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黑障

更新时间:2022-12-03 21:07:26 阅读: 评论:0

高中最难数学题-稞怎么读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移动端测试)

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

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

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⒈省主语

如:①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浙江卷15题)

这里主语“白居易”承上文省略。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

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江西卷13题)

这里“不吾叛也”,主语“他”(尹何)省略。译文: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赴有夫!(福建卷6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两个紧缩复句,即“用之,(我)则行;舍之,(我)则藏”,

主语“我”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译文: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

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④“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山东卷13题)

这里两处省略主语,一处是“况为我死”,即“况(弟)为我死”;一处是“遂以斧自刎

其项”,即“(讷)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

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⒉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的核心,人们讲话总是“有所谓”的。若补不出,则无法译出句子“大意”。

如:①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湖北卷13题)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

语“有”。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

将近一半的路程。

②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山东卷13题)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是说,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

动词,砍柴。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

张诚赶快回家。

③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四川卷11题)

这里“永乐元年入朝”句中的“入朝”承上句省略谓语“征召”,上句“致仕”,是辞官

的意思,所以这里“入朝”前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下文“留为故官”也无从说起。译

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⒊省宾语

如:①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13题)

“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

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

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②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13题)

“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

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广东卷9题)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

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

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⒌省介词

如: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江西卷13题)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

防止怨恨。

6.省关联词语

如: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福建卷6题)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即“(若)得志,(则)与民由

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

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②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11题)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关联词语“虽„„亦„„”,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

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7.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湖北卷13题)

“当„„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

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

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

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11题)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

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辽宁卷11题)

“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代词宾语“何”前置。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

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①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江苏卷9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译

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上海卷19题)

“焉”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

“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

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译文:(抵抗的)

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三、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

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2008

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1.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江苏卷9题)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

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安徽卷11题)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

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

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2008年高考考查了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全句可译为: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

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

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等表判断;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

否定的判断。

2008年考查了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

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浙江卷15题)

这里“况,吴人”便是,这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六、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1.“莫如”“莫若”

意思是“没有„„比得上”“莫如”“不如”。

如: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全国I卷11题)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

田。

2.“是以”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如: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北京卷8题)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3.“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北京卷8题)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如: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

臣子能这样做。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广东卷9题)

译文: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

这是为什么呢?

5.“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

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15题)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

“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

事的缘故。

6.“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或相当于“像„„

这样”。

如: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上海卷19题)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

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七、其他

下列几种固定句式,近两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者”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这里“有涉江者”是“人”的定语。

⒉“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⒊“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⒋“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⒌“何以„„为”“何„„为”

表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如: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⒍“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

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用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

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⒎“有所„„”“无所„„”

“有”和“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短语,作“有”和“无”的宾语。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所近”直译为“有接近的东西”。

⒏“如„„何”“奈„„何”“若„„何”

这种句式用来询问办法,可用“对„„怎么样”“把„„怎么样”来对译。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⒐“非惟„„抑亦”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⒑“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⒒“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还用„„做什么呢?”“要„„干什

么?”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将颛臾》)

译文:这是我们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⒓“„„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固定结构,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只有江西卷作为考查点,今年则不同,有全国、

北京、天津、上海4家考查了6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了固定结构,往往会理不顺句

意,译不准句子“大意”,更谈不上字字落实了。

正确理解句式,必须把握“两个意识”: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用“得无„„乎”“得无„„

耶”。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用“于”“受„„于„„”“为”“为„„

所„„”“见”“见„„于„„”等。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如动词表被动的句式,即主动句式表达被动内容的句子,这是意念

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之前曾讲到的“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容”便是,

这里动词“容”表被动。

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句式而言,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固定句式等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1: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门第女主角
下一篇:火箭的速度
标签:黑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