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和他的电学
一、富兰克林生平简介
>
“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A·R·J·杜尔哥
这是法国著名学者杜尔哥对富兰克林的高度评价。富兰克林是18世
纪美国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实业家。1706年出生
在波士顿的一个小商家庭,他的祖籍是英格兰人。1682年,他的祖父
和欧洲的第一批移民一道来到北美,富兰克林是他父亲17个孩子中
的第15个。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小学的富兰克林被迫辍学,
到他哥哥经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从此他再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
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利用印刷所的便利条件,经常通宵达旦、如饥似
渴地刻苦读书。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
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政治家、名作家的文章等,他都认真阅读,
仔细钻研。1723年,他离开了波士顿,先后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
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
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并办起了自己的印刷所。1727
年。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为了读书的方便,还办起了一
个小型图书馆。“共读社”每周五晚上,讨论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
科学等有关问题。在富兰克林领导下,“共读社”存在达40年之久,
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1731年,他创办了费城图书馆,
他常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从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
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乃是按照必要,不厌不
倦。”他还告诫青年人:“你热爱生活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
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正是由于富兰克林惜时如命地利用时间刻苦
自学,使他在早期就为后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文
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他以惊人的勤奋,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
西班牙文和拉丁文等多国语言,学习并研究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
果。1743年他组织了美国哲学会,1751年襄助创办了宾夕法尼亚大
学,在1746—1756年的10年中,他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电学的研究,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而获得了“电学之父”称号。由此获得耶鲁
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名誉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第一批外
国会员和法国科学院的院士。此外,在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参加
了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
1776—1785年出使法国,于1778年缔结法美同盟。1787年被选为制
宪会议代表,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所以,富兰克林是一位集科学
家、政治家、实业家、文学家为一身的伟人,他的成功来源于他自己
所说的“勤勉与诚实”。
二、富兰克林的电学
富兰克林在40岁前,因主活所迫,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印刷所和社
会活动方面,而真正始从电学实验研究是在1745—1746年冬。由于
他的勤奋和天赋,在短短的10年中就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提出了
“正电”和“负电”概念与电荷守恒定律,证明了人工电和雷电的同
一性,设计出避雷针,并用莱顿瓶放电,首次使钢针磁化。这些工作
无疑是当时物理学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打开了18世纪电学的广阔前
景,特别是他对雷电的研究,使人类从对雷电的冥思苦想和畏惧中解
放出来。19世纪德国著名科学家洪堡说:“从这个时代起,电学的发
展由思辨物理学领域进入了对宇宙考虑的阶段,从幽深的书斋走进了
自由的大自然界”。
1.尖端放电与莱顿瓶
1746年,富兰克林40岁时到波士顿观看了斯宾塞表演的各种电学实
验,引起了很大的兴趣。临别时,斯宾塞博士将部分仪器送给了他,
当他回到费城后又收到英国科学家柯林孙寄给他的一只莱顿瓶。从
此,他开始用自学的知识与几位科学朋友在费城开始了电学实验,以
探索电的奥秘,他最先发现的是尖端导体放电现象。一次实验中,他
在一个干净的瓶口上放一枚铁弹,直经约3.4英寸,使铁弹带电,用
一根细绳将一个软木塞悬吊在天花板下面。当铁弹靠近木塞时,木塞
被推到离铁弹4.5英寸远的地方,这时如果将一根接有地线的尖导体
对准铁弹,会发生什么现象?他在1747年5月25日给英国柯林孙的
信上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一根细长尖锐的锥子的尖头在离开
6英寸或8英寸的地方对准弹丸,排斥力立即被破坏,木塞就飞向弹
丸。一个纯导体必须放在1英寸距离之内,而且拖曳出一束火花后才
产生同样的效果。要证明电火被尖导体吸收,就得这样试试”。
自柯林孙寄给富兰克林一只莱顿瓶后,他用莱顿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
验。他在给柯林孙的感谢信中说:“在以前我做的任何研究中,我从
来没有像近来做这个实验那样如此完全集中我的注意力和花费我的
时间。”而且他还用他提出的电荷守恒原理分析研究了莱顿瓶。他在
1748年4月给柯林孙的另一封信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如果使莱顿瓶里
面的水或金属球或金属箔“带上正电或阳电”,那么在莱顿瓶外面复
盖的金属箔将同时“带上数量刚好相等的负电或阴电。”他指出,
“充电”和“放电”这两个词用得不妥当,因为“充电”时莱顿瓶
内、外的金属体是同时带上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莱顿瓶在
所谓‘充电’后实际不存在更多的电火,在放电后也不会有任何减
少。”此外,他还用莱顿瓶实验,第一个明确指出了电容器中电能储
存在金属板间的电介质中。1748年,他做了一个所谓“可解剖电容
器”的实验,将充好电的“电容器”(实际是莱顿瓶)的金属杆和软
木塞轻轻地取走,结果莱顿瓶仍然能够放电。他由此断定,电能至少
不会储存在莱顿瓶的金属杆的木塞上。接着,他将充过电的莱顿瓶中
的水倒进另一只放在绝缘板上的未充电的莱顿瓶中,结果第二个莱顿
瓶并没有因为接收了带电莱顿瓶中的水而带电,第一个莱顿瓶也不因
瓶中的水倒掉使其电能有任何损失,这样他又排除电能储存在水中的
可能性。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追溯,他最后得出的结论:“瓶中的全
部力或产生电击的能量,存在于玻璃的自身”。他接着提出这样的问
题:玻璃的这种储电能力是否决定于玻璃的性质,还是决定于玻璃的
形状?随着这个问题的解答,平行板玻璃介质电容器诞生了。因为他
发现了电容器的储电能力与玻璃的形状无关,圆筒形莱顿瓶可以储
电,如果把莱顿瓶的玻璃展开成平面,它仍然具有莱顿瓶的一切特性。
富兰克林设计的平行板电容器,由两块铅板中间夹一块玻璃板构成。
后来他又把11个平行板电容器串联起来,将它们充电后作为“电池”
使用。1950年他又根据哈瓦德和瓦德尔分别发现的闪电使指南针的指
向全部反转的事实作出推断:既然闪电可以使磁针偏转,那么莱顿瓶
放电同样能使磁针偏转。更可贵的是,他从这个推断又推出另一种可
能性: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后来他经过实验证实了这两个推断,
并于1750年7月去信给柯林孙详细叙述了这项实验。
2.“正、负电荷”概念与电荷守恒定律
1747年,富兰克林通过一系列的电学实验研究,提出了一元电流体的
假说和电荷守恒的思想,他认为“电火”是一种“充斥于物体中的真
正元素,它被其它物质,特别被水和金属吸引”。如果一个物体散失
了一些“电火”,它就带负电;如果收集了一些电荷,它就带正电。
总之,一个或多个物体可以获得另一个物体散失的“电火”,电荷的
正和负必须等量出现。“电火”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灭,它们不是
通过摩擦来产生,而是通过摩擦被“收集”。为了说明以上的观点,
他在瑞士科学家哈勒的一个电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进、
简化和推广,并提出了电的“单流体说”来解释电荷守恒原理。他在
给柯林孙的第五封信中描述了这个实验:假定三人A、B、C,开始实
验时,A站在石蜡板上,摩擦玻璃瓶,电从自身汇集到玻璃瓶上,他
的传递途径被石蜡板切断,他的身体不能立即再得到电。B也站在石
蜡板上,他用手指关节靠近玻璃瓶时,接受火花,这是从A身上集中
到玻璃瓶上的。B的传递途径也被石蜡板切断,于是他保留过量的电。
站在地板上的C,带适量的电火花,A、B对他都带电,当他靠近B时,
因B是带过量的电,所以C是接受火花的;当他靠近A时,因A缺少
电,所以是给予A的。如果A和B互相接触,由于他们相差较大,所
以火花较强。接触后,A、B中任一人对C都没有火花,因为都已回到
原来状态。如果他们在带电时相互接触,电火花仅发生传导而已,数
量上不会有所增减。这里,他还引入了电学中的新术语“正电”和
“负电”,他称B带正电,A带负电,或者说B带的电是正的,A是
负的„„。这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他认为:“电不能
因摩擦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瓶,摩擦失去了电与玻
璃瓶获得的电严格相同”。也就是说,摩擦既不能产生电,也不能消
灭电,它仅仅起到使电循环的作用。这就是当年富兰克林的电荷守恒
定律的思想。
3.电的同一性与避雷针
富兰克林在发现尖端放电现象后就开始对打雷、闪电和云的形成进行
了多次观察和思考,认为云层由于不断受蒸汽的摩擦而带电,天上的
闪电和实验室中的放电可能是一回事,并且他列举出十二条关于闪电
和用实验产生的电火花的相似性:①发光;②光的颜色;③弯曲的方
向;④快速运动;⑤被金属传导;⑥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和噪声;⑦
在水中或冰里存在;⑧劈裂了它所通过的物体;⑨杀死动物;⑩熔化
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为了进一步验证他的上
述想法,他在1750年7月给柯林孙的信中最先提出一个“岗亭”实
验的设想,以证明云层中的电和摩擦电的同一性。他所说的“岗亭”,
是建在高塔或教堂尖端的方形木楼,应做得刚好容纳一个操作者和一
个绝缘支架那样大。铁杆固定在绝缘支架上,从岗亭顶窗穿出,笔直
伸向天空,高出岗亭二三十英尺。他建议操作者站在绝缘木板上,密
切注视天空,当乌云掠过上空时,手持绝缘环将一根接地的导体拿近
铁杆,使其尖端对着铁杆,但留出点空隙。他断言,在导线和铁杆之
间将有电火花出现。第一个按照他的建议进行实验的是德国的达里巴
尔所建的“岗亭”树立的尖顶铁杆高达44英尺,1752年5月10日,
当黑云掠过铁杆尖端时,成功地把云层中的电引进了莱顿瓶。接着,
法国巴黎大学用99英尺高的铁杆重复了这一实验。
虽然富兰克林自己没有做“岗亭”实验,但他在1752年7月,与他
的儿子一起在美国费城做了一个震撼世界的“电风筝实验”。风筝是
用杉树枝作骨架,扎成菱形,蒙上一层不易湿透的绸子,风筝的上端
装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铁丝,将它与牵风筝的亚麻线系在一起,亚麻
线的下端接在一段不长的丝绳上,以便将风筝拉住,丝绳末端拴了一
把金属钥匙。实验那天,费城雷雨交加,当风筝上面飘浮着带雷电的
云时,尖铁丝立即从云中取得了“电火”。他发现与丝绳连在一起的
亚麻线上有几处散开的纤维直竖了起来,且能被手指吸引。他用食指
靠近钥匙圈,骤然间,一些电火花从他食指上闪过,与摩擦生电时发
生的电火花没有两样。他大叫道:“电,天电捕捉到了!”后来富兰
克林用莱顿瓶收集到云层中的电的放电情况与用摩擦电机充电的莱
顿瓶放电的情况毫无二致。这样,云层中的电和摩擦电的同一性终于
被证明了。英国物理学家普里斯特利在1767年对此作过高度评价,
他认为富兰克林的电风筝实验把雷电和普通的电统一起来,“是自伊
沙克·牛顿以来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给人们感觉最神秘、最可怕
的自然现象提供了理性的解释,它证明电效应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为的
现象,而且是自然界行之有常的运动的一部分。富兰克林也因这项成
就,而在1753年11月荣获了伦敦皇家学会颁发的柯普勒金质奖章。
富兰克林通过对尖端放电现象和雷电性质的实验研究后认为:尖导体
既然能够释放或吸收物体上的电荷,那么它也能释放或吸收云层中的
电。他说:“当带电的云块飘过田野,掠过高山、巨树、耸立的高塔、
尖屋顶、船舶桅杆、烟筒等物时,拖曳出电火,正如许多尖导体和突
出物产生的现象一样,整个云层就在那里放出电来。”因此,他在1750
年7月给柯林孙的一封信上首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他说,既然尖
导体可以把一个离它很远的带电体上的电荷释放掉,避免它对其它物
体产生电击,那么“尖导体”对于人类可能有些用处。他建议将一根
上端尖锐的铁杆涂上一层防锈物,安装在房屋的最高处,沿着房屋的
墙壁直通地里,或安装在船桅杆顶端,沿着桅杆向下直至将其尾部抛
入水中,它们就能“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均一发之际,静悄悄地
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虽然当
时人们还未完全接受雷电和一般的电的同一性说法,但发现避雷针确
实能使他们防患于未然,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们就接受了富兰
克林的建议。1754年,捷克科学家吉韦茨根据富兰克林的建议制造了
第一个避雷针。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的一座大楼上也竖起了一根
避雷针。很快在美洲、欧洲,安装避雷针蔚然成风,并迅速传遍各国。
然而,在美国革命期间,因为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三位主
要起草人之一,英王乔治三世下令将白金汉宫的尖头避雷针改换成圆
头避雷针,并要求伦敦皇家学会会长普令格尔批准圆头避雷针的方案
遭到严正拒绝后,普令格尔由此被革去会长的职务。但科学终究是科
学,尖头避雷针始终被人类普遍承认和广泛应用。
这里还要提到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是十分讲究效用的,在他有关论文
的好几处都表明了他耕耘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的效用。在1748
年一个电学实验报告中他曾宣称自己“有点失望”,因为他在电学上
的工作对于人类还没有产生任何效用。他所能提供的最好效用是对哈
勒描绘的电学竞赛会上提出一个想象性的方案——一顿由电棒烤熟
的火鸡和充过电的美酒所构成的野餐;说明浅色布比深色布更难吸收
太阳光的实验,并建议在热带地方穿白色衣服。此后,他更加强调科
学的效用性,他曾写道:自然规律的实用含意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他
比喻到:“知道瓷器在空中没有支持物会跌下来并摔碎是真正有用
的,但是它是怎样开始跌下,为什么会碎就是值得思索的问题了。知
道它们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我们即使不知道它们,也
能保护好我们的瓷器。”他后来发明的避雷针、平行板电容器、双焦
距眼镜、玻璃口琴以及他发现的磁化钢针,电的同一性实验,他与哈
特莱共同利用乙醚的蒸发得到低温而创立的蒸发制冷理论等,都说明
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是注重实际效用的。其实,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
献不仅在电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地学、气象、植物学、数学、化
学等方面都有许多贡献。1790年4月14日,勤勉和谦虚的富兰克林
病逝于费城,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印刷工富兰克林”。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1:5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