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口趋激烈。作为国民经济的
重要部门,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外资
银行已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凭借其优势与我国的商业银行展开激
烈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形
势下,我国银行业将面临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如何在竞争中全面提升我国
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各国银行业现实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
由十金融业的特殊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十分低,一般在3%以下。从表3-1
可以看出,2004年,印尼银行以2.82%的资产收益率高居榜首,印尼最大的二家
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达到1.97%,远高十新加坡的1.26%、马来西业的
1.59%oIfU泰国和菲律宾的二大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均没有超过1.15%o
东盟五国最大三家银行的盈利能力(2004年)
银行名称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益率%
星展银行(新)
0.901654.97
大华银行(新)
1.4217.134.67
华侨银行
1.4516.538.97
马来亚银行
1.6520.539.88
大众银行
2.2518.338.71
土著商业银行
0.8714.650.16
盘古银行
0.8514.365.01
泰京银行
0.7815.259.83
泰华农业银行
1.8129.850.96
印尼银行
2.8254.134.63
中亚银行
2.3636.552.37
印尼国家银行
0.7412.746.19
菲岛银行
1.7614.158.67
首都银行
0.9513.666.65
建南PCI银行
0.172.1085.00
咨料来源:TheBanker>
London:FinancialNewsLtd_2005(7)
从资本收益率指标来看,一般商业银行的收益率都要高十市场平均利率,在
15%左右。新加坡的二大商业银行都获得超过15%的资本收益率,市场表现比较
稳健。其他四国的商业银行表现则参差不齐,印尼银行的资本收益率高达
54.10%,显示出原四大国有银行资本整合后的雄厚实力。菲律宾的建南PCI银
行表现较弱,仅获得2.10%的资本收益率,这与其资产规模小、难以获得规模效
应有关。
在成本费用方面,新加坡二大银行的表现最好,以平均42.87%的低成本收
入率领先十全球商业银行业,英国二大商业银行的该项数值为49.56%,美国为57.89%印尼
和t马来西业的二大银行在这一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相比较
之下,菲律宾的商业银行成本收入率最高,其第二大商业银行建南pcl银行的该
项指标高达85%显现出较弱的成本控制能力。
二·流动能力
在衡量商业银行业流动性指标中,贷存款的比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是商
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相
对稳定的资金来源}fu言,银行贷款越多,则银行可利用资金越少。但这个指标也
不能过低,因为超额的流动性是有很高的机会成本的。根据各国中央银行
2003-2004年年报的有关数据计算可知,2004年底,新加坡商业银行业的贷存款
比率高达85.85%,泰国次之为79.95%,菲律宾为72.22%,反映出这几个国家商
业银行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被贷款所占用。相比较之下,印尼的贷存款比率比较
低,约为55%,说明印尼的商业银行除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应用比较多。Ifu马来
西业商业银行业的该项指标值无法获取,其央行的年报显示,2004年,马来西
业的商业银行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达到2.8%,表明其资产具有很高
的流动性。
相比较之下,欧美口的商业银行贷存比率都高十80%,欧盟的商业银行更是
高达127.5%(2003年的数据)。由此可见,整个东盟五国的商业银行业都保持了
较好的流动性。
国际银行业的格局现状
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最强,它在安全性和盈利性方面的能力高
十其他国家位居第一,这是其保持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英国
的商业银行在安全性、发展能力、成本费用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表现出英国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及风险控制能力,但在盈利能力方面则相比较弱一些。日本
的商业银行还处十其十年经济衰退期的恢复阶段,在营业利润、成本控制及增长
能力方面均较弱。
年的表现非常突出
与美国、英国和口本的商业银行相比,印尼的商业银行在这一
,其盈利能力高十这些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五名,表现优十同是金融危机重灾国的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业。
综合排名挤进前
这一方面是由十
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政府加强对银行监管的力度,并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重
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实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加
强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fU新加坡的
商业银行表现相对较弱,综合排名仅仅排在第九。与其他东盟四国的商业银行相
比,新加坡的二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值较低。但新加坡的
监管体制和银行的内部控制比较完善,其资本充足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其他
东盟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业洲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高银行的充足
率和坏账准备金率,使得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指标值增长较快。
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2006年的综合排名中,中国银行业的入选数量大幅增加,主要银行的排名均有上升,银
行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也在缩小,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依然是参差不
齐,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首先,银行业整体竞争力逐步提高。
入选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逐年增加。在加入世贸组织前的2000年和2001年,中国
银行业的入选银行仅9家和14家,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在2006年入选银行的数量已达到25家,还出现了众多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村商业银行的
身影。
银行经营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度入选的中国9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和总资产分别为724.09亿美元和
13598.79亿美元;到了2006年度,中国25家入选银行的一级资本和总资产分别达到了1372.4亿美元和
33676.4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0.89倍和1.48倍,高于同期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增长幅度。银行实力
也在增强,一级资本和总资产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
其次,与外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
这可以通过对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状况与美、英、法四大银行进行比较,来观察中国银行业
的核心竞争力。
从不良资产比率看,近年来降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和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2005年已经分别下降到了3.84%、4.69%和4.9%,处于国际警戒线之内,
与2000年的20%左右的不良率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国际银行业基本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左右,
若以此作为参照标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显过高,还要继续努力控制不良贷款率以保
证银行的安全性。
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成本利润率有大幅度下降,已经接近了国际银行业的水
平;在成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显著上升。中国银行业已具备了一定的
国际竞争力。但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限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来自政策的
支持、经营环境的改善、不断改进的监管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的大部分
银行在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上,特别是在治理机制、风险管理与内控、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较
大差距
美国的核心竞争力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世界级商业银行的运作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是它们都具有一个优良有效的组织架构。目前,这些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主要
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信息机构四大部分组成,分别行使银行的决
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与信息处理职能,体现“二权分立,相互制衡”的
运作机制,这种权责分明的行为机制有利十理顺银行的内部关系。其主要的特征
是:以客户为中心、专注核心优势、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有效
的激励机制和高度的灵活性。
这几家世界顶级的商业银行,其组织架构都遵循“以客
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业务为主线,强调系统管理职能,形成以
“战略业务单位+矩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并向“扁平化”发展。
这种组织架构具有两大特点:对应的部门设置和双线报告形式。单兀结构(包括
地区性总部、分区、分行以及个别业务板块等)与集团总部结构互相对应,这样
便十全行统一管理,更能有效地针对各业务单兀在人员、配置及功能各方面的不
同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矩阵式组织结构也有利十双线式报告的执行。
以零售银行为例,零售银行各部门的负责人除了要向其所在集团的零售银行执行
总裁作“实线”汇报外,还要向其相对应部门集团总监作“虚线”汇报。这样,
每个业务当事人均同时对自身直属系统上级主管和所处区域的行政主管双重负
责,因}fu制衡机制自然地根植十整个管理架构中,并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
平衡的发展。因此,“战略业务单位+矩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能使商业银行在客
户
市场、产品服务和经销手段等基本要素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和
各部分的互动,增加银行整体的生产力,产生更大的利润。
问题:中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居于劣势
与国际银行业横向相比,虽然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世界大银行的规模差别不大,但盈利
能力和竞争力较弱,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平均资本利润率上,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的水平处于25%左右,而国际活跃银行的这一数值能达到30%以上。若以人均指标来计算,
盈利能力的差距更为明显,两者还不能属于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庞
大的员工队伍对盈利能力构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参差不齐,的确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表现在:
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分化。以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标准看,一方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除中国农业银行以外的资本充足率均已明显高出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其他入选银行的资本
充足率有的刚刚达标,有的未达到要求,在全球排名中非常靠后,其中有深圳商业银行等
11家银行位列全球倒数25名的排名中。
盈利能力的分化。根据2006年的最新数据,中国银行业2005年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18.46%,仍低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水平22.7%。
如果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入选的21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的一级资本占中国全部25家入选银行总量的79.08%,创造的税前利润占25家银行总利
润的78.89%;而一级资本占入选银行总量20.92%的21家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为21.11%,
可以看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盈利能力略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再从平均资本利润
率来分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在中国银行业(除了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
中游水平,盈利能力低于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
行、兴业银行等。在资本充足率相对充足,资产和垄断资源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对策建议:以上竞争力指标的排名和比较的确仅仅是银行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和“量”的
方面。如果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能从决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那么,
在全球银行中的竞争力终将难以提高。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良好
的银行创新能力以及优异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质”的方面,是银行的潜
在竞争力所在。
第一,应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对商业银行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
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但从银行业治理的实践
看,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实现了“形似”,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方面的进展仅仅是形
式上的变化,频繁发生的银行大案要案突出暴露了银行治理存在明显缺陷和内控机制的缺
失,银行治理的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需要一个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真正实现
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而所有这一切又取决于银行改革的进展和市场化的进程。目前中
国银行业的改革还局限于财务上的表现,银行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
控制度,显然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苦努力的过程。
第二,应完善和强化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控制能力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展望未来一段
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潜在风险: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缺陷对银
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形成较大压力,银行信贷的行业信用风险加剧和不良贷款率反弹的压
力增大;利率、汇率市场化与银行市场风险的不断加剧,加之银行治理改进与操作风险和道
德风险缓解的进展过于缓慢,将可能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中国银行
业需要按照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和借鉴现代银行管理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为适应新形势,还需要
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理念,确立大风险管理的战略定位。在风险管理架构方面,从单纯的信
贷风险管理机构逐步过渡到全面的风险管理机构。
第三,应培育和提升银行创新能力。
银行的市场地位取决于创新,创新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中国
银行业传统业务模式难以改观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与外资银行金融创新和金
融工具多样化相比,中国银行业产品创新的能力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
结束之后,大量进入的外资银行凭借其在国外积累多年的产品创新的丰富经验与高质量、个
性化的服务,将对国内银行现有的高端客户产生强烈的冲击。实事求是地来看,就目前中国
银行业发展和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而言,短期内很难建立银行业竞争中的创新优势,但
有助于银行培育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四大要素,即人、资源、文化、
管理。中国银行业能否用最好的人,留住最好的人,能否保持有效的科技投入,能否形成积
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能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否与客户与团队员
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其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将中国的银行打造成蓬勃向上、
富有生气、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银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第四,应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能力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问
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绩效进步、重在转变观念和转换机制、统筹
安排与稳妥推进的原则。要重视引进人才,优化和调整内部人才结构,加大培训开发力度,
加快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实施人才战略,其目标是用人才吸引客户、
留住客户,扩大忠诚客户群,建立银行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最受客户欢迎、最受社会需要、
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服务型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5:2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5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