧失、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等。(2分)

11/11

如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基因库保存物种、构建法律体系等。(3分)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00:1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信奉的反义词
下一篇:nozuonodie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