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更新时间:2022-11-12 12:43:07 阅读: 评论:0

2020年中考出题-莲的组词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元旦节的由来)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

《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

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会用“四舍

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

律。

4、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

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

感。

5、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

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

千位、万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

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就是认识万以上的大数以及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数的认

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三个知识模块。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与

实践活动“编学籍号"。

“认识万以上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

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大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

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

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学生从认识万以

内数的到认识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学生数概念的扩展,

也是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

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内客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精选现实事物和真实数据认识万以上的数。如,选择“我国

南极长城站距北京的距离"和“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认识超过

万(亿以内)的数;选择“北京故宫”和“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

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的

人口数,学习用“四舍五人法”把精确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

近似数;利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认识超过亿的数.

2、分段安排,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万以上

的数包括万级的数和亿级的数,其中,万级、亿级数的读法,数的改

写以及“四舍五人法”“十进制计数法”等,对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

所以教材把“万以上的数”分为“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

两段,并确定每段的重点.如,亿以内的数有三个重点:一是在万以内

数读、写的基础上,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写;二是整万的大数的改

写方法;三是用“四舍五人法”把大数改写成近似数的方法。亿以

上的数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我国的计数习惯和计数单位,了解十进

制计数法;二是把亿以内的数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迁移到亿以上

的数.

3、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相结合。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

简单问题,探索简单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的计

算”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先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并探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

索数学规律。然后,在认识大数中,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了解相关事

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第65页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四个城市人口

的变化情况;第72页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2010年和2011年我国出

游人次、移动电话、上互联圆等数据的变化情况。

本单元安排8课时(包括综合与实践),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课时内容素材与活动

1。计算

第1课

用计算器计

1.认识计算器。

2.例1,用计算器计算。

第2课

用计算器探

索规律

1。例2,探索“角谷

猜想”。

2。例3,选3个数字

组数,用最大数减

最小数。

2.亿以

内的数

第1课

读、写含两级

的数

1。例1,我国南极长

城站到北京的距

离,地球与月球的

平均距离。

2.例2,认识数位顺序

表中,两级数的读、

写。

第2课

用“万”为单

位表示整万

的数;体验一

1.例3,北京故宫的占

地面积,北京圆明

园的占地面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4

百万2。例4,用计算器估

算并体验一百万。

第3课

用“万"为单

位表示近似

例5,我国第六次人口

普查公布的部分少数

民族的人口数。

3。亿以

上的数

第1课

认识谁顺序

表,了解十进

制计数法

1.数位表和十进制计

数法。

2。例1,读数、用计

算器计算。

第2课

亿以上数的

改写;感受一

亿

1.例2,整亿数的改写。

2.例3,把太阳系八大

行星与太阳的平均

距离改写成以“万"

或“亿”为单位的

近似数.

3.例4,估算、体验一

亿。

4。综合

与实践

1课时编学籍号

1.了解某中学学生的

编号。

2.为某小学新生编号。

3.为本班学生编号。

1、计算器,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60页、61页),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安排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

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计算器,教材首先用文字介绍了电子计算

器(electroniccalculator,简称计算器)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广

泛使用。同时给出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标出显示屏和键盘。大头

蛙提出:你会使用计算器吗?接着,教材以计算5040+1073为例,详

细介绍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步骤.第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

除计算。例l给出6道计算题,其中,有4道是四位数的加、减计

算,还有一道乘法计算题、一道除法计算题.“练一练”设计了大数

加减和连加等内容.

计算器作为计算快捷、准确的现代计算工具,已经进入人们生

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手机、电脑中都设置了计算器。使用计算器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计算器及其使用,对学生来

说并不十分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对

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非常好奇,充满使用的欲望.课堂活动中,

首先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特点,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进行大数

运算和探索数学规律.然后利用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在

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学会规范操作。

例1的6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用笔算,再用计算器计算。一方面检

验笔算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体验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之处。同时,

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2课时(教科书62页、63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安

排了两个例题。例2探索“角谷猜想"。教材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探索

活动.第(1),用程序图的形式给出计算步骤和要求:任取一个两位

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后,如上反复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6

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第(2),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

程序再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丫丫说:计算结果还是1。然后给出结

论:任选一个自然数,按“逢双数除以2,逢单数乘3再加l”的规

则重复进行运算,最终结果必定是1。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完

成例2的探索之后,“试一试"设计第三个探索活动:将上面程序中的

单数“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兔博士鼓励学

生:自己大胆作个猜想!教材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给学生留下探索的

空间。在兔博士圆站中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激励学生探索数学的

奥秘.例3,用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用大数减

小数,探索运算的规律。教材呈现了计算要求和程序框图,然后,

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聪聪说:我选的三个数字

是5、1、4,结果是495。丫丫说:我用的是1、7、6,结果也是495.

亮亮说:真有趣,最后结果都是495。“练一练”设计两道题,第1

题,任意选取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

位数,按照例3的规则运算,发现其中的规律。第2题,探索两个

相同的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相乘之后积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激发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的需要。在数学领域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奥秘需要学生探索,计算器

为探索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

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

体验,激发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

意图,在教师指导下,抓住每个环节的重点,逐步深入。如,例2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7

的探索活动,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按第(1)个要求计算。

主要让学生明白运算规律,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运算程序,然后教

师口述运算步骤,学生自己选数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

的什么数,怎样计算的。第二,教师提出第(2)个要求,让学生自

己选数并计算,然后充分交流选数和计算的结果,并得出“结果还

是1"。第三,教师介绍“角谷猜想",并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先

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结果怎么样,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选的什么数,怎样算的,结果怎么样,使学

生了解“单数乘5加1”运算的结果没有规律,如果学生有兴趣,

可鼓励学生探索一下为什么“单数乘3再加1"有规律,而“单数乘

5再加1”没有规律。例3的探索活动,学生明白活动要求后,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己选数,并计算,得出相同的结果。使学生获

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愿望.

2、亿以内的数,安排3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64页、65页),读、写含有两级的数。教材安

排了两个例题。例1,选择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地球

与月球的平均距离两个数据,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给出:找国南极

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一万七千五百零一千米.地球与月球的

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千米,让学生读一读。接着兔

博士提出要求:认识数位表,再把上面的数写在数位表中。教材给出

了含有个级和万级以及上面两个数据的数位表,并通过大头娃的话

介绍:每四位一级,第五位是万位.然后,以17501为例,通过红红和亮

亮的交流,说明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8

的。红红指着万位上的“l”说:这个“l"在万位上,表示1万。亮亮

指着个位上的“1”说:这个“1”在个位上,表示1个。例2,读含

有两级的数。数位表中给出3个数,其中包括个级、万级中间有两

个0,只读一个0,以及万级末位是0的三种情况,教材给出数的读

法.例2之后,“议一议”提出:含有两级的数怎样读,怎样写?引导

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写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以及数位顺序表,知道个位、

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数的

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重点是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各数位上的数表

示的意义,学会含有两级数的读写,难点是万级末位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每个例题的重点和知识生

长点,把学生万以内数的知识迁移到亿以内数的认识中来。教学例

1时,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下的文字,初步了解两个距离的千米

数都超过了万,然后出示数位顺序表,教师介绍我国“每四位一级”

的计数习惯,让学生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数位的顺序,使学生了解:

第五位是万位。接着,把两个用文字描述的距离,从高位开始写在数

位表中,使学生了解写数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数位表中

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归纳出: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级的数表

示多少“万”.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数位表中的两个数,

使学生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万位的后面加上一个“万"

字。然后再读例2中的3个数,重点指导“万位”上是0以及十万

位、百万位是0(也就是中间有两个0)的读法。最后,提出“议一议"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9

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2课时(教科书66~68页),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

体验一百万。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进行数的改写和大数的体验。

例3,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教材选择了我国的

著名建筑北京故宫和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用图片和文字给出“北

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是七十二万平方米”“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是三

百四十六万平方米”。提出“读一读,并写出横线上的数”的要求.

教材以亮亮和丫丫交流的形式给出了写整万数的方法及结果.亮亮

说:七十二万,在72后面写4个0……丫丫说:三百四十六万的最

高位是百万……接着,兔博士告诉学生: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

单位的数比较简便。教材以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的方式呈现了两

个数改写的结果:3460000=346万,720000=72万.然后,教材提出“议

一议”: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把改写

具体数的经验提升为一般方法.例3之后,“试一试”提出要求:自

己写一个整万的数,并把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进一

步掌握改写方法。例4,体验一百万。首先设计兔博士与丫丫对话的

情境。兔博士问:你知道一百万有多大吗?丫丫回答:一百万是一个

七位数,写作1000000。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三个估算活动让学生体

验一百万.活动(1),估算一下,银行工作人员用手数100万元面值10

元的人民币,需要多长时间。教材通过亮亮、蓝灵鼠、大头蛙的话

提示估算思路、方法和结果.亮亮说:面值10元的,100万元是100000

张。蓝灵鼠说:银行工作人员每分钟大约数140张。大头蛙说:啊,

一个工作人员不休息,100万元大约要数12小时!活动(2),测一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0

白己的心跳,估算一下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蓝灵鼠提出:

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一下。教材呈现了亮亮和聪聪交

流估算白己心跳的次数的情境。亮亮说:我每分钟心跳80次,每小

时心跳4800次,每天心跳……聪聪说:我30秒心跳41次,1分钟心

跳82次……活动(3),估算一下,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教材

呈现了红红和亮亮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的情境。红红说:1个月(按

30天计)共有720小时,1年共有……亮亮说:1年有8000多小时,

l万小时就是1年多……大头蛙说:啊,100万小时就是100多年哪!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读、写亿以内的数,知道10000可以写成1

万,以及估算1万有多大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重点是把亿以内

整万的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

借助计算器估算并体验一百万。教学例3时,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

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经历自主写出将整万的数改写

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总结概括一般方法的过程。课堂活动中,

首先按照例题的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下的文字,写出文字中的

数据,并交流写数的方法.然后,参照兔博士的话,说明把整万的数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意义,启发学生根据“10000可以改写

成1万”的已有经验,试着改写,然后通过“议一议”的讨论,总

结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去掉万位后面

的4个0,加一个“万”字。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写数并改写。交流

时,教师可以写出一个整百万的数,进一步强化改写时“只能去掉4

个0"。例4的体验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运

用已有知识用计算器计算、估算、交流估算方法和推算的过程,另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1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不同事物感受一百万的实际意义。如,活动(1),

借助银行工作人员数100万元人民币的时间大约是12小时的事例体

验100万有多大;活动(2),通过自己心跳100万次的时间,亲身感

受100万的大小;活动(3),通过100万小时大约是100多年,感受

1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第3课时(教科书69页、70页),用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表示大数。例5选择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数的

典型事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了四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纳西族

326295人,蒙古族5981840人,回族10586087人,壮族16926381人。

教材用文字说明:上面这些数都是精确数。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

近似数描述一些大数。接着,给出:纳西族人口大约是33万人,326295

≈33万;蒙古族人口大约是598万人,5981840≈598万.这两个数中,

把326295改写成33万,向万位进1,5981840改写成598万,舍去

了万后面的数。然后,用文字说明,把一个精确数改写为近似数,一

般用“四舍五入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会用接近整十、

整百、整千的近做数表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重点是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亿以内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

数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用近

似数表示大数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

例5,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少数民

族的人口数.然后,参照教材的文字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

“万”为单位的数表示大数。接着举出纳西族和蒙古族人口数的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2

子,先介绍语言描述,再写出式子。例如,纳西族人口是326295人,

人们经常说纳西族人口大约是33万人。因为33万人是纳西族人口

的近似数,所以写出式子要用“约等号”表示。同时板书出式子:

326295≈33万人。第二,介绍完两个近似数的例子后,让学生观察

两个近似数的式子,讨论两个数用近似数表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了解相同点是:都去掉了万位后面四个数位上的数,并加上

了一个“万”字。不同点是:把326295改写成33万时,去掉万位

后面的数后,万位上加了1;把5981840改写成598万,直接去掉了

万位后面的数.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四舍五人法",并说明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一般都用“四舍五人法”。第三,提出“议一议"的问

题,讨论、总结把一个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的方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

数,千位上的数小于4,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在万位数的后面加一

个“万”字;千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去掉万位后面的数后,万

位上要加1,并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3、亿以上的数,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71页、72页),认识亿以上的数。教材首先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并给出我

国人口的数据:到2010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接着以图片形

式给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份和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

口数1370536875人。聪聪提出:这么大的数怎样读呢?然后,教材给

出了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特别说明这个数位顺序表是按照我国的计

数习惯排列的.这个数位顺序表与学生以前见过的数位表相比,增加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3

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亿级”等内容。蓝灵鼠首先介绍数

位表数位的分级和顺序:每四位一级,第九位是亿位.教材用一段文字

介绍了“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同时说明:每相邻两个计数

单值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这段文

字之后,兔博士提出“数一数”的要求,让学生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数到一千万;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一亿一亿地数,数到十

亿。然后安排了读亿以上的数。例l选择了我国2010年和2000年两

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用虚线分级的方式给出人中数度和读法,并

以丫丫和聪聪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丫丫说:亿以上

数的读法和亿以内数的读法类似,先读亿级……聪聪说:读亿级时,

按个级的读法读,末位加一个“亿”字。最后,蓝灵鼠提出:用计算

器算一算两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认识的最高要求,教学重点有三:

一是认识数位表;二是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三是亿以上数的读写.教

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用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首先通

过“到2010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使学生了解生活还有超过

亿的大数,体会学习亿以上数的价值。然后,通过聪聪的话,引出

我国的计数习惯以及认识整数数位顺序表的问题。接着可以安排以

下三个环节。第一,认识数位顺序表。先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

说一说这个数位表和以前学过的数位顺序表有什么不同.并结合学

生说的不同点,介绍我国“每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让学生了解

每级中数位的名称和排列特点。第二,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先复习以

前的知识,10个一是一个十,10个十是一个百,10个一万是一个十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4

万等,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并介绍十进制计

数法。同时说明,十进制计数法也叫“满10进一”。然后,按照教材

的设计和兔博士的要求,让学生分别数一数,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

法.第三,读写亿以上的数。先复习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样读写,再讨

论:含有三级的数应该怎样读?然后,教师出示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

数据,介绍用虚线把大数分级的方法,再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总结大

数的读写方法。读大数时:要先从右往左分级,从高位读起,一级一

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

它末位后面读出“亿”或“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

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起,一级

一级地往下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第2课时(教科书73~75页),亿以上数的改写、感受一亿。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2,选择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中两

个以“亿元”为单位的数据,给出: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

费支出8610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396亿元。“议一议"提出:

把以“亿”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万”或“个”为单位的数,怎样改

写?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出改写的思路和结果。丫丫说:改

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在数据后面加8个0,8610亿=

861000000000,396亿=39600000000;聪聪说: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

数,在数据后面加4个0,8610亿=86100000万,396亿=3960000万。

例3,选择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这8个真实数据,

提出: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

为单位的近似数。大头蛙提示:先读一读,再改写。例4,感受一亿.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5

教材用文字说明: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如果每秒数一个数,昼夜不

停地数,从1数到1亿需要三年零两个多月。同时给出两个显示间

隔三年零两个多月的年历.然后提出:把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

有多高71亿张呢?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同学们推算的方

法和过程.红红根据已有的经验说:我知道l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

约有90厘米高。另一个同学说:1万张快有1米高啦!聪聪说:那100

万张复印纸就有90米高啦!大头蛙告诉同学们:90米快有30层楼

房那么高了。丫丫接着估算:1亿张复印纸有100个90米那么高。

亮亮说:快有1万米高啦!教材给出了标出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

图,小蜜蜂飞到图片的山顶说:呀,超过峰顶啦!这幅图直观显示一

亿张纸摞在一起的高度已经超过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了。教材最后在

“兔博士圆站"中介绍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材展示了古代人

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

产生、发展的历史。首先通过三幅图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

明当时如何用石子、木条、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接着列举

了三种古代数字,让学生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量相联系的,

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即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学会用不同的方武和适当的单位表示大数,是现实生活和工作

中人们需要的数学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感受一亿,主要

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亿有多大,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了解我国在科教兴国

中的投人情况,然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进行数的改写时,

先启发学生想一想:亿位在数位表中是第几位?万位在数位表中是第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6

几位?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改写。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把以“亿”

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如果学生直接改写有困难,

可以让学生把以“亿”为单位的数先改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

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例3的教学有两个知识点,一是把亿

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二是用合适单位的近似数表

示大数。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

亿为单位的近似数,使学生明白:把一个亿以上的数改写成近似数,

要先看千万位(数位表中第8位)是几,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

近似数。然后说明题目要求,鼓励学生根据大数的特点,白己决定

改写近似数的单位。例4,感受一亿有多大,重点是借助估算结果体

验一亿的大小。教师可以参照教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一个数数的结

果,然后让学生从当天算一算,间隔三年零两个多月后是哪一年的哪

个月,哪一天。估算100万张复印纸、l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时,先让学生回顾1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再推算出100万张

复印纸摞在一起有90米高,最后推算出1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

多高。使学生知道,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亿

是100个一百万,进而得出:1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100个90米高。

最后,借助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感受一亿,体会一亿的大小.

3、综合与实践,安排1课时.

编学籍号(教科书76页、77页),是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的“综

合与实践”活动。教材围绕编学籍号这个主题,安排了三个活动.活

动一,通过某中学的学籍号了解编学籍号的规则。教材用文字说明:

某中学每个年级有20多个教学班,为学生编学号时用了9个数码,末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7

尾的数字l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前四位数表示“入学年份”,第

五、六位数表示“班序”,第七、八位数表示“学号”,第九位表示

“性别”。同时给出了用□表示数字的直观示意图。然后,给出了三

个从学生学籍档案中随意抽取的学号:201018352,

201124091,201220451,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这几个学号分别是哪

年入学的学生?哪个班的多少号?是男生,还是女生?教材以学生交

流的方式给出了上面问题的答案。问题(2),根据上面三个同学的

学籍号信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教材仍然用学生交流的情境

给出了由学籍号中的信息想到的问题。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兔博士

提出:试着估计这个学校有多少名学生.活动二,给某小学一年级学生

编学籍号。告诉学生某小学每个年级有4个班,给出了今年招收的

一(3)班新生名单,以及学生的性别。兔博士提出:你能为这些学

生编学号吗?鼓励学生根据这个小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编学籍号。

活动三,给自己学校制订编学籍号方案。教材给出了空白表格,提

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本校的情况,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

全班同学编号。

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每个学生都有学号这个典型事例,

让学生了解用数可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同时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

住每个活动的重点,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一,可以安排三个

环节。第一,首先让学生了解某中学学生编学籍号的规则,可以讨

论一下:表示入学年份为什么用四个数码?表示班序和学号为什么

用两个数码?第二,讨论问题(1)。指导学生根据上面编制学号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8

规则判断。如:201220451,前四位是年份,可以断定这个同学是2012

年入学的;再判断班序:根据第五、六位上的数字可以断定这个同学

是20班的;再看学号:根据第七、八位上的数字,可以断定这个同

学的学号是45号,根据最后一位数字可以断定这个同学是个男生.

第三,讨论、交流第(2)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白己想法的机

会,说一说白己是根据什么信息想到的。如,这个学校的班容量比

较大,是根据这位同学2012年入学,在20班,学号是45判断出来的。

第四,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籍号的信息估算。活动二,

先让学生讨论编学籍号的规则,再自己编号。如果学生说到小学每年

级有4个班,表示班序的数可以用一个数码,给予肯定。活动三,结

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的洁动。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

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给本班学生编学籍号。交流时,解释

编学号方案的可行性。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来评价,看学生能否认读

具体事物中万以上的数,能否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新知识的

学习中,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否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是否理解

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否掌握把大数改写成

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相

关练习的情况来考查,必要时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进行书面考查。

●目标2、3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进行,考查学生能否

体会现实情境中大数表示的意义,是否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一

个大数改写成以整万、整亿为单位的数或近似数的方法;看学生能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9

否用计算器进行大数运算和探索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课本

上的相关练习来考查。

●目标4的评价.主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看学生能否借

助计算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

发现的规律;看学生能否结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估算并体验一

百万有多大、一亿有多大,能清楚地表述自己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看学生能否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大数,并解释自己

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目标5的评价。主要结合教学活动进行,看学生对现实生活

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是否感兴趣,是否体会到用“万”或“亿"为单

位的数描述事物的必要性,能否体会用数字表示学籍号等事物的意

义;能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2:4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1m3等于多少升
下一篇:90英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