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阿米巴运动

更新时间:2022-12-03 17:10:23 阅读: 评论:0

山西中考教辅推荐-伪军的意思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餐饮营销)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即痢疾阿米巴,为侵袭型阿米

巴病的病原虫,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各种类型的阿米巴病,为全球分布,多

见于热带与亚热带;据统计,在全球超过5亿的阿米巴感染者中,侵袭型的年发病率高达4

千万例以上,至今每年死于阿米巴病的人数不少于4万,当前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已被认为

仅次于疟疾与血吸虫病;

人类对阿米巴病早有认识与记载;古希腊希波克拉蒂对痢疾的潜在传染性和并发症-肝

泻hepaticflux已有明确论述;我国古代医书内经素问伤寒论等也记有“下痢”,“赤

痢”,“疫痢”等有关鉴别诊断的临床经验;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则由俄罗斯医师

лйщ于1975年首先发现,至1903年由德国着名微生物学家Schaudinn定名;对于溶组

织内阿米巴的生物学、种群毒力及其致病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已历经100多年,直到20世

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Diamond开拓无共生物纯培养之后,才为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物、

生化及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高纯高的虫体材料,从而取得新的进展;虽然还留有不少有待深

入探讨的问题,对于持续了大半个世纪有关种株与毒力的争论热点,已有初步结论,从生

化构成、免疫原性以及基因分析确认了英国学者Brumpt早在1925年即已提出的善于致

病与非致病品系属于不同种群的论断;

形态与生活史

近代研究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应是一个包含两种在形态学难于区分而致病力显着不同

的种群复合体,即存在着侵袭型和非侵袭型或称致病和非致病型或弱致病型两个不同的

种;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以此解释阿米巴感染的低发病率<10%现象,但只有通过70年代

末期以来从生化、免疫以及遗传研究的不断探索,终于获得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确凿证

据,并根据研究提供的信息的数据,Diamond和Clark1993确认这两个种的存在,重新描述

了沿用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学名的侵袭型种的形态学,用以区分非

致病种,EntamoebadisparBrumpt,1925;鉴于这两个种的区分目前仅借助于生化与基因

分析手段,对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有关生物学描述,仍须借鉴传统的复合群体概念;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囊前期、包囊和囊后滋养体各期图10-1,2,其中囊

前期和囊后滋养体分别是滋养体转化为包囊和包圳转化为滋养体的短暂过渡期,仅出现

于肠道寄生阶段;整个生活史过程仅须一种哺乳类宿主,人是主要的适宜宿主;猿、猕猴、

犬、猪、鼠均有自然或实验感染的报道,但并无重要流行病意义;

图10-1溶组织内阿米巴铁苏木素染色

滋养体期系该阿米巴的基本生活型,通常在结肠腔内以二分裂法繁殖;直径10~40μm,个

体大小随种系而有差异,可大至60μm以上;在光镜下观察活体,可见较白细胞稍大的折光

性活动小体,在适宜温度下运动活泼,常伸出单一伪足作定向阿米巴运动;扫描电镜观察,

可见在表膜的一个部位附有许多小泡,为伪尾区,可能是一个排废部位;滋养体需经固定

染色后方可辨明内部结构;最常用铁苏木素染色,在高倍放大的光镜下,胞质可辨认较透

明的外质和颗粒状内质,内质含一典型泡状核,直径4~7μm,在不着色的纤薄核膜内缘有

排列整齐的单层染色质粒chromatingranules,有一个位于正中或稍偏位的粒状核仁,核

仁与核膜之间隐约可见网状核纤丝;典型的核结构有助于虫种鉴别;胞质内含食物泡及吞

噬的红细胞;电镜下,滋养体的外被可见由两层电子致密层组成的典型单位膜结构及外层

绒毛状糖萼外被;后者的厚度在肠壁病灶分离的滋养体常数倍于无共生物培养的个体;表

膜还分布有许多含肌动蛋白的丝状突起为丝状伪足,可证明参与阿米巴的侵袭机制;扫描

电镜下的表膜还可见大小不一的杯状吞噬微口phagocyticstomata,司吞噬与吞饮的功

能;内质中可见众多的食物泡、空泡和大小不等的糖原粒,另有微管、溶酶体及小泡状或

管状内质网,迄今未发现有线粒体、糙面内质网和典型的高尔基复合体;

在肠腔内增殖的滋养体可随肠内容物下移,随着肠内环境的变化,如水分逐渐被吸收等,

停止活动,团缩,排出未消化食物,形成囊前期,此期胞质内有时可出现一种特殊的营养储

存结构──拟染色体chromatoidbody,经分析系由90%以上的核糖核蛋白体聚合而成,

能被深染,呈现独特的短棒状,为虫种鉴别的形态学特点;囊前期形成后,胞质分泌囊壁包

裹于质膜之外,形成圆形的包囊期;包囊直径在10~20μm之间,电镜下可见囊壁为双层;

包囊初期只具一个胞核,随后二次分裂为4核,偶见8核,粪便中可查到成熟度不同的1核、

2核或成熟的4核包囊,核的结构同滋养体期,在1或2核包囊可见糖原泡和棍状的拟染色

体;碘染时包囊呈淡棕色或黄色,糖原泡为棕红色彩图Ⅲ铁苏木素染色的包囊为深蓝色,

糖原泡被溶解成空泡,拟染色体色深更清晰;包囊为阿米巴的传播阶段,仅见于宿主的粪

便内,4核包囊具感染性,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为阿米巴的传播阶段,仅见于宿主的粪便

内,4核包囊具感染性,在传播上起重要要作用,入侵组织的滋养体不形成包囊,复合体内

侵袭与非侵袭种的包囊则无法从形态学上加以肠下段经硷性消化液作用后,囊壁变薄,虫

体活跃,随即脱囊而出形成含4个胞核的囊后滋养体;此期历时甚短,脱囊后核很快各分裂

一次,继之胞体分为8个个体较小的小滋养体,在回盲部定居于结肠粘膜皱褶或肠腺窝间,

以宿主肠粘液、细菌及已消化食物为营养,发育至一定大小后不断以二分裂增殖;在肠腔

内的滋养体称小滋养体,虫体较小10~20μm也称肠腔共栖型;小滋养体在某种因素影响

下可不同程度地入侵肠壁,可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细胞转变为大滋养体,也称组织型滋养

体,其体积较大20~40μm,运动活泼,并不断破坏肠壁组织,引起原发病灶;侵入肠组织的

滋养体可随血流至肝或其他部位;也可能随坏死组织脱落入肠腔,在急性期肠蠕动增加的

情况下,大滋养体无成囊的充分时间,致使大量排出体外;图10-2;由于滋养体对外环境

的抵御力很弱,故在传播上不起作用;而在无症状带虫者的正常粪便中可排出大量包囊,

成为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据估计一个带虫者每天排出的包囊可逾5000多个;

生理代谢

溶组织内阿米巴营兼性厌氧代谢,主要以酵解糖原获取能量;在代谢通路上因缺细胞色素

及经典三羧酸循环等酶系而拥有数种特有酶系参加糖的分解反应,例如电子转运蛋白相

关的还原酶系复合物可使虫体在有氧环境下有限度地利用氧,人们已利用这一酶系的还

原作用研究出对阿米巴具有选择毒性作用的5-硝基咪唑类药物;溶组织内阿黧米巴可以

补救途径利用各种嘌呤、嘧啶和相应的核苷合成RNA和DNA;有选择地阻断阿米巴特有的

酶系作用或DNA,RNA的合成途径可用为筛选特效化疗药物的有效手段;

溶组织内阿米巴体有大量多糖贮存,在培养条件下它们能特异地利用某些糖类;实验证明

米淀粉能提供滋养体最佳生长的营养条件,所以常规培养基内必须加入适量米粉,以及血

清、类酯胆固醇等、无机盐类、多种维生素等;在肠腔或人工培养基上,阿米巴原虫与某

些细菌有明显的共生现象,共生菌不仅是肠腔内阿米巴的食料,还可造成对原虫有利的相

对厌氧环境,并维持适度的酸碱条件pH;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营养需求和生存条件的研究已

为其体外人工培养提出不断改进,从30年代的有菌培养xenicculture,到50年代的单

栖培养monoxenicculture,直至60年代的无共生物纯培养axenicculture及70年代

的软琼脂克隆培养作出了贡献;

图10-2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对宿主组织的侵袭力特异地表现为一种对靶物的接触性杀伤功能;这种

“触杀”机制,是一个包括对靶细胞和组织的粘附、杀伤、溶噬的连锁生理过程;滋养体

表膜已现有两种具植物凝血素lectin活性的粘附因子adhesin能与靶细胞糖萼中的乙酰

氨基葡萄糖GLcNAc和乙酰氨基兰乳糖胺GalNAc发生受体性结合,提供了对靶细胞进行攻

击的前提;已证明此种粘附活性与虫种毒力相关;阿米巴的杀伤作用是由酶溶、细胞毒、

胞噬以及协同损伤等构成的综合机制;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在完成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胞

溶以后即随之以胞噬,而吞噬的活力则亦与虫株的的毒力和胞溶力一致;实验也证明阿米

巴对宿主中性粒细胞有化学趋附性;粒细胞被滋养体触溶后释出有毒氧化物而加剧组织

破坏,说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并存着宿主细胞的协同作用;

致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是虫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人

被感染后可呈从无疾病带虫状态到急性痢疾或脓肿的各种临床类型,病理和病程复杂多

变;阿米巴病的发生发展与原虫的毒力、寄生微环境的理化、生物因素以及宿主机体状态

等有密切的关系;

善于种株毒力问题已如前述;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同工酶分析,特异单克隆抗体测

试,基因克隆的印证,致病与非致病种群的客观存在已无疑议;近十年来,全世界各地分离

出6000多株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离株,发现了22种同工酶谱型zymodeme,据此,可分为与临

床致病完全相一致的侵袭与非侵袭型两类谱型;随后,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也相应展示

了两者的抗原特异性;而近年进行的基因指纹、核酸杂交以及结合多聚酶链反应的DNA

扩增技术进一步显示了它们在遗传属性上是两个种群;现在,已可借助多种技术对分离株

或样本中的病原进行种群鉴定;但是,阿米巴感染的发病还受虫株毒力以外的众多因素影

响,其中宿主肠道内环境,特别是共生菌群的作用十分显着;志愿者实验表明吞食无菌包

囊只发生带虫状态,随后吞服病人肠道菌种就发生了痢疾;国内外动物实验也证明,用混

加产气荚膜杆菌等多种细菌的阿米巴感染小猫或豚鼠,其感染率均较无菌对照组为高,所

致病变也较重;此种促成致病协同作用的菌群除提供有利于阿米巴增殖活动的理化条件

外,还可能削弱宿主的全身或局部抵抗力,甚至直接损害肠粘膜,为阿米巴侵入组织提供

条件;另外,疾病阿米巴必须突破宿主的防卫屏障才能侵入组织繁殖;

由囊后滋养体增殖的虫体群大多在回盲部或少数在乙状结肠引起原发病灶;除重症者外,

原发灶仅局限于粘膜层,肠窥镜观察为稍隆起的充血小灶,中央常有针尖状溃破口;无细

菌伴发感染时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在急性病例,增殖的滋养体能突破粘膜肌层,在疏松

的粘膜下层繁殖扩展,引起液化坏死灶,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在溃疡处可查见滋

养体图10-3;溃疡间的粘膜常正常,甚至与机体的修复机制并存,这与菌痢引起的弥漫性

病灶迥然不同;继发溃疡的好发部位以回盲部及乙状结肠最多,结肠的弯曲部分次之;病

大小自数毫米至十多毫米不等,若有细菌伴发感染,则镜检可见坏死灶的外围有多量中性

粒细胞浸润;重症病例则溃疡可深入肌层,或邻近的溃疡互相融合,致使大片粘膜脱落,因

而阿米巴溃疡具有较大穿孔肌层,轻症或亚急性病例的肠壁损害可有粘膜微小溃疡至肉

芽肿样溃疡的各种不同类型;慢性病例由于粘膜增生可出现阿米巴肿amoeboma;在肠粘膜

下层或肌层的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静脉,随血流截留于肝窦,引起继发性阿米巴病;初起

为多发性坏死小灶,与病灶外围的白细胞浸润构成肝炎期;根据宿主的机体状况,其中的

一个或偶尔多个小灶融合而发展为肝脓肿;脓肿的中央为含酱色性状的坏死区,滋养体则

聚集在炎症病灶外围与正常组织交界的部位脓肿壁;大的肝脓肿可发展至婴儿头颅大小;

此外痢疾阿米巴也可经血路或直接经膈向胸腔穿破入肺而致肺脓肿;侵入纵隔、心包甚

至脑、脾等部位引起局部脓肿,但甚为少见;肝脓肿腹壁穿孔部位,手术切口或会阴附近的

皮肤也可被侵袭而发生阿米巴皮肤溃疡;如累及生殖器官则可引起阿米巴性阴道炎或前

裂腺炎等;

图10-3阿米巴痢疾肠壁溃疡切片

1.示口小底大型溃疡;2.示溃疡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采Markell等

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较多变化,常有迁延现象,即病程延长,症状隐显无常;按WHO建议的

临床分型可分为无症状的带虫感染和有症状的侵袭性感染;前者占90%以上,绝大多数系

复合体中非侵袭种的感染;后者又分肠阿炎巴病包括阿米巴痢疾、肠炎,阿米巴肿,阿米巴

性阑尾炎等和肠外阿米巴病包括阿米巴肝、肺、脑脓肿及皮肤阿米巴病等两类;典型的阿

米巴痢疾以常伴有腹绞痛及里急后重、含脓血糖液便的急性腹型的痢疾已不多见,大多表

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迁延性肠炎,可伴有腹胀、消瘦、贫血等;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

肿最多见,系血行播散,好发于肝右叶,常伴肠阿米巴病史,大多起病缓慢,有弛张热、肝肿

大、肝区痛及进行性消瘦、贫血和营养性水肿等;阿米巴肺脓肿较少见,有肝源性和肠源

性;前者多由阿米巴肝脓肿直接穿破所致;后纱血路传播,病灶不限于右下叶;极少数情

况下,肝脓肿可穿入心包、穿破腹壁;肠道阿米巴也可进入肛周、阴道、尿道等引起相应

部位的脓肿或炎症;

宿主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可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应用各种免疫学方法如IHA和

ELISA等均可测到阿米巴病患者血中的特异抗体,除各IgG亚类外也有IgM,IgA和IgE;IgE

抗体在治愈一年内滴度虽明显跌降,但仍维持高于正常值数倍达10年以上,而IgM和IgE

则多数于治愈90天内回复至原有水平;若病后3个月IgM和IgE才出现或重新出现,提示

预后不良;除血清抗体以外,约80%的阿米巴病患者还可测到以IgA为主体的粪抗体

copro-antibodies;实验研究表明,抗阿米巴抗体的水平与保护作用并不一致,而感染所

激发的细胞免疫在抗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已证明侵袭型阿米巴的虫体可溶性抗原可以

活化从阿米巴病人分离的淋巴细胞,分泌含丰富γ-干扰素的细胞因子,进而活化巨噬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使增强吞噬力,产生超氧化物,杀伤滋养体,在体外还可抑制阿米巴蛋

白质及DNA的合成;但是,阿米巴病的早期,细胞免疫多呈抑制状态,到后期才转化为有免

疫保护性;这是因为阿米巴的抗原组成中含有激发免疫抑制的决定簇,在疫苗研制中应引

起特别注意;此外,生活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独特的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例如致

病型阿米巴滋养体对补体介导的溶解作用具抵抗力;滋养体还可利用质膜能运动的特点

把结合于虫体表面的抗体,不断地被一种“帽化”capping机制即把复合物集中并向后移

动,通过uroid区周期性地由体表脱落而被清除;

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

确诊肠阿米巴病的方法,常用的有粪便检查、人工培养和肠镜活组织检查或刮拭物涂片检

查;

⑴粪便检查:

1生理盐水涂片法:适用于急性痢疾患者的脓血便或阿米巴肠炎的稀便,主要检查活动的

滋养体,但标本必须新鲜,送检越快越好,置4℃不宜超过4~5小时;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

便为酱红色粘液样,有腥臭味;镜检可见粘液里含很多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较少的白细胞,

有时可见棱形结晶Charcot-Leydencrystal和活动的滋养体;这些特点可与细菌性痢

疾的粪便区别;

2包囊浓集法:对慢性患者的成形粪样,亦可用直接涂片法查找包囊期,常作碘液染色以显

示细胞核,便于鉴别诊断;但包囊检查可用浓集法提高检出率;常用的方法有硫酸锌浮集

聚法和汞碘醛离心沉淀法MIFC,详附录;

临床上多见的不典型迁延型阿米巴病,常不易在粪便内找到病原体;据分析,无症状患者

或病变局限于盲肠和升结肠者,常规湿涂片或固定染色涂片的一次检出率不超过30%,间

隔一天以上的3次送检,阳性率可提高至60~80%,送5次者可达90%以上;

⑵人工培养:已有多种改良的培养基可供选用见附录;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虫体的诊断常

规都用有菌培养,但一般在多数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的检出率不高,故培养法似不宜用作常

规检查;无共生物培养需特种培养基和技术要求,宜用于研究;

⑶组织检查:借助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粘膜溃疡并作活检或刮拭物涂片的

检出率最高,约85%的痢疾患者可用此法检出;活体标本必须取材于溃疡边缘,脓腔穿刺

亦应取材于壁部,并注意脓液性状特征;

病原检查要特别注意盛器洁净及病人服药和治疗措施的影响;某些抗生素,杀虫药物,泻

剂、收敛剂,高、低渗灌肠液,钡餐以及自身尿液污染均可使滋养体致死而干扰病原体的

检出;

2.免疫诊断由于阿米巴病的病原查诊容易漏检与误诊,免疫学诊断虽属间接的辅诊手

段,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自60年代阿米巴无共生物培养建立和特异单克隆抗体问世后,

提供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纯抗原和优质工具抗体,国内外陆续发展了多种免疫诊断方法;近

年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各种改良法应用较多;大体上,特异循环抗体的检测在肝

脓肿患者的检出率可高达95%~100%,侵袭型肠病患者85%~95%,而无症状带虫者仅

10%~40%,滴度视病情可不一致,但脓肿大者多为高滴度;因此血清学诊断仅对急性发

病患者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人群抗体滴度的消长水平可提示地

区发病情况;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杂交技术的应用为探测宿主血液和排泄物中的病原物

质提供了特异、灵敏并能抗干扰的示踪工具;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粪便、脓液内虫源抗原

及DNA探针鉴定粪内虫种均已见有报告;

流行病学

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全球高发地区位于墨西哥、南美洲东部、东南亚,西非等,地处北

纬10°至南纬1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平均感染率在20%以上,个别地区如埃及

可达57%~87%;据报告,我国近年的人群感染率在%~%之间,大多见于经济条件、卫生

状况、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农村高于城市;随着改革形势的推进,我国全民的生活卫生水

平有所提高,除个别边远地区外,典型的急性阿米巴病例已属少见,多数为散在分布的迁

延型患者或带虫者;目前,我国的肠阿米巴病发病率低于肝脓肿的发病率;在欧美则高发

人群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和旅游者;在全球近5亿感染者中,侵袭型的发病患者约占10%,

肠阿米巴病的发病率为阿米巴肝脓肿的5~50倍,后者的病死率为2%~10%,爆发性阿

米巴肠炎则高达70%,估计每年死亡人数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列为世界上死于寄生虫

病的第三位;

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粪便里持续有包囊排出的带虫者;包囊在外环境具较强的生存

力,在潮湿低温环境可存活12天以上,水中可活9~30天,但以干燥、高温和化学药品的

抗力不强,却可无损伤地通过蝇或蟑螂的消化道;阿米巴滋养体在体外极易死亡,无传播

作用;溶组织内阿米巴没有重要的保虫宿主,人群的感染主要通过人际经口传染,主要传

播环节是被含有包囊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居民点的水源被污染常酿成该地区的爆发流行

和异乎寻常的高感染率;其次是手指、食物或用具的被污染;卫生习惯不良的带虫者是

危险的传染源,蝇及蟑螂等昆虫也能对包囊起一定的传播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获得性免

疫,患过阿米巴病的人仍是易感者;易感性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流行统计中的男性高发

现象,多与生活习惯和职业等因素有关;

防治原则

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须通过宿主粪便排出的大量包囊污染水源食物而传播的特点,其防

治措施应侧重于几个方面: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特别要发现和治疗从事饮食工作的包囊携带者及慢

性患者,必要时应予鉴别虫种,决定治疗对策;抗虫治疗目前以甲硝咪唑灭滴灵

metronidazole为急性阿米巴病包括不同部位的脓肿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副作用

少,但到达结肠浓度偏低,单纯用于治疗带虫者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治肠阿米巴病应配伍

用喹碘方chiniofon、碘氯羟喹vioform等对肠腔型阿米巴有效的喹啉类药物;氯喹亦为

治疗肠外阿米巴病的有效药物;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也有一定疗效,且副作

用小;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巴病传播途径的主要环节;因地制宜进行粪便无害化处

理,杀灭其中包囊,并严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应是防制阿米巴病的关键措施;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消灭害虫,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均属

保护易感人群的有力措施;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7:1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里程碑造句
下一篇:丑小鸭简介
标签:阿米巴运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