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学术交流Oct.,2007
总第163期第10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63No.10
¹皇侃此种对经文大意进行解说的方式直接为邢昺5论语正义6所继承。
º皇疏引文据5知不足斋丛书本6,民国十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清)鲍氏刊本影印。下同。
[收稿日期]2007-07-18
[基金项目]广东商学院校级课题博士项目5汉魏六朝注释语料词汇研究6
[作者简介]徐望驾(1969-),男,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论皇侃5论语义疏6的训诂价值
徐望驾
(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广州510320)
[摘要]作为承先启后的南朝义疏之学的代表作,皇侃5论语义疏6在训诂形式和训诂内容
方面都出现了与汉注和宋明理学不同的鲜明时代特点,具有独特的训诂学价值。
[关键词]5论语义疏6;训诂价值;宋明礼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10-0145-05
义疏这种新兴的注释体裁之所以盛行于南北朝,除了有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外,还有其语言内
部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变化,六朝上距汉代几百年,汉人简古的训诂至此已成难懂的文字。/人们对前
代经书和汉晋旧注已经感到古奥难懂,于是出现了逐字、逐句、逐章讲解这些著作的讲义。0[1]171从外部
形式和内容体例看,皇侃5论语义疏6(以下径称皇疏)有与汉注相同的一面,但更有着与汉注截然不同
的鲜明特点)))作为承先(汉注)启后(宋代理学)的南朝义疏之学代表作的训诂特色。毫无疑问,在中
国训诂学史上,皇疏有着独特的训诂价值,应当引起学人的充分注意。
就疏文而言,外部形式与汉注截然不同之处有二:一是在很多章节下都有总括经文大意的/总括
语0¹,例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0章:
/子曰0至/利仁0。此明不仁之人居世无宜也º。
/此明0句即对此章经文大意的概括,前面是疏解用语,用来指出经文的起(/子曰0)止(/利仁0)。
也有只冠以/明0字概括经文大意的,如/曾子曰慎终追远0章:
/曾子曰0至/厚矣0。明人君德也。
又有以/此章明0冠首的,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0章:
此章明行事悉须礼以为节也。
除了以比较明显的提示字眼概括大意外,再就是直接概括大意,如/子曰:三年学0章:
劝人学也。
综观皇疏510章经文,约150章左右有总括文。其它都无这一内容,而是直接进入疏解经文的环
节,而且格式也不统一。
二是出现了疏解用语。这是皇疏中用来区分段落、提示经文、注文起止所用的连接语,一般以/云
,,者0或/,,至,,0的形式标出之。有了它,观众听起来易得线索,眉目清楚。
再看训诂内容。
1.寓词义、句义解释于串讲之中。与义疏体特点相适应,皇疏在训释词义时,并不像汉魏古注那样
以单个逐词解说见长,而长于在长篇幅的疏文中连带解释词(句)义,寓词(句)义解释于串讲之中。这
#145#
是我们在研究皇疏训诂学时首先要注意的地方。皇疏中此类例子展书即见,仅从开篇的一段疏文就可
看到多例。
为便于对照,先把经文、注文(注文用括号区别)列出。
5论语6/学而0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马融曰:/子者,男子通称也,谓孔子也。0王肃曰:/时者,学者时诵习也,
诵习以时,学无废弃,所以为悦怿也。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苞氏曰:/同门曰朋也。0)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0(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愠之也。)
试看此章的部分疏文:
(1),,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废也。
此以/日日0、/修习0分别释经文中/时0和/习0。
(2)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以修习,日夜无替也。
此以/因仍0释/而0字¹。/日夜无替0对释/时0字。
(3)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弥重为可悦,故云/不亦悦乎0。
此/弥重0乃同义连文,更加之义。显然是解释经文中的/亦0字。
(4)友者,有也。共执一志,绸缪寒暑,契阔饥饱,相知有无也。
加点的部分是对/友0字最好的解释。
(5)所以云远方者,明师德洽被,虽远必集也。招朋已自可为欣,远自弥复可乐,故云亦也。
/弥复0义同/弥重0,解释了/不亦乐乎0之/亦0。
(6)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为君子者亦然也。
/知解0释/不知0之/知0,/愠怒0释/(不)愠0
(7)就注乃得两通,而于后释为便也。故李充云:/愠,怒也,君子忠恕,诲人不倦,何怒之有乎?0
此解注文,申说己意,何谓/两通0?请看疏文:
此有二释,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此是君子
之德也,有德已为所可贵,又不怒人之不知,故曰亦也。又一通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
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为君子者亦然也。
注文/凡人有所不知0云云,是/他人不了解我0,还是/他人不懂所学学业0?让人不知所从,看上
段疏文,方才明了。
(8)明乎学者始于时习,中于讲肆,终于教授者也。
这是对整章经文句子大意的解释,三个分句分别与原文三句对应。
把前引八段疏文综合起来看,我们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首先,这是对此章经文大意的总结。至
此,皇疏由释经文起头,再释注文,最后总结。整个疏文浑然一体,内部结构有条不紊,这种/新文体0确
有它独特的一面。其次,此章开篇明义,乃孔子自我总结为学(第一句)、求学(第二句)、教学(第三句)
的态度和方法,三句主语应都是/孔子0,用/始于,,中于,,终于0连缀疏文,构成一个连贯圆通的整
体º。
此外,这一段疏文中还成功辨析了两对同义词(/悦)乐0、/朋)友0),因疏文较长,此不再举例,
读者可自对照原书参看。
前人批评皇疏喜欢以玄理解经,绌于训诂。这话有些道理,但不能因此走向极端,以汉代注经的风
格来衡量义疏体,而认为二者有高下之分,那就有失偏颇了。要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学风,训诂风格当
然不能强求一致。事实上,在中国训诂学史上,义疏体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对此,赵振铎先生有一个很
#146
#¹
º
此段疏文中又有/而,因仍也0的解释。
把六朝/义疏0称为/新文体0是朱自清先生的观点,可惜这一观点未得到后人的响应。我们在研究皇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深
有同感。皇疏疏文大多数与其说是在解经,不如说是一篇组织严密的议论文,甚至个别地方把它视为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也不为过。
因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再展开谈,希望引起文章学研究者的注意。
好的说法,他说,/东汉的古文经学讲求训诂,纠正了西汉经学的穿凿附会,这是一个进步。魏晋经学探
求义理,纠正东汉经学的繁而寡要,又是一个进步。南朝清谈学剖析名理,佛教徒聚众讲学,在经学的著
作中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体裁,这又是一个发展。0[1]129
2.勘正注文。纵观皇疏疏语,有多处勘正注文。这正是皇氏于5自序6中所申明的/附而申之0的另
一种表现。如/公冶长0篇/子项问曰赐也何如0章,皇侃针对/苞氏曰:-瑚琏者,黍稷器也。夏曰瑚,殷
曰琏。.0疏:
5礼记6云:/夏之四琏,殷之六瑚。0今云夏瑚殷琏,讲者皆云是误也。故栾肇曰:未详也。然夏殷各
一名,而其形未测,及周则两名,其形各异,外方内圆曰篿,内方外圆曰簋,俱各容一斗二升,,
此引5礼记6文纠正/夏曰瑚,殷曰琏0的说法。
3.分析经文句读。这也是皇氏申说己意的表现。有明确指出的,如/八佾0篇/揖让而升,下而饮0
句,皇氏不同意这样断句:
,,就王注意,则云揖让而升下也,若余人读,则云/揖让而升0,/升0属上句,又云/下而饮0,/下0
属下句,然此读不及王意也。(3,7)
这里皇氏申说王肃之意,认为该句应读为/揖让而升下,而饮。0其理由是:
5射仪6云:/礼,初,主人揖宾而进,交让而升堂,及射竟,胜负已决,下堂犹揖让,不忘礼。0故云揖让
而升下也。云/而饮0者。谓射不如者而饮罚爵也,射胜者党,酌酒跪饮于不如者,云敬养。所以然者,
君子敬让,不以己胜为能,不以彼负为否,言彼所以不中者,非彼不能,政是有疾病故也,酒能养病,故酌
酒饮彼,示养彼病,故云/敬养0也。所以5礼6云:/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0悬弧之义也,而不如者亦
跪受酒,而云赐灌。灌,犹饮也,言赐饮者服而为敬辞也。(3,7)
今按,/下0字属上还是属下,其意判然不同。皇氏之解,虽则标新立异,但如此一来,后一/而0字突
兀无所承接,不合古汉语文法。不可取。
上例为明言句读者。也有不明言,而由其疏解之意可得知者,如/子罕0篇皇氏于/子罕言利与命与
仁0句下,疏曰:
言者,说也。利者,天道元亨,利万物者也。与者,言语许与之也。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仁者,
恻隐济众,行之盛也。弟子记孔子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许与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贞之道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绝,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禀天而生,其道难测,又好恶不同,若逆向人说,则伤
动人情,故孔子希说与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说许与人也。然希者非都绝之称,亦有时而
言与人也。5周易#文言6是说利之时也,谓伯夷亡之命矣夫?及云/若由也,不得其死然0是说与人命
也。又孟武伯问子路冉求之属仁乎?子曰:/不知。0及云/楚令尹陈文子焉得仁0,并是不与人仁也。而
云/颜回三月不违仁0及云/管仲如其仁0,则是说与人仁时也。故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也。(9,1)
5论语6微言大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此句即是典型的体现。自古以来,此句聚讼纷纭矣。究其
原因,在于/与0是个多义词,可作/赞许0解,皇氏疏语说/许与0即以此义解;又有/与、和0义,作介词,
疏语中/希说与人0之/与0是此义;另外,又有连词义/与、和0,那种解此句为/孔子希说-利.、-命.和
-仁.0的,就是把/与0都理解为连词义的。细味上引皇氏整段疏文,实把前一个/与0当作介词理解,而
第二/与0当作动词,他的意思是/孔子希言利,希与人说到命,希赞许人仁(不轻易说某人仁)0如是,原
句可这样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皇氏的新解是否完全切合古人的原意,本书不敢妄断,但作
为一种新说,对我们重新解读5论语6是值得重视的¹。
4.援引注家、广采异说。这种注释精神在两汉古文经家那里是难得看到的。它的产生,与六朝佛教
的盛行,讲经时宾主论难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它就直接导源于佛教徒的讲经活动。西晋释道安5十
法句义经#序6有/异说同行0之说,其云:
#147
#¹现在一般是解释为/子罕言利,与(动词)命,与(动词)仁。0或把二/与0都当作/连词0解(敦煌5论语6郑注即都作连词解:/利
有货之殖否,命有寿之长短,仁有行之穷达。孔子希言利者,为其伤行也;希言命与仁者,为民不可使知也。0见伯2510号),本文认为皇
解与5论语6之主旨较吻合。
经之大例,皆异说同行。异说者,明夫一行之归致;同行者,其要不可相无,则行必俱行,全其归致,
则同处而不新,不新则顿致而不惑;俱行故丛萃而不迷也。所谓知异知同,是乃大通。既同既异,是谓大
备也。以此察之,义焉庾哉!义焉庾哉!
/异说同行0正是皇疏解经的一个典型风格。实则皇氏5自叙6已开篇明义,有言在先:
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晋太保河东卫王瓘字伯玉,,右十三家。为江
熙字大和所集。侃之今讲,先通何5集6,若江5集6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
何5集6无妨者,亦引而为说,以示广闻也。
据统计,皇疏全书解经共引52家之说。这也是义疏式训诂的一大特色。
5.分析篇章结构。有分析全书结构的。如5论语6/学而第一0下,皇疏:
论语是此书总名,学而为第一篇别目,中间讲说多分为科段矣。侃昔受师业自学而至尧曰,凡二十
篇,首末相次,无别科。(1,0)
有分析一篇结构的。如对第二十篇/尧曰0的分析:
此篇凡有三章。(20,1)
也有分析一章结构的。如分析5论语6首篇首章:
就此一章分为三段。自此至/不亦悦乎0为第一,,又从/有朋0至/不亦乐乎0为第二,,,又从
/人不知0讫/不亦君子乎0为第三。明学业已成,,。(1,1)
此外,在每一篇经文开头处,篇名之下,都有一段疏语。这些疏语中,除第一篇外都可以看到/所以
次前者0这句话。皇氏试图揭示各篇排列次序之由,虽个别地方有失牵强,但都对全文篇章结构作了剖
析。
6.诠释成语典故。请看/子路0篇/南人有言曰0章,对/不恒其德,或承之羞0的解释:
孔子引5易#恒卦6不恒之辞证无恒之人恶。言人若为德不恒,则必羞辱承之。羞辱必承,而云或
者,或,常也。言羞辱常承之也。何以知或是常?按5诗6云:/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0郑玄曰:/或,
常也。05老子6曰:/湛兮似或存0。河上公注云:/或,常也。0
此皇氏引5诗6、5老子6等语与5易经6/不恒其德,或承之羞0相互证明。
7.叙事、考史。皇疏叙事考史共见5处,而且文字篇幅都比较长。其中叙事三处,近于野史传说;考
史二处,可证之于正史,治史者可资一鉴。
叙事较典型的有/尾生守信0、/公冶长识鸟语0、/虎乳小儿0三事,这里引出最后一个。
楚斗伯比外家是国,其还外家,通舅女生子。既耻之,仍遂掷于山草中。此女之父猎还,见虎乳饮小
儿,因取养之。既未知其姓名,楚人谓乳为谷,谓虎为於菟,音乌途,此儿为虎所乳,故名之曰谷於菟也。
后知其是伯比子,故呼为斗谷於菟也。后长大而贤,仕楚为令尹之官。范甯曰:/子文是谧也。0
下面是考史之例:
晋文公是晋献公之子重耳也。初为骊姬之难,遂出奔新城,游历诸国。至二十八年,受命为侯伯,遂
为之主。此评其有失也。谲,诡诈也。文公为霸主,行诡诈而不得为正礼。时天子是周襄王,微弱。文
公欲为霸主,大合诸侯,而欲事天子以为名义,自嫌强大,不敢朝天子,乃喻诸天子。事在春秋七卷,僖公
二十八年。(14,15)
8.发凡起例。包括就经文发凡起例和就注文发凡起例两种情况。前者如/为政0篇/哀公问曰何为
则民服也0章,在/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0经文之下,疏语曰:
凡称子曰,则是弟子所记,若称孔子,则当时人非弟子所记,后为弟子所撰,仍旧不复改易,故依先呼
孔子也。
对经文重出的现象,皇氏也给予解释,这是另一种发凡形式。如/乡党0篇/入于大庙每事问0章,解
释为何/入于大庙,每事问0一句重出(/八佾0篇已见):
或云此句烦重。旧通云: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故两出也。
后者如/学而0篇首章,针对注文/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愠之也0,皇氏疏曰:
凡注无姓名者,皆是何平叔语也。
#148#
皇疏揭示的这些凡例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
9.说明修辞手段。/八佾0篇/或问禘之说0章,在/指其掌0句下,皇氏曰:
此记者所言,以释孔子语也。孔子既云易知,而申掌,又以一手自指所申之掌以示或人,云:/其如
示诸此也。0是孔子自指其掌也。
这是说明经文中所用的夸张修辞手法,即易如/申掌0。
10.以义理、玄学、佛学观念解经。如5论语6/子罕0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章:
云子绝四者,绝者,无也。明孔子圣人,无此下四事,故云绝四也。不云无而曰绝者,据世人以言之
也。四事世人未能绝,而孔子绝之,故云绝也。颜延之云:/谓绝人四者也。0云毋意者一也,此谓圣人心
也。凡人有滞,故动静委曲自任用其意。圣人无心,泛若不系舟,溪寂同道,故无意也。云毋必者,二也。
此谓圣人行化时也,物求则赴应,无所抑必,故互乡进而与之,是也。无所抑必由无意,故能为化无必也。
云毋固者,三也。此圣人已应物行化故也。固,谓执守坚固也,圣虽己应物,物若不能得行,则圣亦不追
固执之,不反三隅则不复,是也。亦由无意故能无固也。云毋我者,四也,此圣人行教,功德成身退之迹
也。圣人晦迹,功遂身退,恒不自异,故无我也,亦由无意故能无我也。或问曰:/孔子或拒孺悲,或天行
德于予,何得云无必无我乎?0答曰:/圣人作教应机,不可一准,今为其迹涉兹地,为物所嫌,恐心实如
止,故正明绝此四,以见本地也。
这一段可以拿宋代邢昺的5论语注疏6比较:
º正义曰:此章论孔子绝去四事,与常人异也。毋,不也。我,身也。常人师心徇惑,自任己意。孔
子以道为度,故不任意。常人行藏不能随时用舍,好自专必。惟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专必也。常
人之情,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好坚固其所行也。孔子则无可无不可,不固行也。人多自作处异,以擅
其身。孔子则述古而不自作处,群众萃聚,和光同尘,而不自异,故不有其身也。
皇疏出现的几个概念,如/圣人心、无心、为化、行化、本地0等,便是义疏体所特有的。它们似乎不
拘经文古注的家传,任意发挥,求义求理,笼罩着浓厚的玄学色彩。此外,似乎又夹杂着道学、禅学的东
西,如/身退、晦迹、无我、应物、应机0等。这样的解经方式在其它同类著作中很难见到。比较一下邢疏
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与汉注比较,这种义疏体的训诂风格虽有些芜杂,失于简括(这显然继承了汉学名
物训诂的繁琐之风)。但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正是在此类长篇幅的铺陈中,或补充材料、或广征异
说,或推演辞意,反而细致地解剖了文义。更何况,皇氏并未忘记训诂的核心内容:解释词义、句义。如
上例所示,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疏文中一些关键语如/自任用其意0、/无所抑必0、/执守坚固0、/无我0
就分别剖析了经文中的/意0、/必0、/固0、/我0,而并非空谈名理。相反,它是围绕着词义训诂中心来
组织行文的。那么,这是否也可叫做/形散而神聚0呢?这种训诂特色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呢?请听朱
自清先生的说法。他在谈及六朝义疏与汉晋古注的区别以及对后世注疏文体的影响时,有一段精辟的
论述:
汉晋人作群经的注,注文简括,时代久了,有些便不容易通晓。南北朝人给这些注作解释,也是补充
材料,或推演辞意。/义疏0便是这个。无论补充或推演,都得先解剖文义;这种解剖必然的比注文解剖
经文更精细一层。这种精细的却不算是破坏的解剖,似乎是佛典翻译的影响。其中推演辞意的有些也
只发挥老、庄之学,虽然也是无中生有,却能自成片段,便比汉人的支离破碎进步。这是王弼等人的衣
钵,也是魏晋以来哲学发展的表现。这是又一种新文体的分化。到了唐修5五经正义6,削去玄谈,力求
切实,只以疏明注义为重。解剖字句的工夫,至此而极详。后人所谓/注疏0的文体,使成立在这时代。
后来清代的精详的考证文,就是从这里变化出来的[2]127,128。
[参考文献]
[1]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9.
1责任编辑:曹金钟2
#149#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3:3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