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更新时间:2022-12-03 20:42:13 阅读: 评论:0

将军饮马17模型-铭拼音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我变得懂事了)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育技术学院李璐

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

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

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

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董仲舒的老家——

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

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

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

分。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

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

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

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

一鼎盛时期。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他是依据《春秋》“大

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

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

发展的条件。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

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

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

化之本原”。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

拔,“数考问以尽其材。”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老百姓总是追求物质利益

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堤防,就难免造成灾患,教化就能起到堤防的作用。因此

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

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

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

制的创立。

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

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单的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主要的学术思想以后,我想主要从教育家的角度来探讨董仲舒

的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也就是之所以要兴

办教育,是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一种工具。

董仲舒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他用天

道“阳尊阴卑”的思想,为儒家的“德治”找到了“天意”的根据。他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又说:“教,政之本也;狱,

政之末也。”从理论上论证了“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术主张。

董仲舒总结了先秦孟荀两人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认为人性只是“天”创造人类时赋予的一种

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

善。董仲舒吸收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划

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圣人之性”是绝对的善性不需

教育;“斗筲之性”为天生的恶性,虽教难善。这两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比较罕见的。“中

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方可“名性”。“中民之性”就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只有通过王者的

教化才能成善。因此,教育对绝大多数具有“中民之性”的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是

教育的主要对象。而教育的目的便是将这些具有中民之性的地主阶级加以教化,使之成为统

治阶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而在他的观点里,贫苦的劳动人民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因为他

们对统治者的统治不构成威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便是为了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教学内容

董仲舒重视教学,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

从“独尊儒术”的思想出发,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

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培养人才。他认为各经所起

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

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

正是非,故长于治人。”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而具体到教学内容,董仲舒认为教学的主体便是道德教育,这也很符合他所提出的教育

目的。

1,德教是立政之本

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

罚为末为辅。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

必有教化。”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所谓教化,就是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

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所谓的“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董仲舒认为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并用他的“天人感应”、“阳尊阴卑”的理

论对这一思想进行论证。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及,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

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

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概念早已

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作了新的发挥。“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

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三纲”

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但是发展到了人类社会的新时期的时候,在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的时

候,他的这些束缚人性的理论和观点便站不住脚了,他的这一理论被后人称为“名教”,毛泽

东将其概括为君权、族权、夫权,再加上封建迷信的神权,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

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大多立足于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董仲舒也是如

此,他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反映了他对个体的品德要求。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董仲舒主张在道德教育中,“治我”要严,待人要宽,“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所以要特别

注意“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他要

求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宽以容众,同时要以义来约束自己,“自攻其恶”,

经常自我检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强勉行道”

董仲舒指出:“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就是说,奋勉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

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在“行道”过程中,应“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

小致巨”、“渐以致之”、“累善累德”的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以陶铸崇高的善性。

(3)“必仁且智”

董仲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提出“必仁且智”的命题,主张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

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仁者爱人”,但不是一种盲目或无原

则的爱,而要靠“智”即道德认知来调节。

(4)重义轻利

董仲舒认为,道德修养的焦点在于对利与义的态度上。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

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必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这里的义是体现封

建王朝要求的道德规范准则,利是指能满足个人欲望的物质财富、权势等。利满足人们的身

体器官上的要求,义满足人们心灵精神上的要求,二者不可或缺。但是,董仲舒主张对道义

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正

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对这一道德修养原则总的概括。这一原

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

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

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

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

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

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

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

精气之所趋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教学的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

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

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

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

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

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

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

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

有(又)慎其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

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要勤

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要

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

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结:

尽管时代已经过去了千年,而且他的思想比如三纲五常之类的观点已经跟这个强调男女

平等个性自由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他绝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个时代也曾应他而掀起了儒学的高潮,尽管仕途上并不

是很得意,但是却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著书讲学,不

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董仲舒是一位对汉朝政策,特别

是文教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

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但是,成功也并不就等于合理,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

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不过仅从历史存在的角度来看,董仲

舒,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20:4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