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牛作涛

更新时间:2022-12-03 22:27:19 阅读: 评论:0

历年高考英语真题汇总-形容演讲精彩的句子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香辣鱼火锅的做法)

.

.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

徐宁蔓、李惠婷、李敏霞、赖雪颖、崔楸仪、

庞华芳、胡飞凤、汤震利、梁美林、王秋洁

.

.

研究工作分配表:

一、研究工作策划与安排:徐宁蔓、李惠婷

二、制表:李惠婷

三、数据采集(按时间顺序):

2011年10月16日:王秋洁

2011年10月17日:赖雪颖

2011年10月18日:汤震利

2011年10月19日:庞华芳

2011年10月20日:胡飞凤

2011年10月21日:梁美林

2011年10月22日:李惠婷

2011年10月23日:李敏霞

2011年10月24日:崔楸仪

四、数据录入与校对:李敏霞、崔楸仪、王秋洁

五、数据整合:李惠婷

六、分析报告撰写:

案例简介:汤震利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胡飞凤、徐宁蔓

研究动机与目的:梁美林

研究发现与分析:李敏霞、李惠婷

思考与建议:徐宁蔓

七、后期资料整合与排版:赖雪颖、庞华芳

.

.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

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

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

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

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广泛引起媒

体和民众的关注和热议。《南方都市报》在“小悦悦事件”发生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

报道,甚至设置了数个专题报道。如在17日、20日、22日的报纸里,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

置,并在《重点》版面栏目里跨好几个版面报道。“小悦悦事件”的被关注,同样也引起媒

体对同类事件的关注。《南都》除了对“小悦悦事件”加大报道力度,还对同类事件也加大

了报道力度。从2011年10月16日至24日,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就有61篇,占报道

版面总量26.23%;而同类事件的报道有27篇,占报道版面总量11.66%,差不多是“小悦悦

事件”的一半。25日、26日的报纸仍旧有“小悦悦事件”报道,但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

并为把其列为研究范围。

关于《南方都市报》对“小悦悦事件”的研究分析,《南都》由浅入深,由相关报道到

同类事件报道,通过对小悦悦父母的采访报道、好心人陈贤妹的采访报道以及路人的采访报

道,清晰向读者呈现小悦悦遇害的经过与结果,就此基础上,再通过收集社会各界——专家

评论、法律界、政府态度、网友等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做出进一步的深入报道,南都报道“小

悦悦事件”不仅仅局限于小悦悦遇车祸后因抢救无效离世的普通交通事件,它还深入调查小

悦悦遇车祸时为何18位路人无一人出手援救,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社会道德沦丧还是

社会制度不可逃避的缺陷?是风平浪静的社会和谐表面上隐藏的惊涛骇浪的自私自利?性

本善的在人的身上又是如何展现的?南都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的跟踪报道,为读者揭开事

情的幕后真相。除上述之外,《南都》还特意设立特刊,宣传自救与救人知识,刊出《孩童

看护手册》(详见24日《南都》AⅡ叠),为民众设立一个安全知识学习的平台。

二、研究范围

从小悦悦13日事发的第二天开始,即从14日开始到24日的《南方都市报》上的报道。

包括所有与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例如小悦悦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社会对此事件的

态度等,还有同类报道,例如牛作涛事件,还有初三女生遭抢劫事件等。并且选择报道的题

材,报道的方式,报道的总量还有报道占版面的比例等等角度去分析《南都》对小悦悦事件

的报道策划过程和步骤。根据时间顺序,按照事情的推移,研究报道篇幅排版比例的变化,

分析相关事件和同类事件之间的比例变化等。

.

.

三、研究方法

按照一天为单位,罗列出相关事件报道和同类事件报道的标题和内容简要,以及这两类

事件的每篇报道所运用的体裁,报道方式还有对应报道所在版面和该报道所占版面总量。(如

图1、2所示)经过详细的分析之后,对宏观的数据做一个详细的统计,包括每天对不同报

道的报道体裁的总量对比,报道性质的详细排列,不同报道所占的版面比重按照时间轴对比

排列以及图表和图片运用数量的比较,还有把小悦悦和牛作涛事件做了一个详细的对比。最

后对统计数据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做总结和思考。

四、研究动机与目的

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轰动与深刻反思。10月13日,广东佛山年

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连续两次遭到汽车的碾压。然而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的18位路人居然无

一施以援手,最终还是由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女孩救起。在经过了多天的抢救之后,最终

还是没能够留住小悦悦幼小的生命。一时之间这个事件就引起了各相关部门以及民间舆论的

对于见死不救的大讨论。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针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是个别现象,还是社

会整体的道德沦陷呢?小悦悦能不能把社会的冷漠带走呢?南方都市报对此突发事件进行

了一系列的专题性策划报道,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此次对小

悦悦事件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是从个别的特殊案例出发,研究媒体如何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

专题报道。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

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报道策划是一

个先于报道运作,又与报道共同运行的持续的过程。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

相结合。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对报道结构的把握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是值得研究的难点问题。

因为策划性的报道不同于一两个记者单独采写、单独编发的一两篇新闻,而是围绕某一重要

报道主题、由多人合作进行、由多篇稿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表现综合性成果的系统工程。

编辑对报道的策划和组织,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预期的报道效果。

策划性报道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报道的结构和组织报道的方式。因此,我们从南方的主

流报纸——南方都市报的新闻报道策划入手,研究其对小悦悦事件的一系列报道策划,研究

其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手法,具体包括:研究其对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的类

型、其报道策划遵循了哪些原则、其报道策划所采用的结构和主要方式以及报道思路有何创

新之处。相信本次研究对我们学习新闻报道策划这门课程,对报纸媒介提高自身的新闻报道

策划水平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研究发现与分析

“小悦悦事件”从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发生到今天10月14日为止,仍

然余波未尽。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南方都市报》14日、15日的报纸均没有报道,而到了

.

.

16日报纸才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但占据的版面并不多。“小悦悦事件”的披露是因

为网络视频而流传开的,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传统媒体报纸来报道的,

直到该事件在网络媒体的驱动下,传统媒体才得以关注并展开大范围的报道。

(一)

(表一)

(数据表说明:由于14-15日《南方都市报》没有相关的报道及同类事件的报道,因此不列出数据。另外,25日、26日仍有“小

悦悦事件”的报道,但由于研究工作的时间有限及人力资源的有限,在此也不列入研究分析范围。)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

在19日到到22日达到高峰,23日到26日逐渐减少,但仍然比16日到18日的多。10月

15日之前,关于“小悦悦”的报道仍未出现在报纸上,这说明了传统媒体报道不够及时,

具有滞后性;在10月16~18日这三天的报道中,共312个版面,而关于小悦悦的报道也一

共只有九篇,占了5.25个版面,所占比例不重;10月19~22日这四天的报道中,关于“小

悦悦”的报道数量明显的有所增加了,共43篇稿件。与此同时,同类事件的报道也有所增

加。随着“小悦悦事件”事态严重性的不断升级,媒体对与“小悦悦事件”同性质的同类事

件也加大报道分量,不管是报道总量、报纸使用版面量以及报道占用报纸总版面量都与“小

悦悦事件”有着相似的报道规律。

在网络的推动下,受众对“小悦悦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南方都市报》能抓到受

众的这一点,也注意到距离事发时间已有一段时间,不再适合做第一时间的报道,而适合做

跟踪报道和深入报道,于是16、17日前三天的在连续报道之后就出现了19、20日的关于“小

悦悦事件”的深层次的思考,关于路人的冷漠、悲剧产生的原因、道德、法律的大讨论便铺

天盖地地展开了。但当小悦悦在21日凌晨被确定死亡的时候,在22日的南方都市报也大篇

幅地报道了此事,不同的是,此次还包括了市民们对小悦悦的祝福。

.

.

(二)

(表二)

由表二可看出,由于10月16日至18日对“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比较少,大多是

零散的单篇稿件,因此编辑对稿件的编辑是大多与其他新闻报道的稿件排在一起,因此报道

方式主要是直陈式、转述式,记者对事件的报道多是采取陈述事实。而19日-24日,“小悦

悦事件”事态严重性逐渐升级,报道量加大,因此编辑对众多稿件的组合采取了集中报道、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加大版面量,甚至跨版面做专题报道,如10月22日“小

悦悦”宣布死亡,《南都》的头版头条就是“小悦悦事件”,而且在《重点》版面栏目中开了

个专题报道,用了数个版面来报道“小悦悦事件”;在10月23日至10月24日,“小悦悦”

的死亡更引发人们讨论与深思,《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并没有只局限在事件本身

的事实报道,更多的是报道社会上对该事件的思考,例如对道德的立法讨论、对建立救人与

自救平台的讨论、对社会现象的宏观讨论等等,因此编辑对稿件的编排有采取新的方式,报

道方式也出现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

直陈式一直以来都是报纸这一媒体报道的最常用的报道方式,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南

方都市报》在沿用传统的情况下又和增添了集中式、受众参与式和媒介介入式等新方式,媒

介与受众的互动、媒介之间相互合作,使新闻资源得到更深层面和更广领域的开发利用。

.

.

(三)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对新闻的报道的体裁大多采用消息、通讯、评论这些普遍使用的体

裁,各种体裁所占的数量也比较均衡。同样,随着“小悦悦事件”的事态严重性的升级,报

道所使用的体裁数量也跟着增加,特别是在19日至22日,评论的数量增加了,还出现了微

博评论;《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不局限于新闻事实的报道,还增加时评、社评,

进行舆论引导,表明自己的媒体立场。而23日-24日“小悦悦事件”已差不多接近尾声,

但余波未尽,评论还是占有很大的分量,大约占据所有体裁的四分之三的分量;而24日出

现了调查分析报告这种较为特殊的体裁,《南都》的这种做法为民众提供了对“小悦悦事件”

的专业分析。而对图片的使用,一般来讲,“小悦悦事件”的报道量增加了,图片量也跟着

增加。但17日的报纸,图片使用量达到7,而报道量只有3篇。17日的报纸的头版头条有

“小悦悦事件”,但整份报纸报道量只有3篇,其中有1篇还是在《佛山读本》(《南都》的

佛山地区版,一般只在佛山地区有,但可以在数字报的《南都》可以看得到),并且占据了

两个版面。在同类事件报道中,几乎没有评论,多是消息和通讯,而报道量较多的也是集中

在19日23日,图片使用量也是如此。另外,在24日报纸里的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就“小

悦悦事件”做媒介案例分析,并配上一张曲线图,数据与文字分析结合,让读者更能直观地

了解更多的专业分析。而23日的报纸A07版中(详见附件资料),有一篇与“小悦悦事件”

性质相同的同类报道《是一个又一个路人救了她》,该篇报道里有一张人物关系表,方便了

读者清晰明了地了解报道内容,而在报道后面还有一小段的记者手记。记者手记也是新闻报

道中使用的一种体裁。

.

.

在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体裁莫过于是消息和通讯,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当中,《南

方都市报》运用了不少评论,还有一篇微博和分析报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打破了传

统的报道方式。

(四)

(表四、表五)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直备受媒体和民众关注,而在19日晚上9时许,广州二沙岛晴

波路旁,一女子坠入江中,一名男子牛作涛为救人跳入江中,两人双双失踪。20日中午尸

体被打捞起来了。(详见20日、21日的《南都》)“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令媒体对同类事

件也加大了报道,牛作涛事件便是一个例子。但是“小悦悦事件”是冷漠路人没有救人,而

“牛作涛事件”是路人热心救助,形成反衬,更引人深思。20日的《南都》头版头条是“牛

作涛事件”(《那一刻没有冷漠,只有热忱和勇气!》(引题)、《路人跳江救人失踪》(主标题)),

.

.

23日的头版头条也是“牛作涛事件”(《广州不会忘记牛作涛》)。从上述表格可见,20日、

23日关于“牛作涛事件”的报道也不是很多,但与“小悦悦事件”对比,足够引起人们关

注。从20日至23日,“小悦悦事件”共有33篇,占用报纸版面总量13.93%,“牛作涛事件”

共有5篇,占用报纸版面总量3.93%。虽然差距悬殊,但同类事件当中,“牛作涛事件”所

占分量是最大的。而在23日的报纸当中,“牛作涛事件”的报道量虽然不及“小悦悦事件”

多,但在同一份报纸中,它们占用报纸版面总量百分比是一样的。“牛作涛事件”同样引人

关注。

《南都》对“小悦悦事件”和“牛作涛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一种反衬,起到很好的舆

论引导,亦表明了《南都》的立场。

(五)

总的来说,在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角度并不仅是关注此

事件本身,还有一系列的深入报道,如港澳地区对于该事件的反应、关于道德与法律体制的

讨论。在这几天的报道中,《南方都市报》不仅仅重视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也重视类

似事件的报道(如“牛作涛事件”、“刘塘珍事件”等),而且“牛作涛事件”、“刘塘珍事件”

和“小悦悦事件”有一个很好的对比,显示出人间有爱,我们并不冷漠,请不要对我们的这

个社会失去信心,可见《南都》对报道的组合方式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受众一直沉浸

在“小悦悦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也让受众学会了思考,让他们对社会重拾信心。

另外,“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一开始并未被传统媒体报道,而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及时

性令群众快速注意到这件事,再被传统媒体采取相关报道策划。很明显,传统媒体比不上网

络媒体的及时性。但是,传统媒体亦有它自己的优势。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它的报道得更

有深度,更加详尽,《南方都市报》抓新(连续报道)、抓深(深入报道)双管齐下。随着自

媒体(如手机、微博)的快速发展《南都》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方式,采取了报道与受众互动

(如微博互动、微博评论)的方式,重视互动传播,使报道高潮迭起,气势不凡。

六、总结与思考

小悦悦事件发生在2011年10月13日。仅仅只有一周的时间,通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

的报道,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舆论由谴责、祈福、哀悼、追责延展到从法

律、制度角度进行探讨,乃至对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的培育。

南方都市报从16号开始对小悦悦事件进行大篇幅的报道,报道占用报纸总版面量呈抛物

线的状态发展,19、20号的报道版面处于最高峰状态。从16号开始对小悦悦事件本身事情

发生、经过、结果的报道,到19、20号对社会上群众的态度,网络的舆论方向,政府的回

应等等对该事件的反思,再到后面对小悦悦同类事件,例如牛作涛事件的大篇幅报道。还有

一些关爱儿童和儿童遭受意外的应急处理措施的专题报道等等一系列的事件来响应“小悦悦

事件”为这个事件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小悦悦的安危牵动了所有

人的心。在最初舆论仅仅针对路人进行批评的背景下,一些网络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传

统媒体开始以多元视角展开反思,鞭挞社会冷漠,讨论社会救济机制等各种社会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当前,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而保障这种理性舆论场的持续性,

有赖于出台相关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公民与决策层间的持续开放性互动。

小悦悦事件之所以发生,很多是归结于发生在2006年彭宇案。也是在五年前的这个时

候,一个叫彭宇的青年好心扶起一个老太太,可是却被诬陷为肇事者,并要求赔偿上万元的

.

.

医药费,于是打了一场官司,当时也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因此在报道小悦悦事件的时

候总会将此与彭宇案联系在一起,都认为就是因为有五年前这样的事件才导致了没有人敢做

好人,于是造成了社会的冷漠!小悦悦事件出现之后,社会公众都在呼吁“拒绝冷漠”,更

多人提到了这是这个社会道德的缺失,呼吁建立相关法律来杜绝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在2011

年10月19日,一个叫牛作涛的退役,在路过江边发现有人在江里呼救的时候他奋不顾

身的跳下江救人而却牺牲的事迹,在小悦悦事件之后不久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让社会公

众看到了人性温暖的一面,于是《南都》对牛作涛事件也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南都》对“小

悦悦事件”和“牛作涛事件”的报道,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亦表明了《南都》的立场。

通过《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站在不同角度去剖析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整个事情,在事件报道初期,《南都》首先对事

情的本事,让读者清晰知道事情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到后来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建立一个

共同的舆论导向。例如在17日的报道中主要从警方、医院、路人、家人反应四个角度进行

报道。到了后期,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报道,有站在政府的角度的,有站在专家和知名媒体

人的角度的,有站在广大网友的角度的,有站在当事人角度的,《南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全

面的剖析了“小悦悦事件”

运用多个渠道去分析问题

《南都》主要是通过采访的方式去了解事情的原貌和社会的反响,因此在报道中会有很多的

访谈录。例如在22日的报道中有南都采访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名大学文学院院长、鲁

迅研究专家孙郁的访谈录。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渠道是在于网络,特别是微博。微博属于自

媒体,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效性非常的强,不像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它有局限性——滞后性。

毕竟报纸要接到消息并且要处理、策划才报道出去,因此在小悦悦13号出事的后两天报纸

上基本没有相关的报道,但是在网络上去传得沸沸扬扬。因此,《南都》在报道小悦悦事件

得到时候很多会运用微博上的言论,并且会引用网友的话语来还原事件本身并突出社会的公

众的呼吁。

根据不同层面去看待问题

《南都》对待小悦悦事件是从事情的当事人的感受,到社会公众的感受,甚至上升到整个国

家的道德水平,以致海外人士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可以说是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了一个宏观层

面去看待小悦悦事件。不仅如此,因为小悦悦事件的出现,很多相关报道不断涌现出来,例

如牛作涛事件,初三女生被劫事件等等,关爱下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南都》在24日做了

一个儿童遭受意外的应急措施的专刊。根据不同的层面,相应这同一件事情,营造了共同的

社会舆论导向。

七、附件(详见电子版)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2:2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7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投笔从容
下一篇:鸿门宴背景
标签:牛作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