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学问与智慧

更新时间:2022-12-03 20:47:33 阅读: 评论:0

甘肃重点中专学校-法的本质是什么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陕西二本院校)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作者:王珍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

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注重培养能力,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

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

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

课文《学问与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

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

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

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

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

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

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

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

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

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

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

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

问、运用学问。”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

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师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字幕出示:

中心论点: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2节)

学问离不开智慧(3、4节)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6节)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5、6节)

4.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明确: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释,

再谈两者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议论文的背景性、针对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

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感清晰,理解了这两点,同学们在以

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会受益无穷的。

三、了解什么是学问与智慧。

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学问是自己从书本上生活中所学到

的知识,智慧就是把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

师: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

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生精读课文2分钟)

生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生2:学问是一种工具。

师:将两个同学答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定义。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学问是

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能力(板书),是辨析判断,

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在文中的一些语句可以得到印证。

师(抽句朗读):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学问是寸积铢

累而来的……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智慧是

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四、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论据(或论证方法)来论证的自己的观点的。

师:这里有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

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分别由一至四组同学来完成,各组同学花两分钟

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

名句进行补充论证。(生先默读两分钟,再小组讨论。)

提示:如学生只是读出文中支持这一观点的语句,先肯定其找得准确,同时要指出不宜照读,应该

用概括性语言回答课文是如何论证的。

参考: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文中举了知识渊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这中人在西洋被称为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被称为“两

脚书橱”)的例子来议论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

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议论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例: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

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

慧。还有对比论证: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

比论证,增强说服力(第4节以“没有智慧的书”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著书、读书都需要智慧,以

此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

例: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

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

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

的将军。

小结:课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几乎每节都有,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比喻论证

等论证方法。

学问:工具

两者区别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两者关系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五、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过渡:罗家伦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论证严谨缜密,旁征博引,语言形象生

动,蕴涵着哲理,充满了智慧。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学

生读、品)

提示:(1)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没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烧之陶器

或冶炼金属)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

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2)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

缺一不可的关系。

深入思考:紧密联系,又相辅相成,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剪裁的衣料服装设计师的妙思;

张满的弓,弦上的箭。)

(3)将“有智慧的书”比喻成“珠玉”“斧凿”,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书有思想光辉,充满智慧与灵性,对

读者有启发。

(4)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

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

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5)齐读第五节中“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最为精澈,最为宝贵。

▲强调:比喻论证不同于修辞格中的比喻,作为修辞方法的比喻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感染力;

而作为说理手段的比喻论证则是为了明辨事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第四节中仅仅是比喻,而非比

喻论证。

2.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

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先品,把握该句的特点,再造句子)

仿照该句,从“友谊·理解”、“成功·失败”、“幸福·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提示:唯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六、正视现实,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的仿句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

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提示:(1)启示: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不做

纸上谈兵的“有学问的笨伯”,而要做有渊博学识、有睿智思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智者。

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

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

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

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2)如何正确看待繁重的课业负担?(用作者关于“学问”与“智慧”的论述,用自己的独特思考)

提示:教学方面: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要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

走出题海。

学习方面:熟能生巧,有些知识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

既然存在,回避不现实。与其抱怨,不如用智慧去笼罩作业、处理作业。人要作业“死”,作业就“死”;

人要作业“活”,作业就“活”。

3.布置作业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

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你写

一封信给这样的人,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五、总结全文,砥砺人生

同学们,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老师送

给大家12个字:飞扬智慧之魂,畅游学问之海!我把黄征演唱的《奔跑》歌词做了些许调整:把浩

瀚的智慧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帮,也定会“直

挂云帆济沧海”!(播放歌曲,宣布下课。)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0:4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问与智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