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隐忍以行厚积薄发
——中国古代的隐忍之道
细数中国历史,各朝各代不乏英雄豪杰,而这些人中有生于帝王
之家,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也有一介草民,发奋图强,终成霸业的。
但细看这些人的成长史,总有一个相同点,他们在面对千难万苦,甚
至百般凌辱时,总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忍下心中的一口恶气,而将
这种经历作为是激励自己的动力。
何谓隐忍?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
耐,不作表示’,在宋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隐忍不发,
隐忍以行,厚积薄发’之说。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忍辱
负重’‘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民间说法。
‘隐忍之道’由来已久,老庄们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是一种天
然的隐忍,而另一些人的隐忍人工性强些,却更有作用。他们并
不是从此默默无闻,不问江湖世事,而是让自己的滚烫的额头冷
静下来,以便调整心态,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做事,才能求得
事业的顺利。隐忍是一种境界,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这种隐
忍的状态,需要功力,也需要修养。姜子牙渭水之滨的默默等待,
孙膑魏国狱中的装疯卖傻,钩践十年的卧薪尝胆,司马迁受极邢
而终成史记,这些人在功成名就之时都不约而同地感谢那段不堪
回首的岁月,是隐忍是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以一颗平常心
来对待发生的事,学会了韬光养晦,集聚力量。
.
.
以下我将重点分析韩信的事迹来具体阐述中国古代的隐忍
之道。
韩信幼年贫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
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
人的歧视和冷遇。但是韩信抱负远大,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
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
头之日。所以,他习惯佩带宝剑,加上韩信身材高大,属于比较
扎眼的人,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
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
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
下钻过去。于是,韩信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
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
族,是一个士,而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
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
是懦夫呢?历史评论家柏杨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
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
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
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
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
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
.
.
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算是什么?是螃蟹!‘而韩信就是这
样的英雄。
苏东坡有一篇文章《留侯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所谓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
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
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
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头,
这个不算勇敢,这叫鲁莽,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卒然临
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
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
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
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
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说韩信当时不是忍气吞声,承受胯下之辱,而是奋起反
击,甚至一怒之下将其杀死,那么韩信一定会被抓到衙门里去,
轻的判个关十来年,重了就判死刑,这样何来日后的‘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何来‘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何来‘垓下合围,
四面楚歌‘呢?可以说,韩信之所以成功与他早年备受欺辱是分
不开的。那些曾经对他的讥笑、嘲讽、辱骂,其实都充当了他奋
发的动力,给予的耻辱,是变向的鞭策。正是那些刻画在心里的
.
.
伤痕,用疼痛时刻提醒着他,不能松懈,不能气馁,不能放弃,
让他憋着一股劲,为目标不懈努力,坚持等待胜利的到来。韩信
成就一番伟业回到家乡后,先是拿重金酬谢当年救他的老婆婆,
接下来便是去寻找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所有人都以为韩信必是
要去雪“胯下之辱〞,怎料到,他竟然用比给老婆婆更多的银两,
感谢当年侮辱他的人。因为韩信认为,虽然老婆婆救了他的命,
可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却成就他一番事业。
如果说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忍辱负重,那么他之所以不
得善终,就是因为他放弃了隐忍之道。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X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
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X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X邦亲
征陈豨。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络,遭家臣告密,
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X,就同萧何商
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
声称陈豨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
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
疑。〞韩信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
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
暂且不说X邦是否度量狭小,吕后是否有心串位,就韩信个
人而言,他的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韩信帮X邦夺得天下固然
不假,这样一个功臣要些封赏也无可厚非,只是韩信不懂得在主
子面前收敛自己,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
.
.
劳,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
人〞。韩信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里要求X
邦报恩,在当时的那种要求以主子为马首是瞻的社会环境未免太
难。在X邦称帝之后,韩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护X邦
憎恶的项羽部将,不听差遣,羞与绎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
笑自己后半身与樊哙为伍,当众点兵让X邦颜面尽失,不难想象
种种迹象已经让X邦生厌。难怪X邦对他削兵权,减爵位,最
终将这位如锋芒在背危险分子引到XX成功杀掉。
既然韩信深知‘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
谋臣亡‘的道理,为什么就不能忍住对名利的渴望呢!更何况X
邦夺得天下时,他的声望已经很高了,怎么就不能归隐田园,安
度晚年呢!他早年的隐忍之道恐怕随着他仕途上的节节胜利早就
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最大的讽刺在于,一个靠着忍辱负重成就伟
业的人最后却死于自己的狂妄自大!
隐忍之道其实就是自我控制,在充分认清自己的实力之后,
做到收放自如。隐忍并不等于害怕,它只是战略上的忍让,但心
里要十分清楚自己忍的是什么,等待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
隐忍也不等于一味的忍让,何时该忍,忍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
每个人的修为和境界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3:4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