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
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
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
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
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着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
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
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
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
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
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学
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
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
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
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
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
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
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
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
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
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
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
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
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
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
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
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
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
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
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
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
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
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
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
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
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
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
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
“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
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
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
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
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
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
似的毛病。”
译文: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
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
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
远吗”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
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
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
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
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
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
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
“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
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
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
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知识储备】
三、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
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1)而: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②表转折,却(人
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是知(zhì)也。)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
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
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
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
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
不习乎曾(zēng)子罔(wǎng)殆(dài)诲(huì)女(rǔ)
知之乎是知(zhì)也自省(xǐng)弘(hóng)毅(yì)凋(diāo)己
(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死而后已(yǐ)焉(yān)哉(zāi)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是……吗)
五、区分内容: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
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
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
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
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
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
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
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
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
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
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
..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
.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
.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
也。女:通“汝”,你。是,
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
.
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
.
,勿施
.
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生可自由发挥。
可围绕建设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五【写作实践】
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
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
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
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200字
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天道观的基本内容。
设想理由: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等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天道观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天、厚、畏、狎、其如”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3.理解孔子天道观的精神实质。
理由: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理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与
解释。
2、“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天道鬼神之事,较为抽象。教师的讲解很有必要。
如:
第一章: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第三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
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第七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五【写作实践】
“天人鬼神之我见”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1998年诺贝尔获奖者发表的共同宣言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2:5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