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瑕斑

更新时间:2022-12-03 15:39:24 阅读: 评论:0

高中数学试卷答案-二分之一怎么打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夸父逐日的意思)

1/11

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优选教

案范本三篇《完璧归赵》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开门见山秦国是强国。赵

国不甘又不敢不和秦国提出15座城交换和氏璧的无奈,烘托出强秦恃强凌弱、

肆无忌惮的面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优

选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

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

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晶通

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

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

玉。(出示:美玉)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

“奇珍异宝”。(出示,齐读)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

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

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

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

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

2/11

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6、“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请大家看动

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问:主人公是谁?

(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

是„„)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

读懂,还要能将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要复述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

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

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

的?

2、交流,出示。指名读。“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我看

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

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注意停顿符号)“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

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因当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

把宝玉奉上。”

3、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

子)2、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读),为了能让赵王真得放下

心,又补充了一句——(生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换城,我就—

—(生读),反过来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换成,我就——(生读)。

3、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承诺,保证)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3/11

1、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

献上宝玉。

(板书:献)

2、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得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说

说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一句,体会xx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玉还

给了蔺相如。板书:信以为真

(3)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

节。(勇敢)(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地说)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蔺相如究

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前半句)(6)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板书:理直气壮)

(7)刚才蔺相如已经用了一个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宝玉,宝玉既然已经在手,

他为什么不走,还要紧接着说(齐读后半句)这是要摔玉啊!(板书:摔)为什

么?“骗”字用得好吗?(要)(8)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

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这句话很长,老师来帮帮你们,注意停顿符号。)

(9)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若言吗,他说—(齐读临行前的话)(10)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4/11

(11)为了保住镇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见他——(引读

句子)(你们看上去是要摔玉,实际上是要护玉。板书:护)

(12)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复述时,加上动作,一定要讲得有声有

色,让人身临其境。

(13)自由复述,指名复述。

5、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机智)过渡:蔺相如在大

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⑴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⑵指名读句。

⑶交流。

⑷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深化感悟。蔺相如就是这样在秦国的大殿上,为了保护赵国

的镇国之宝和氏璧,他抓住秦王爱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

斗智斗勇,从而将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

了赵国。现在你就是当时跟随蔺相如一同前往秦国的随从,请你把在大殿上看

见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告诉赵国的人听。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说说

看,注意把蔺相如怎么做、怎么说得讲清楚。

2、填空: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知道他没有

换城的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

他真得摔坏宝玉,就——,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

是他又借口说——。秦王同意了,蔺相如立即叫随从——,从而将和氏璧——(完

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3、听了随从讲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

们的镇国之宝。)

5/11

4、同桌两人再配合着练练,一个讲故事,另一个像老师刚才那样发表一下

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

和氏璧,这种以维护国家尊严为荣的民族气节至今传为美谈!而“完璧归赵”这个

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完好无损

派人送玉送恼羞成怒

要xx斋戒只好同意xx

相理直气壮(摔)护随手指点

借口瑕疵要信以为真xx

如献绝口不提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赵秦蔺殿颅斋奉僵;积累含近义词

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

内容。

3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

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

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6/11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收集《卞和献玉》和蔺相如的故事

教学流程1.故事导入:《xx》

2.过渡: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

传了370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

有。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重点指导词语读音:和氏璧蔺相如瑕斑宫殿头颅斋戒弄僵

难读句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

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

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

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说明:

(三)结合重点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⑴引导学生学习1—3节,并思考。

⑵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来说好吗?

(3)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补充资料: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

7/11

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

动兵的理由。”)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

_________

(4)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2.蔺相如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默读4-11小节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

(谎指瑕疵,要回宝玉;理直气壮,誓与共存;巧言拖延,争取时间)

⑵抓住xx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

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

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

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

玉奉上。”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

(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

玉送回赵国。)

(3)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

●出示撞柱画面,重点理解第2句话,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8/11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

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

话?

●品味“只好”

①理解“只好”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

会。●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

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

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

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三句对话。

(5)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

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秦之所以x下

令放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五)学生参照板书复述完璧归赵经过。

(六)作业:课外阅读《湎池会》、《将相如》。

板书设计13完璧归赵

谎指瑕疵,要回xx

xx理直气壮,誓与共存xx

xx拖延,争取时间

本课小结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清楚地认识故事的

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进一步

理解课文内容。

9/11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1、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

点。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

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

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

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教

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xx》。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

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0/11

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

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

活动室2》)。

2、抓住xx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

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

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

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

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11/11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七、作业

课外阅读《xx会》、《将相和》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5:3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2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杆的转动惯量
下一篇:胡子像什么
标签:瑕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