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一:《老猫》季羡林先生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语言风格上:用语简朴,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情感厚朴。如“何不学一学猫们呢?
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
②修辞上:几处化用诗句,如“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只落得黄土
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显得典雅而不雕琢,庄重而不板滞,
率真而不失睿智。
③句式特点上:长短句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如: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
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
典例二:《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他麻烦”,“但是
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温
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文本“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
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富有地方方言色彩,展现了少数
民族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
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典例三:《我的古典情怀》问: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
答:①叠词的使用,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②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
化,有节奏感。如: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如:潺潺水声、
渔舟唱晚,金色斜阳,依依绿柳。④动静结合。如:河水的流动、倦鸟的飞翔、夕阳、月光结合。
典例四:《书房的窗子》问: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简要赏析。
答:①词语选用上: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
典雅。②用词对举,如“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儿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
见工整,不落俗套。③句式选择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颇具灵
动性又不失庄重。④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工整和谐、
富于节奏。⑤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
有古典文化韵味。
典例五:《月,阙也》8.请赏析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
答:①拟人,比如“嫩嫩怯怯地探头”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芽儿新抽的画面,让
读者感受到生命孕育的美好。②反复运用“花……在那里”这种句式,反复咏叹,增强感情
色彩,强调人生每个过程都是美好的,每一刻都是值得欢欣的。③运用排比句式,从时间的
转换、情境的铺设,画面的叠现等角度,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④语言生动优美、典雅古
朴、工整细腻,读来朗朗上口,使行文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画面感与诗意美。比如“当香
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美感。
典例六:汪曾祺《戴车匠》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
时娴熟的动作;
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
灵动的景象;
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
高超的车工技艺。
(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
刻画出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典例七:《呼兰河传》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
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
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
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温暖
樊亚丽
①今天是女神节,朋友圈里洋溢的幸福与欢笑,让人倍感温暖。在被封闭的这些日子里,
总被感动与泪水包围着,需要记下这些温暖的记忆。
②庚子鼠年的春节,上天和我们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我们就这样被病毒关在了家
里。从大年初一到二月十五,整整45天了,我们还没有听到解封的消息。从刚开始的迷茫
无措到后面的互相鼓励,再到后面的泰然处之,我们从寒冬走进了暖春。
③刚刚被封闭起来的日子,焦虑、惶恐,每天刷着不断上涨的确诊数字,我们更加的不
安。刚封闭的第五天,给爸爸妈妈去送食物,熟悉的道路被截断,步行回家。在那一刻,突
然感觉武汉人民真的好伟大。我当时在想,如果真的把爸爸妈妈他们全封闭,坚决不让进村
且如果里面有疫情,我们外面的亲人该是多么的担心啊。而武汉城里,有多少人的孩子,多
少人的父母亲人啊,他们为了不让疫情扩散,不让更多的人感染,毅然决然的自我封闭,这
是一种怎样的担当啊,在这里,真的要发自内心的向武汉人民致敬。
④后来,我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日子,在家做做美食,收拾收拾家务,感觉也还行。特
别是当我们看的到每日递减的确诊病例时,感觉阳光就快要穿透雾霾,照在我们身上的那种
轻松感,真好。
⑤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不缺英雄的国家。但,哪有天生的英雄?只不过是有些凡人在灾难
来临时,挑起了重担,负起了责任。84岁的铁人,钟南山院士,72岁的钢铁战士李兰娟院
士,当所有人都逃离武汉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逆行,用自己的铮铮铁骨,为中国撑起了一片
天,给中国人带去了许多温暖与安慰。
⑥如果说,他们,我们还可以道上姓名,那千千万万支援武汉的白衣天使,就是奋战在
一线的无名英雄。我不知道你是谁的孩子,也不知道你是谁的家长,穿上隔离服的你们,就
是天使的模样。一张张去武汉的请战书,一把把剃掉的头发,一个个深深的压痕,一双双泡
发的手,这就是共和国给你们挂上的最崇高的勋章。你们比谁都了解病毒的危险,但没有人
退缩,没有人喊怕,你们是新时代的英雄。你们给武汉人民,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温暖。
⑦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是守在小区门口值班的单位职工,是顶风冒雪坚守路
口的警察,是不眠不休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是连夜采摘蔬菜驰援武汉的菜
农,是慰问一线的志愿者,是那些和我们一样平平凡凡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
希望给阴霾下的中国带去一丝温暖。
⑧一架架飞机从世界各地飞回中国,飞机上是一箱箱华人抢购的医用防护物资,一辆辆
购物车冲进超市药店,买光所有的防护物资,运回中国。在那一刻,每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用尽自己的力量,与祖国共渡难关,用自己的热血温暖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⑨一个个中国企业化身霸道总裁,使劲地宠着这个叫做中国的国家。口罩不够用,五菱
汽车率先把厂房改成生产车间,成为第一家做口罩的汽车企业。从想法提出到成功下线20
万只口罩只用了三天,这就是中国速度。口罩机不够用生产口罩机,测温工具不够生产测温
车。华南最大规模纸尿裤生产线改造设备,让世界最高速口罩机落地。陕汽的护目镜,吉利
的空调滤芯,红豆的防护服隔离衣……完成生产第一时间送至疫区,分文不收。这就是中国
的企业。
⑩……
⑪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⑫面对一天天减少的确诊病例,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然而,这口气还没有放下,其他
国家又发生了疫情。今天以前,没有人想到,中国,会成为诺亚方舟。当意大利、韩国、日
本等国相继大爆发,航班取消,签证受限,安置遇困……数百万同胞有家难回。2月19日,
漂泊近一个月的“钻石公主”号终于靠岸,当欧美等国还在为如何安置人员纷争不断的时候,
中国早派了一辆大巴守候在码头,车头用中文写着“走,咱们回家”。从游轮上走下来的
311名同胞瞬间泪流满面。2月1日凌晨,中国政府派出首架民航包机,接76名湖北同胞从
泰国回家;2月5日,233名湖北同胞从日本回家;元宵夜,61名同胞从印尼回家……机场
里,熟悉的中文令人泪目。祖国啊,你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你就是我们永远的深爱的家。
⑬革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在这场抗疫战中,祖国与人民互相温暖,祖国妈妈永
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永远是热爱您的子民。多难兴邦,天佑我巍巍华夏。
⑭你看杏树上已经鼓起了一个个花苞,麦苗已经挺直了腰杆,田野里的这一抹新绿已经
生意盎然,温暖的春天已敞开怀抱,拥抱走过寒冬的中国。
(作者写于2020年3月8日,有删改)
3.以第⑫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示例)①排比、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的使用。如将中国比作“诺亚方舟”,让人
感受到中国的伟大与温暖。②既有长短句的使用,又有整散句的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如“航
班取消,签证受限,安置遇困”等短句的使用,突出了海外同胞有家难回的困难之大,但在
中国政府主动作为下得到很好的解决。③情感充沛,语言明白晓畅、浅显易懂。如祖国是我
们永远的深爱的家,一个“家”字就让人感到温暖。④记叙和抒情、描写相结合。几次例举
中国政府接海外同胞回家的具体的时间和人数,真实感人,突出了中国政府的担当,让海外
游子为祖国行为感到温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
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
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
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
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
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
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
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
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
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
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
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
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
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
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
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
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
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
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
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
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
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
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
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
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
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
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
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
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
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
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
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
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
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
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
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
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
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
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
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
说明作者一行人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
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
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
喜”错误,这里是忧虑,作者担心原始森林因为开展旅游而被破坏。故选D。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
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
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
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文章依次写了原
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而是并列关系。故选D。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1)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
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2)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
的雨”“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等句子巧妙运用叠词,突出了具
体的环境特点,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呈现出语言的有美感
和韵律感。“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将溪流人格化,展现出溪水
流动的具体美感,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将“溪流”比喻为“哈达”,使得语言表达极为优美,极其鲜明而形象
地写出了激流的悠长之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7:2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