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什么是混合物

更新时间:2022-12-03 21:52:54 阅读: 评论:0

天津建华中学的中考全托班-英语舞台剧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杜金辉)

第2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教学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

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

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2)知道物质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微观上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用探究的方法测定葡萄糖、砂糖、面粉中碳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用探究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葡萄糖、砂糖、面粉),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

材料(火柴、抹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录像《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知道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大家说

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投影】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

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问题】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过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事实上是

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

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

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

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

燃烧。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

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问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这节课我们重走科学路,

探究空气组成。

【板书】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观察与思考

【讲解】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原理】氧气能支持燃烧,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

氧化二磷固体,使密闭容器压强减小,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的水的体积即为减

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5等份,作标记。2.连接仪

器,检查装置气密性。3.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塞紧瓶塞。4.待集气瓶冷却

到常温时,打开止水夹。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水沿着

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实验结论】1.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2.红磷

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且支

持燃烧;4.剩余4/5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交流与讨论

【提问】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

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交流】慢慢伸入将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空气中其他成分逸出)。

【提问】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交流】瓶内温度高,气体受热膨胀,瓶内压强大,水不会进入瓶中。

【提问】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交流】氧气。

【提问】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交流】集气瓶中的氧气已全部反应完,没有氧气支持红磷燃烧。

【提问】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

【交流】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

【提问】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交流】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约五分之一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少,水被吸入

瓶中。

【提问】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为什么?

【交流】如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无影响,若没有完全反应则测定结果偏小。

【提问】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其容积的五分

之一,你能说出其中可能的原因吗?

【交流】红磷用量太少,没有将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装置可能漏气;

烧杯中的水太少,总量低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读数;导

管内事先没有注满水;红磷中含有杂质等。

【提问】本实验中,瓶中最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气体?由此实验你能

得出氮气的哪几点性质?

【交流】氮气。物理性质为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为氮气不

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

【提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

同实验,为什么?

【交流】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气态的,会部分填补被消耗的氧气体积,

无法做到准确测定(但可以想办法吸收产生的气体)。

【过渡】从以上实验与讨论中,我们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

种气体组成的物质。

【提问】(1)空气中包含哪些物质?

(2)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两者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你还能找

到哪些混合物呢?说说你知道的纯净物有哪些。

【板书】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目前所学的内容,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纯净

物和混合物。

【交流】答案开放,合理均可。

活动与探究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

火柴梗上附有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在玻璃片下方看到黑色物

质;烧烤会导致食物的表面变焦,烧烤的时间越长,变焦的程度越大。你是否想

过,这些黑色物质的组成相同吗?为什么上述过程中均会产生黑色物质?

【板书】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

【实验】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

直至完全烧焦,观察到什么现象?

【交流】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

【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葡萄糖、砂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元素。

【教材阅读】阅读教材15页倒数第一、二段。

【讨论】(1)水能变成油吗?为什么?

(2)世界万物由多少种元素组成?

(3)举例说明一种物质由多少种元素组成?

【交流】(1)一种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变成其他物质,物质的变化遵循一

定的规律。

(2)世界万物仅由100多种元素组成,即后面的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元素。

(3)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金刚石由碳元素

组成。有的物质由2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如: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碳酸氢铵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

【板书】(二)物质的微观结构

【阅读】教材16页第一段。

【讨论】物质在微观上是由什么构成的?

【观察】金刚石晶体及其结构模型和石墨及其结构模型。

【猜想】有两种结构模型,哪种物质硬度更大?

【小结】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

交流与讨论

【板书】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阅读】教材16~18页。

【动手做】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纸上划动。

【观察提问】可见什么现象?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硬度等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各

种物质都具有各自的一定的组成与结构。

【讨论】请指出下列用途中,哪些是金刚石的用途,哪些是石墨的用途,并

说明该用途分别利用了金刚石或石墨的哪些性质。

1.制作钻石金刚石的硬度大。

2.作为电池的电极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

3.制作铅笔的笔芯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

4.切割玻璃金刚石的硬度大。

【小结板书】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

【讨论】化学指导人类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资源,化学在综合利用资源方面做

出了哪些贡献?举例说明。

【投影】几种常见物品(化肥、煤、塑料、中草药等)。

【讨论】你能说出它们的几种用途吗?

【交流】(1)利用煤和石油不仅生产出性能更好的燃料,还制造和合成价值

更高的药物、燃料、化肥、化学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

(2)研究并提取天然药物成分,合成出疗效更好的药物。

【小结】各种物质其用途不同,制法也不尽相同。

交流与讨论

【阅读】教材17~18页化学研究成果。

【讨论】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接。

a.门捷列夫(1)放射性的钋和镭

b.居里夫人(2)元素周期表

c.诺贝尔(3)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d.拉瓦锡(4)研究空气成分

【交流】a(2)b(1)c(3)d(4)

【课堂小结】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

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

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装置:

原理:

现象:

表达式:+

点燃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结论:

2.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

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

教学反思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

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

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

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写出报告。

在中学化学的启蒙课上,局限于单薄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简单接受两组实

验和10幅图片,很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而过分联系教材后面知识,讲得太深

学生难以接受,会产生厌学心理。本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经验,从兴趣教学

到方法教学进而上升为观念教学;教学中以丰富的实验案例贯串始终,符合九年

级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体会乐趣,符合教学规律。例如课堂

利用问题引入的手段,从实物、实验和媒体展示等多维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点,在课堂开始就牢牢抓住

学生注意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1:5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看书的好处
下一篇:蝴蝶b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