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称谓
称自己父亲:家父、老父、家严、先考
尊称别人父亲:尊父、令父、令尊、尊翁、尊公、尊甫、尊君、乃尊、尊大人
对父亲的称呼较多:常见的有“父”、“父亲”。此外还有“公”、“阿公”、“太
公”、“翁”、“尊”、“家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大人(也可称母
亲)”、“家君”(对别人的父亲可称“大君”、“尊君”、“尊大君”)、“严(严
父慈母嘛)”、“家严”、“严亲(也称呼父母)”、“爷(或作‘耶’)”、“耶
耶”、“阿爷”、“爹”、“爹爹”、“爸”、“爸爸”、“老子”、“椿”(出《庄
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椿庭”等。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
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
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
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
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
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
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
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
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
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
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
用“芳鉴”。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
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
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
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
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
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
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
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
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
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
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
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
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
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
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
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
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
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
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
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
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
未免呆板单调了。
常用称谓
[
人到中年,也许需要这些,最近我就恶补了这些知识,贴出,供您参考!
对方称呼与之关系
父亲的祖父父亲的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
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孙孙女
母亲的父亲母亲的母亲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孙外孙女
父亲母亲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儿女儿
祖父的哥哥祖父的嫂嫂
伯祖父(伯公)伯祖母(伯婆)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祖父的弟妇
叔祖父(叔公)叔祖母(叔婆)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父(丈公)姑祖母(姑婆)
内侄孙〈侄孙〉内侄孙女
(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弟弟祖父的嫂嫂、弟妇
舅祖父(舅公)舅祖母(舅婆)
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姐夫、妹夫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父(姨公)姨祖母(姨婆)
姨甥孙姨甥孙女
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嫂嫂伯父、伯母侄、侄女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姐、妹妹
姑父(姑丈)姑母、姑姐内侄〈侄〉内侄女〈侄女〉
父亲的表兄父亲的表嫂
表伯父(表伯)表伯母表侄表侄女
父亲的表弟父亲的表弟妇
表叔父(表叔)表叔母(表婶)表侄表侄女
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父亲的表姐、
表妹表姑父(表姑丈)表姑母(表姑)表内侄〈表侄〉表内侄女(表
侄女)
母亲的哥哥、弟弟母亲的嫂嫂、弟妇
舅父舅母外甥(甥)外甥女〈甥女〉
丈夫的祖父丈夫的祖母祖父祖母孙媳妇〈孙媳〉
丈夫的外祖父丈夫的外祖母外祖公外祖母外孙媳妇〈外孙媳〉
丈夫的父亲丈夫的母亲
家公(爸爸)家婆(妈妈)媳妇(儿媳、媳)
丈夫的伯父丈夫的伯母伯父伯母侄媳妇〈侄媳〉
丈夫的叔父丈夫的叔母
叔父(叔叔)叔母(婶)侄媳妇〈侄媳〉
丈夫的姑父丈夫的姑母
姑父(姑丈)姑母(姑妈)内侄媳妇〈内侄媳〉侄媳妇(侄媳)
丈夫的舅父丈夫的舅母舅父舅母
外甥媳妇(甥媳)
丈夫的姨父丈夫的姨姆
姨父(姨丈)姨母(姨妈)姨甥媳妇〈甥媳〉
妻子的祖父妻子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孙女婿〈孙媳〉
妻子的父亲妻子的母亲岳父岳母女婿〈婿〉
妻子的伯父妻子的伯母妻子的叔父妻子的叔母
伯父伯母叔父婶侄女婿(侄婿〉侄女婿(侄婿)
妻子的姑父妻子的姑母
姑丈姑母(姑妈、姑姑)
内侄女婿〈内侄婿〉侄女婿〈侄婿〉
妻子的舅父妻子的舅母
舅父(舅舅)舅母()外甥女婿〈甥女婿〉
妻子的姨父妻子的姨母
姨丈姨母(姨妈、姨姨)
姨甥女婿〈甥女婿〉
丈夫妻子
妻(或写名字)夫(或写名字)夫(或写名字〉妻子〈或写名字〉
哥哥、嫂嫂
哥哥(兄)嫂嫂(嫂)弟、妹
弟弟弟妇
弟弟(弟或写名字)弟妇兄、姐(或写名字)
姐夫、姐姐
姐夫(姐丈)姐姐(姐)内弟(弟或写名字)
妹夫妹妹
妹夫(妹丈或写名字)妹妹(妹或写名字)内兄(兄或写名字)
姑、舅、姨的儿子姑、舅、姨的媳妇表兄或表弟表嫂或表弟妇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姑、舅、姨的女婿姑、舅、姨的女儿表姐夫或表妹夫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表伯、表叔、表姑、表舅、表姨的儿子表兄或表弟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表伯、表叔、表姑、表舅、表姨的媳妇表嫂嫂或表弟妇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丈夫的哥哥丈夫的嫂嫂大伯、大母弟妇
丈夫的弟弟丈夫的弟妇
叔仔、婶嫂(或写名字)
丈夫的姐夫丈夫的弟妇姑爷、大姑内弟妇〈弟妇〉
丈夫的妹夫丈夫的妹妹姑爷、姑仔
内嫂(嫂或写名字)
丈夫的表兄丈夫的表嫂表大伯、表大姆表弟妇
丈夫的表弟丈夫的表弟妇表叔仔、表婶
表嫂(或写名字)
丈夫的表姐夫丈夫的表姐表姑爷、表大姑表弟妇
丈夫的表姐夫丈夫的表妹表姑爷、表姑仔表嫂〈或写名字〉
妻子的哥哥妻子的嫂嫂
内兄(大舅)内嫂(嫂)妹夫
妻子的弟弟妻子的弟妇
内弟(弟)内弟妇(弟妇)姐夫〈或写名字〉
妻子的姐夫妻子的姐姐
襟兄(兄)内姐(姐)
襟弟、弟、妹夫
妻子的妹夫妻子的妹妹
襟弟(弟)内妹(妹)襟兄(兄或写名字)姐夫
妻子的表兄妻子的表嫂表内兄、表内嫂表妹夫
妻子的表弟妻子的表弟妇表内弟、表内弟妇
表姐夫(或写名字)
妻子的表姐夫妻子的表姐表襟兄、表内姐表妹夫
妻子的表妹夫妻子的表妹表襟弟、表内妹表姐夫〈或写名字〉
媳妇的兄弟、姐妹姻伯、姻伯母姻侄、姻侄女
媳妇的叔父、伯父、姑姐、姨妈、姑妈姻亲姻亲
媳妇的父、母亲亲家亲家
媳妇的侄子、侄女姻伯公、姻伯婆姻侄孙
提称语,
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
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
直系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
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
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
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
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
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婆阿婆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
旁系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
姐
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
母系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
外甥女
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
例:
《尔雅·释亲》:“公,父也。”
《南史·颜延之传》:“文非君家阿公。”
刘邦称其父为太公。
《广雅·释亲》:“翁,父也。”
《宋书·谢灵运传》:“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
之。”《晋书·王献之传》:“君书何如君家尊?”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今弟有罪,大人不遣”(貌似我们那也有这种说
法。)《西京杂记》:“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世说新语·方正》:
“尊君在不?”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足下大君昔避内乱,南游百
越。”《晋书·谢鲲传》:“尊大君岂唯识量掩远。”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郡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
虏。”司马光《送王殿丞知眉山县》:“畴昔侍严亲,俱为彩服
人。”《玉篇》:“爷,俗作父耶字。”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
名。”《南史·王绚传》称“耶耶”
《侯景传》称“阿爷”
《广雅》和《玉篇》都释“爹”为“父也”
宋·庄季裕《鸡肋编》:“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
然。”《续传灯录》:“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广雅》和
《玉篇》都释“爸”为“父也”
《宋书·潘综传》:“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
《老学庵笔记》:“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明·朱权《荆钗记》:“不幸椿庭殒丧”
另:
“公”、“太公”在古代也是对男性较为广泛的尊称,在亲属称谓中也有多种用
法,可以称祖父,也可以称父亲;太公也可称曾祖父。
“爷”也是个用途广泛的称谓。可以是泛称,也可以是称祖父、还可称父亲。
在魏晋南北朝时用作对父亲的称呼,到了宋代才开始称呼祖父。
“翁”的用法和“公”相似。
“爹”,本为方音,从魏晋时期开始称父亲,到了宋代已普遍使用了。
“爸”与“父”在古人中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二字古音相通。
“郎”:《魏书·汲固传》:李宪为汲固所养,“桓呼固夫妇为郎婆”
“哥哥”:唐代宫中称“父”为“哥哥”(乱伦?)
“兄兄”:《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g
ū),
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对母亲的称谓,最常见的是“母”(“妈”、“妈妈”古代比较少见,应该多用于
口语)。其他的有“婆”、“娘(或嬢)”、“娘娘”、“媪”、“姥”、“大
人”(也可称父亲。见前)、“慈”(与“严”相应)、“萱”(与“椿”相应)、
“萱堂”、“堂萱”、“北堂”(语出《诗·卫风·伯兮:》“焉得蘐草,言树之
背”,蘐草即“萱”,背即“北堂”,指母亲居住之处。)、“堂”(“北堂”的
简称)、“家家(gū)”、“阿家”、“姊姊”等。
自己的生身母亲称“生母”、“本生母”;若母亲为妾,则只能称“亲母”,不能称
“生母”,同时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母亲为妻,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
“少母”、“诸母”、“妾母”、“支婆”(宋代的特殊称呼);无论母亲是妻还是
妾,都可称父亲的妾为“姨”、“姨姨”、“阿姨”、“姨娘”(《红楼梦》多见),
近代的“姨太太”就是由此而来;若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者被逐出,则称
父亲续娶的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若自己的母亲里
加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例:
“郎”:《魏书·汲固传》:李宪为汲固所养,“桓呼固夫妇为郎
婆”《折杨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儿孙抱?”《木兰
诗》:“不闻爷娘唤女声”
唐《目连冥间救母变文》:“娘娘得吃食与
否?”《汉书·高帝纪下》:“追尊先媪为昭灵
夫人”《广韵》:“姥,老母”
《琅玡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遇大人益解”
《广雅》和《玉篇》都释“妈”为“母也”
谢朓《齐敬皇后哀册文》:“闵予不祐,慈训早违”
叶梦得《遣模归按视石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范成大《致政承奉卢君挽词》:“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名
时”《文选》:“感物恋堂室,离思一何深”,(“室”代指妻子)
《北齐书·琅玡王俨传》:“有缘便见家家,无缘永
别”《南史·范晔传》:“阿家莫忆莫念”
《北齐书·文宣李后传》:“儿岂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见
儿”唐·刘知几《史通·杂说:》“如今之所谓者呼母为姊”
《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gū),乳母为
姊姊,妇为妹妹。”
《礼记·檀弓上》:“孔氏之不丧出母”
父母并称的有“父母”、“双亲”、“二老”、“爹娘”、“高堂”、“严君”、“亲”、“尊
亲”、“严亲”(也可指父亲)、“二亲”、“两亲”、“亲戚”、“亲闱”、“重
闱”、“庭闱”、“所生”(语出《诗·小雅·小宛:“》母忝尔所生”)、“怙恃”
(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椿萱”等。例:
《易·家·彖传:“》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陈子昂《宿空舲峡春村树浦》:“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
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
道”曾巩《洪州谢到任表》:“抚临便郡,获奉于亲闱”
吴澄《送国子伴读倪行简赴京》:“出门恻恻重闱远,前路漫漫万里赊”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我已无家寻弟妹,君兮何处访庭闱”
唐·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
头”《牡丹亭》:“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琵琶记》:“他椿庭萱室齐倾弃,怎不想家山桃李”
此外,还有“义父”、“义母”、“干爹”、“干娘”等称呼。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拜认某人为“义父”、“义母”;第二种情况是先结拜“义兄弟”,再称对方父
母为“义父”、“义母”(这种情况下所称的“义父”,也有称“丈人”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5:2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1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