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
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
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
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
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
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
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
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
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
(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
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
“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
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
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
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
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
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
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
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
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
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
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
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
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
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
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溶解限
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
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
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
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
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
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
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某钾固体,直至不能
再溶解。
[教师]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
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
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
慢加入氯化钠和某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
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
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
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
的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
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
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
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
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某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某钾。
【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
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
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
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
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
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
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
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
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
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
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
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
—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
平衡状态。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
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
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
进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
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
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
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
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
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
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
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
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
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
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
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
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
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
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
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
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
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2:4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