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朱文公有足疾

更新时间:2022-12-03 17:27:41 阅读: 评论:0

初三数学差的补救措施-心字底的字有哪些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zuguo)

朱熹个人简介【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

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

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

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

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

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

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

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

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人物生平

年少求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

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

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

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

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

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

(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

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

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

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

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

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

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

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

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

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

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

(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

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

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

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

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

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

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

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

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

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

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

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

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

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

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

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

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

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

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

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

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

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

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重建书院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

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

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

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

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

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

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

《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

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

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

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

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

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

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

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

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

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

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

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

《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

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

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

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

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

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

(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

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

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

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

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

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

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

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

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

(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

势骤然紧张起来。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

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

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

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因本次镇压

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

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

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

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

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

一。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

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

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

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

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

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还居建阳

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

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

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

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

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

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

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

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

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

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

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

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

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

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朱熹主要成就

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

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

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

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

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

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

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

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

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

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

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

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

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

“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

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

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

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

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

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

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

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

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

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

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

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

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

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

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

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

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

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

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

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

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

“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认为若做不

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

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

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

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

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

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

而欲成饭也。”(《文集》)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

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

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

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

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

“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

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

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

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

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

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

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

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

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

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

点。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

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

“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

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

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

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

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

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

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

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

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

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

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

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

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

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

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

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

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

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

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

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

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

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

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

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

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

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

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

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

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

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

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

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

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

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

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

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

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

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

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

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

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

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

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

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

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

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

《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

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

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

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

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

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

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重建书院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

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

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

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

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

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

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

院。十月,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

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

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

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

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

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

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文学成就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

(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

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

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

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

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

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

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

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

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

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

不腐”。

书法成就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

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

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

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

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

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

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7:2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7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latex公式编号
下一篇:清和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