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我的保姆
⼤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法的运⽤,刻画赞美劳动妇⼥的崇⾼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保姆⼤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的品质。
2、难点:引导学⽣联系现实⽣活,理解⼤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语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
诗⼈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赞美诗。⼤堰河——我的保姆
⼆、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于浙江省⾦华县皈⽥蒋村。他母亲⽣艾青时难产,48⼩时才把他⽣出来,他的⽗亲⾮常
迷信,认为这是⼀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个算卦的先⽣,说他⽣下来就是克⽗母的。艾青⼀⽣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不受
欢迎的⼈。
因此,艾青被送到本村的⼀家寄养,后来⼜被送到⼤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在保姆的怀⾥,艾青⽣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
与劳苦⼤众⾎⾁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
的⼼⽥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母为叔
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长⼤。),“只有在⼤堰河家⾥,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狱,1933年1⽉14⽇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站⽴在铁窗前,思绪波
动,不禁展开了⼴阔的联想,他想起了⾃⼰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
⼰的温暖,由囚禁⾃⼰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于是,诗⼈借助从铁窗⾥反射进来的雪光,头
抵着墙壁,写下了《⼤堰河——我的保姆》这⾸脍炙⼈⼝的著名诗篇。三、听朗读录⾳,初步了解诗歌,积累语⾳词汇。
⼤堰河yàn檐头yán⽡菲fēi灶⽕zào荆棘jīngjí
掐死qiā匾biǎn⽕钵bō碾niǎn忸怩niǔnì
冰屑xiè团箕jī凌侮wǔ叱骂chì咒语zhòu
四、学⽣诵读课⽂,然后思考本⽂可以分为⼏部分
学⽣讨论后。师:这⾸诗根据诗⼈思绪的发展,可以分为⼏部分
《⼤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堰河各⾃的阶级地位和⼆⼈之间的特殊关系。第⼆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
⼤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的感情也达到了⾼潮。⼀连串的排⽐句,表达了诗⼈对⼤堰河的⽆限
怀念与深情礼赞。
五、诗歌赏析
研读第⼀部分。
1、朗读。
2、思考:
(1)第1节以“⼤堰河,是我的保姆”开头和结尾,意图是什么?
(2)诗⼈为什么看到雪便想起了⼤堰河?
(3)第⼀部分为什么由第三⼈称改为第⼆⼈称?
讨论明确:
(1)强调⼤堰河和诗⼈的关系,表达诗⼈对⼤堰河的深厚感情,为下⽂叙事和抒情作铺垫。(2)诗⼈年幼时⽣活在冷漠的
环境中,只有在⼤堰河家⾥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温存,回到亲⼈的⾝边。因此看
到飞雪,⾃然地想起了⼤堰河。
(3)⽤第⼆⼈称,便于诗⼈和⼤堰河对话,强烈地抒发诗⼈的悲痛和对⼤堰河的怀念之情。
第⼆课时
⼀、研读第⼆部分
第⼆部分回忆⼤堰河⾟劳⽽⼜悲苦的⼀⽣,集中刻画了⼤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可分为两层:
第⼀层(3—8):写⼤堰河对诗⼈的爱。
第⼆层(9—11):写⼤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的悲惨遭遇。
研读第⼀层
1、朗读。
2、思考:
(1)如何理解⼤堰河的“哭”与“笑”?
(2)诗⼈主要⽤什么⼿法表现⼤堰河对⾃⼰的爱?
讨论明确:
(1)“哭”,是因为⼤堰河与诗⼈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诗⼈被⽗母领回家时,⼤堰河对诗⼈依依不舍。“笑”是因为⼤堰河到诗⼈
家打⼯,能够与诗⼈在⼀起。“哭”与“笑”形成鲜明的对⽐,有⼒地表达了⼤堰河对诗⼈特殊的感情。
(2)①铺排。第4节⽤8个排⽐句,第7节⽤6个排⽐句,第8节⽤⼆组排⽐句,写⼤堰河关⼼、爱护诗⼈的往事。②反复。第
3、4、6、7节的开头和结尾相同,增强表达⼒量,突出主旨。③反衬。⽤诗⼈回到家中的陌⽣、忸怩,反衬⼤堰河对诗⼈的
爱。
研读第⼆层
1、朗读。
2、思考:
(1)第10节⽤了不少定语做修饰,如“四⼗⼏年”,“数不尽”“四块钱”“⼏束”“⼏尺长⽅”“⼀⼿把”,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
(2)第11节写诗⼈与⼤堰河的后代感情上的联系,请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讨论明确:
(1)“四⼗⼏年”“数不尽”表明⼤堰河⼀⽣劳苦之重,“四块钱”“⼏尺长⽅”“⼀⼿把”表明⼤堰河葬殓之薄。⼀重⼀薄形成鲜明的对
⽐,蕴含着诗⼈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深化了⽂章的主题。
(2)“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表明诗⼈对⼤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兄弟们碰见时,是⽐六七年前更要
亲密”,表明诗⼈与被压迫的阶级兄弟⼼连⼼。
⼆、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
2、思考:
(1)诗⼈为何说“灵魂”是“紫⾊”的?
(2)第13节后三句,每句2-4字,这样安排,有何作⽤?
讨论明确:
(1)紫⾊应是⾼贵的象征。在古代,称帝王为“紫薇星”,“紫⽓”⽤指帝王之⽓,宫墙的颜⾊⽤紫红⾊,皇城称为“紫禁城”,皇
宫称为“紫阁”“紫台”。古代服饰的颜⾊也以紫⾊为贵。《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词这样注释:“指古代⾼官印绶、服饰的颜
⾊,⽐喻⾼官显爵。”古诗⾥说“朱紫尽公侯”,这⾥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服的颜⾊。诗⼈说“灵魂”是“紫⾊”的,在于突出⼤
堰河⾼尚的精神和美丽的内⼼世界。
(2)字少句短,读起来短促有⼒,结句的感叹号更是掷地有声。这样安排,强烈地表达了诗⼈对⼤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
赞美之情。
三、总结归纳:
(⼀)、⼤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诗⼈对这⼀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堰河是勤劳的:她⽤她厚⼤的⼿掌洗⾐、做饭、养鸡、喂猪、终⽇操劳,她⼜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件
农活。
⼤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她厚⼤的⼿掌把我抱在怀⾥,抚摸我。
她还是博⼤的:她能像亲⽣母亲⼀样,深爱着她的乳⼉。
她⼜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伟⼤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民的赞美。
(⼆)诗中反复、排⽐等修辞⽅法的运⽤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排⽐和反复的修辞⽅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诗中多次运⽤排⽐,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节的旋律,诗中还⼤量运⽤反复的修辞
⽅法。
如第1节的“⼤堰河”,表现对⼤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3节的“⼤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法,使诗歌⼀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
果。
艾青的回忆到这⾥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个出⾝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般美好⼼灵的⼤堰河。她勤
劳,善良,宽厚,她如同⼀座雕象,⼀直矗⽴在诗⼈的⼼中。诗⼈从回忆的⼤门⾛了出来,外⾯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
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堰河由⼼灵⽽写成的赞歌。
教学后记: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2:2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