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蚕姑娘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要求会写7个,会认7个。理解“蚕卵、桑叶、衣裳、
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要求会写7个,会认7个。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
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1)、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
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课堂作业:抄写生字,特别是注意“嫩"右边与“赖”字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
变化。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描红临写”,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暖
洋洋、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ABAC"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
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
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
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
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积累运用”的照样子说一说。
2、用“渐渐”写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新-—()嫩——()
瘦——()黑——()睡--()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
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学习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
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三、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
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sāo)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
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板书:蚕姑娘ABAC
卵又黑又小
又白又胖
蚕茧又黄又瘦
蛾
8彩色的梦
课题彩色的梦时间建议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先读一读音节,再
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整个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将每一个句子都读通顺。
3.把课文读给家人听,根据他们的建议再读一读课文.
预习字词
1。读词语。
铅笔盒
.
聊
.
天草坪
.
葱郁
.
烟囱
.
苹果般
.
的精
.
灵叮咛
..
2.利用字典查一查“结”有几个字音,然后注音。
()()()()
结
.
束结
.
果结
.
实结
.
网
3.我会填。
(1)“叮、咛”的偏旁是(),看偏旁能猜出“叮咛”的意思是
()。
(2)“灵"是()结构,第四笔是(),组词:
()。
内容感知
这首儿童诗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用()勾画出的彩色的
().这里有()、()、()、
()……()是大森林的()。
资料搜集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阅读质疑
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书中做好记号,上课的时
候问一问老师。
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两条线内的3个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偏旁。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析记字形,学习写字。了解图上描绘的事物,认识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自然景
观。
难点:借助图片理解词义,熟读词串。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觉得和家乡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旅行家,一起去饱览一下祖国大江南北的美丽风光。
二、借助图画.初读韵文
1.出示词串及挂图。师做导游美美地范读,生在轻音乐声中看图欣赏。
2.小游客们,能自己读读介绍风光的词串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朗读,集体评
议、正音)
3.同座合作学习,玩游戏“读读找找".(一人读词语,一人在图上找出相应事物,互
相正音)
4.请学生上黑板前,将词语卡片贴在挂图相应的位置上。
三、精读韵文。拓展想象
1.能自己再读读词串吗?比比哪位游客最细心,看出词串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地方?
(自由读词串,根据问题作勾画。)
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2.画出祖国版图,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在相应的位置上写出地点名称,并指导
有感情朗读。
(1)学生说到塞北,就用黄色粉笔在版图西北部板书出“塞北”二字,让学生猜猜老
师为什么用黄色表示“塞北”,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点出塞北黄沙漫天的特点。
师小结:在祖国的塞北,阵阵秋风吹来,黄沙漫天,风沙中一群膘壮强悍的骏马迎着秋
风自由驰骋,多么的壮观呀!这排词串该怎么读呀?(试读、指名读、评议、范读、齐
读)
(2)词串还写了哪几个地方?该用什么颜色表示,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用绿
色粉笔在版图上板书出“江南",用红色或蓝色板书出“海岛”,用白色板书出“高原”,
引导学生看图或根据平时的了解说说这几个地方的特点,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3.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一年四季自然风光非常秀丽,北有黄沙漫天的塞北,
南有骄阳似火的海岛,西有冰天雪地的高原,东有碧波荡漾的江南。景致不同,风情各异。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词串)
4.孩子们随着老师一起欣赏了祖国的美丽风光,你能当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话或是今天
学到的新词来介绍一下这几个景点吗?(自己准备,小组交流,推选代表上台介绍)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四个生字“骏、塞、骄、岛”,认读。
2.出示笔顺图,自己书空练习,想想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3.小组讨论:你怎么记住这几个字?师巡回参与讨论.(引导用熟字记忆法、换偏旁
法、编儿歌记忆法等来记忆生字)
4.交流自学结果,师指导书写。(强调“岛”是半包围结构)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师强调“三个一”.
五、延伸训练
请小朋友们在课后去看看祖国的地图,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查阅资料,或是向父母了解
一下这些地方的特点、物产,为我们这些小旅行家今后的出游作好准备。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
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
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
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
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
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
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
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
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
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
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
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
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
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
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
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
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
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
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
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
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
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
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
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
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
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
背诵古诗的热潮。)
附参考资料
★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建在山西永济县(原山西蒲州),前临中条山,下
瞰黄河,楼高三层,建成时有鹳雀在上栖息,后被河水冲没,目前正在重建。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有关西部边疆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
意境极为深远。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最著名,诗中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分享: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
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
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
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
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
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
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指名读(2)男、女生赛读(3)全班齐读(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
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
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
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
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
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
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
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
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
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
“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
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生读.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
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
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
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
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
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
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
诵)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8:4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6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