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花木兰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2-12-03 15:40:40 阅读: 评论:0

山西省2020届第四次大联考-双曲线实轴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无限连带责任)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

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5.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一、古诗文阅读目标

古诗文的阅读在前三个学段只作为学习诵读的材料。在第四学段才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

这一目标表述,除了继续强调诵读要求外,对文言文阅读也提出要求,即难易度定在“浅易”,目标

定在“理解基本内容”。而古诗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什么是“浅易”?一般是指语言文字的障碍较少而显得较为浅近,结构层次简单而篇幅较短,典故较

少而阅读时无须借助丰富的文化积累,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易于理解,如常被选为课文的陶

渊明《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周敦颐《爱莲说》等,都应属于浅易的文言文。

“理解基本内容”,就是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够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意思,比如写了一件什么事,描

写了一个(或几个)什么人,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仅此而已,无须作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例如,《桃花

源记》描绘了一个平等、安宁的美好社会,《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四时景色,《爱莲说》歌颂了莲花

君子一样的高洁品格。

古诗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加强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

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还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运用,这些都可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

使其欣赏品位有所提高。

二、古诗文的阅读和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对古诗文教学专门提出教学建议,而在“评价建议”部

分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教学,其要求除遵循一般文章教学的共同规律外,重点放在记诵积累和理解大意两个方面。

尤其在初中阶段,文言课文增多了会涉及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等内容。文言实词往往一

词多义,可引导学生学习推断一词多义的词义方法,如选义代入、适当引申、互文释义。理解文言虚词也

是难点,可帮助学生通过分清虚实,辨明语气(口吻、情感),明确指代内容等手段来掌握。文言文翻译

方法,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采用一些有用的经验,如有人总结了“留”(保留专用名词),“换”

(如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文言词语换成现代词语,通假字换成本字),“删”(如文言虚词、偏义复

词、同义词连用),“补”(省略成分,隐含的内容),“调”(调整语序),“贯”(前后贯通)等具

体手段,有较好的效果。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文言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古诗文考试评价的内

容。

2013-12-19人教网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

题。近几年,我在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作过一些探索,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谈我

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

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

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既为我们阅读古

籍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

“历久不变”是指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言是在汉代以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论语·学

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一句话就有九个虚词,可见当时是把口语中的每个虚词都

记下来的。这种口语在魏晋南北朝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

书人,写文章都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当作典范而刻意模仿。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

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当然,因为模仿,各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文言文不免夹杂后代

的词语和后代的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语言完全一样,这就使文言在不变之中有某些细微的变化,但

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所以,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

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

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

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这从读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中就能体会到。

“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古奥难懂。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会”的标准不同,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会文言的标准是能读能写,现代人会文

言的标准只要能读就行了,相对而言,现代人的“会”,难度小多了。况且,许多古籍经过历代学者的整

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尽管这样,现代人要学会文言读古籍仍然有困难。语言发展了,时代相隔太远,

我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或者不熟悉,或者

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

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

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阅读有标点,有注释的古籍,并在阅读中逐步提高

文言阅读水平,就能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读者群。这样,一方面培养一批专门家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

方面又有一大批读者能够阅读整理过了的古籍,接收祖国的文化遗产就有希望了。否则,纵使专门培养一

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来,也只能乘之高阁,成为摆设品,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

了困难。但是,汉字单音成义,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又代表一个意义,它的好处是适应性强。不

管产生多少新词,原则上不需要增加新字。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除外),是通过一个

个有意义的单字组合成的。所以汉语中的3000多个常用字能够组合成好几万条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

音节词5l419条,构成这些词只用了1972个字)。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以

双音节词为主,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文言中有些词现在不用了,但它们的意义作为语素(词素)还保留

在现代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中。例如“失”,在文言中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词单个

使用,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词,失礼、失陪、失盗、失笑、失恋、失言、失手、失敬、失身、

失时、失迎、失约、失调、失态,等等。“失”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为“纵也”。纵,意思是跑

了,引申为丢掉。既然是“跑了”“丢掉”,就不是属于主观上愿意这么做的。所以“失礼”“失陷”“失

迎”分别指因为客观的原因,礼节上有不周到之处;未能按礼节陪客人;未能按礼节迎接客人。“失盗”

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而被偷。都有一个“非主观的愿望”的意思在里面。文言中的许多词,现在还用,但

是某些意义变化了,某些意义消失了,而那些变化了或消失了的意义仍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双音节或多音

节的现代汉语语汇中。例如,“城”,文言中表示“墙”的意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都城”指“国都的墙”。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城”没有“墙”的意思了。但是,在双音

节词“长城”中,“城”的语素义还保留着文言中的词义,“长城”就是绵延万里的墙。成语(属现代汉

语语汇中的一部分)“金城汤池”中的“城”是“墙”的意思。现代汉语词语中有些语素义不容易分析,

但这些语素,在文言里常常是可以独立运用的词,我们理解了它们在文言中的词义,再来看它在现代汉语

中的语素义,就容易得多。所以吕叔湘先生说,辨析现代汉语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1)。了解现代

汉语词语的语素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词。举例说,“钟情”指专一、集中的感情,“钟(鍾)”

是古代盛酒或盛粮食的器皿,把酒或粮食集中在一个器皿里,于是就引申出聚集、集中、专一的意义。“泽,

水之钟也。”(《国语·周语》)“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伤近》),

知道文言中有这个用法,对理解“钟倩”这个词有好处,用的时候不至于写成“中情”或“衷情”。把“绿

草如茵写成“绿茵如毯”,是不明白“茵”在文言中就是指席子或毯子。如果读过李商隐的诗句“玉辇望

南斗,未知何日达”,就会知道“凯旋”的‘旋”是“回来”的意思;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农人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就会知道“涉及”的“及”是“到”的意思,也就不会叠床架屋写出“凯

旋而归”“涉及到”之类的短语。中学生作文,遣词造句,往往因为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而使用不

当,问题常常出于不明白词语的语素义,而要弄清楚词语的语素义则非有古汉语的修养不成。

从篇章方面说,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

洁,多读这样的文言作品,对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

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的感受各有差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

情,中国人对荷花的趣味,都是其他民族感受不到的。我们读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对其中的“绿”字很欣赏,认为比“到”“过”等字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化静为动,使全句活

了起来,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感受会更深刻,比如我们同时也知道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

生兮萋萋”,唐诗中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就会明白,他乡的游子,看到异地的芳草绿了,自然地会想起家乡,想要

回家,就会产生乡愁,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王安石有这种心态,所以在上面的诗句中选用了这

个“绿”字,草绿了,树绿了,想要回家是情理中的事了。后世的读者倘若不懂这种心态,怎么也理解不

到这个境界。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思念故乡的诗《蟋蟀吟》,其中写道:“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

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海峡这边的流沙河读了,非常激动,写了一首诗《就是那一只蟋蟀》,他对

余光中说;“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

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流沙河能听出余光中心里的蟋蟀声。为什么呢?

他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如果不了解这种心态,就感受不出余光中的

心声,即使有所感受,也不会有流沙河的那样真切。而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修

养不成。

因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该成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阅读

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

二、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要进行语言训练,训练的重点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

(一)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样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能作为浅易文言文的样子吗?不能,因为它们虽然浅易,

但是夹杂的白话太多,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

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世的“古文”中去区分深浅难易。从语法方面看,用了多少诘屈聱牙的

句子,用得多的算深难,用得少的或没用的算浅易;从词语方面看,用了多少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多

少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用得多的算深难,用得少的算浅易。根据这个尺度,衡量文言作品的深浅难易,

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作品中的字词句,哪些是文言里常见的,哪些是生僻的,常见到什么程度生僻到

什么程度,常见与生僻的界限如何划定,要有一个常数。有了这个常数就可以衡量作品语言的深浅难易程

度了,某文言作品,它所用的字词句超过没超过这个常数,如果超过了,超过多少,心中有数判断也就比

较准确。要知道这个常数,必须对大量的语言材料作调查统计。第二,要了解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才

能判断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是浅易的,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并不浅易。因此,要对中学生的文言

阅读水平作调查研究,他们初接触文言作品时在语言上有哪些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有哪些困难。

上述两个问题都被中学文言教学所忽视,得不出一个较好的答案。因此,“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

能力”,这个“浅易”的尺度很难定。只能凭经验举出几部书作为样子说明什么是浅易文言文,使中学文

言教学有个大概目标。刘国正先生举出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2),一是《孟子》,一是《史记》

(纪传部分),一是《梦溪笔谈》,一是《聊斋志异》。通过训练,中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或注释阅读

像这四部书一样深浅程度的文言文。

(二)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

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

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汉字字形上的标记,

只是如前面所说的,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

解。“阿房宫”的“房”读fáng好了,没有必要依“古元轻唇音”的理论去读成páng(杜牧是晚唐诗人,

他写《阿房宫赋》的时候,房的声母已经是轻唇音了),因为并不影响意义。读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

间”,“白”字读平声,虽然成了“三平调”,也不妨碍理解诗句的意义。读《敕勒歌》“敕勒川,阴山

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知道“下”和“野”是押韵字(同属上声马韵),在以后的语音变化中,不

仅不押韵(因为“下”是开口二等字,“野”是开口三等字,所以后来的主要元音变得不同了),声调也

不同(“下”是全浊声母的匣母字,随着声调“浊上变去”的规律变成了去声),就行了,用不着非把“野”

字的音读成yǎ不可。在读音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四声别义和通假字异读的问题,因为涉及意义。四声别

义也叫“破读”,是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种造词手段,用变读字的四声来分别词性和词义。我们要注意这

种现象,但具体到某一个字,是读“本音”,还是“破读”,就有不同的选择了。“欲王关中”的“王”,

读本音wáng好,还是读破为wàng好;“井蛙不可语于海者”的“语”,是读本音yǔ好,还是读破为yù好;。

文过饰非”的“文”是读本音wen好,还是读破为Wen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不过,这种统一是比

较容易的,我的意见是全读本音也未尝不可。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

后来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是合理的。“犬兔俱罢,

各死其处”,“罢”通“疲”,“罢”要读“疲”的音。通假字不仅仅是古音学上的问题,还要涉及古代

的文字、词汇方面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只能是多查字典、多记,可以列出一些常

见的让学生记住,通假字的读音也就解决了。

语法上的障碍稍多一些,也比较重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在否定句中,

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了,这个要知道,知道了能解释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勇

力弗敢我杀”等等。“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在这里是代词,不是判断词,这个要知道,知道了能

解释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等等。不过,语

法比较稳定,古今差别不太大,知道一个粗线条也就差不多了。古今语法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

词的用法,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实词的活用。

词汇最重要,也最难。一是数量多,二是古今词义变化大。《说文解字》收单字9353个,《康熙字

典》收单字47035个。有些词,古代有,现代没有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卮”是古代的

一种酒器,和今天的“酒杯”是不同的;“为寿”指的是古代给尊长献上酒并祝健康长寿的礼节,今天叫

“敬酒”。像“卮”“为寿”一类的词,在现代汉语里见不到,当然不明白它们的意思。另外一些词,虽

然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古今词又有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面的“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的意思。这就是古今词义差别的地方,

按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根本讲不通,并且,这个“古今”也是相对而言的,唐宋对今天而言是“古”,

但对先秦而言是“今”。词义的发展有时代性。“售”,现代汉语只有“卖”义,而无“买”义,是“卖

出手”的意思。《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不售”是没有卖出去的意思。《韩非子·外储说

右上》“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阎长者杨倩,倩

曰:‘汝狗猛邪’?曰:‘狗猛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今孺子怀钱挚壶瓮而往酤,而狗迓龁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这里面的“不售”都是没有卖出去的意思。到了唐宋,“售”有“买”的意思

了。《梦溪笔谈》卷十七:“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桯史》》

卷十三:“会市才有刊武夷先生集者,常所为文,文肃之子适相国寺,偶售得之。”这两个句子中的“售”

都是“买”的意思。而先秦“售”的“卖出手”即把东西卖掉了的意思在唐宋还保存着。如《唐律》:“若

和同相卖为奴婢者,皆流两千里,卖未售者,减一等。”《钴姆潭西小丘记》:“问其主;曰:‘唐氏之

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所有这些都说明古今词义变化的复杂。学

习文言,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词语,只有将一篇文言文的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可能将整篇文

章读懂;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的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

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三)文言文教学要加强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任何一种语言,不管它的词汇量有多大,作为经常使用的词汇,数量总是不太多的。现代汉语有常用

字表,用它对200万字的语料进行抽样检测(3),结果表明:25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个次

常用字的覆盖率达1.51%,合计(3500字)覆盖率达99.48%。但是,如上面所说的,这些常用字能组

合成好几万条词语。其中哪些是现代汉语常用的词呢?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所列

的3500个字(包括1000个次常用字),不能看成是常用词(其中许多不能单独成词)。如果从文言材料

中统计出一批常用字,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文言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所以文言常用字基本上可以算是

文言常用词。文言常用字有多少呢?没有广泛的统计,当然谈不上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那样精确的字

表。王力先生为了教学的需要,在主编《古代汉语》时,对《春秋三传》《诗经》《孟子》《庄子》等几

部书出现的字作过统计,以在书中出现10次以上的字为标准而适当增减,加上部分汉魏南北朝作品中的常

用字,列出1086个字;并注明这些字的常用的意义,作为常用词和文选、通论一起构成《古代汉语》内容

的三个部分。这1086个字排除了文言中的生僻字,还排除了古今字义完全相同的字,如“人”“手”“笔”

“墨”“牛”“羊”等。这些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字有多少,目前也没有一个统计数。生僻字出现的次数

少,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古今意义不同的常用字,在阅读文言作品时,经常要接触,如果掌握

了它们的意义,就能扫除字词上的一大片障碍,就能开卷读书了。王力先生在文言文教学上的这一改革,

克服了过去“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了”的弊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成功经验,已被大学

古汉语教学普遍地采用,同样也适应中学文言文教学。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有些在文言常用词的统计

和教学方面作了许多研究,饶杰腾对1980年版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文课文(总字数28348个)所用

词汇(3394个)进行研究,参考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部分,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确定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文盲常用词为800个左右(4),蒋传一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信良的先进技术,

用“逐层切割”(切割专用词,切割基本词,切割已被现代汉语吸收为常用词的古汉语联绵词和熟语,切

割文言中的现代汉语词语)和“数频统计”(将切割后余下的词语进行频度测定,划分频区,筛选常用词)

的方法,对1988年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全部文言诗文共68657字的语料所包含的词语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

结论是:高频、次高频实词(出现10次以上的)489个,占实词总数的17.157%,占实词总频数的74.9%;

高频、次高频虚词(出现41次以上的)50个,占虚词总数的11.737%,占虚词总频数的83.102%(5)。这

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也比较科学,得出的结论也基本可信。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的力量,运用

电子计算机的科学测算手段,分析比较多的语料(这里面还有一个语料分布的问题,上古的可以多一些,

比如说,《诗经》、《春秋三传》、先秦诸子、前四史;中古较少一些,比如说,《全唐诗》、《资治通

鉴)、唐宋八大家散文;近古的要不要?恐怕也要挑选一些,比如说,《聊斋志异》以及部分明清笔记),

就能够统计出一个比较科学、比较精确的文言常用词表(有单音节的,有双音节)。再从这样的常用词表

中选出若干作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用的文言常用词,准确度也就更高了。要统计出这样一个文言常用词表来,

工作的量和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专家和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即使这样的一个文言常用词表产生了,要从中选出作为中学文言做学用的文富常用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首先是选多少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阅读浅易文言文所必需的词汇量,另一方面要考虑在规定的教学

时间内能完成多少。需要多少(经过计算),能够完成多少(采用较好的训练方法),二者必须兼顾。把

中学文言常用实词定为800个或1000个,是从需要方面说的。其次是选哪些的问题。既要注意词的出现频

率,又要注意词的难易程度。词的义项有多少之分,掌握词的意义也有难易的不同;义项单一而频率高的

词,比较容易掌握;义项多,频率请低的词,比较难掌握。因此,挑选常用词进行教学时不能机械地因频

率的高低而定。这些问题都要作细致的研究。

相对文言常用词来说,文言常见语法现象的问题少一些。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使用频率却比实

词高得多。统计文言常用词,实词和虚词应该分别统计。文言虚词有500多个(何乐土等编著的《古代汉

语虚词通释》收词549个),最常用的只有50多个,最常用的,往往用法也是最灵活的。文言不同于现代

汉语的特殊句式,常用的只有几种:判断词、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一种里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总的数量不多。语法中问题比较多的是“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

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凡有

实词活用的句子,如果还是按照它本来的用法去解释,往往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

确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涉及这种现象时

只讲活用的种类,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并不讲活用的规

律,使学生不能较容易地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了。如果我们能够把活用的规律列

出几条来,判断是否属活用现象就容易一些了。例如,知道了“两个名词连用,除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外,

那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用如动词”这条规律,就很容易判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名词用如动

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冬实”两名词连用,名词“实”

的本义是“果实”,活用为动词,是“结果实”的意思;“夏荣”两名词连用,名词“荣”的本义是“花”,

活用为动词,是“开花”的意思。像这样的规律应该总结出来并用之于文言教学实践。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

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

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

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

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

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

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

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

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

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

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

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

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

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

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

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

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

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

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

言中的意义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

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

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做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

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

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

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则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

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

加深理解。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

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

条理化。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三)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真懂。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

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

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

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

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

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

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

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要字字落实;规范,指译

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译

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的。但是,

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译是能

够逐步做到的。

这里有必要把文言文的白文标点这种练习方式提出来议一议。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是否要进行这种白文

标点练习呢?我的回答是:文言文的白文标点练习是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因为中

学生读的文言作品太少,不宜做这种练习。据《礼记·学记》的记载,两千年前,给白文断句就作为基本

训练项目列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东汉时期,引用古书,句读是否正确,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

六朝时期,定点文句,是整理古书的重要环节;到了唐代,人们对白文标点的作用更加明确了,韩愈《师

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旧时代的先生们教诲学生,总是叮嘱他们认认真真

地读白文,即所谓“详训诂,明句读”。可见白文标点练习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

“详训诂”,弄清词义,是对的;“明句读”,明白断句,也是对的。可是,给白文标点,是要读了相当

多的文言作品之后,并且还要知道一些古代历史、地理、人名才能标点好的。不然,会拿着标点符号摆来

摆去,不知如何是好,花费的时间多,收到的效果小。中学生用来学文言的时间比较少,应当把时间用在

刀刃上,用在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上,用在反复诵读作品上;文言文的标点练习难度比较大,不要

把时间花在这种练习上。

(四)要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

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

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

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

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

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

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

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注: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实和话》,刘国亚语文教育文集》第1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现代汉语常用表>说明》(国家语委、国家教委1988年1月26日颁发)

(4)《谈谈<中学文言常用词表>》,《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1期

(5)《新的尝试·新的突演·新的前景──关于“中学文言词语数频综合分析系统”初步

报告》,《语文学习》1990年年3期

2013-12-19人教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5:4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青蛙的特点
下一篇:圆方程公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