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基本不等式:ab
(第一课时)
ab
2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
5
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基本不等式是
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等式,它是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的最
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前几节课刚刚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问题,这些内容为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为今后解决最值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
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
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
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
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
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
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
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
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重要不等式,并通过类比的和
代换的思想得到基本不等式,让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
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
2.
从结构、形式等方面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
3.
经历由实际问题推导出基本不等式,在回归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体
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数学、运用数
学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
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求最值
问题时的条件的认识。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平方、开方、勾股定理、圆、射影定理等概念,高
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加上刚学过的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
质,学生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本节内容,变换灵活,应用广泛,
条件有限制,考察了学生属性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对学生能灵活应用数
4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较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应用广泛,是交于学生学
好数学和用好数学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地位很重要,鉴于这种情况,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较为合理,通过教
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神奇,并能正确的证明基本不等式,
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一基本条件,并通过一些例子加深
学生对于这三个条件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策略的构
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将知识形成一个网
络体系,并且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均值不等式的引入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
1.请学生按照2人一个小组,人一个大组的方
式进行分组。
.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
3.将两个三角形斜边相对进行组合拼接。
4.从面积角度考察你所得到的图形中的不等关
系?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
己动手,引导
引导学生学
会从几何图
形向代数表
达式的转化,
设计一得出重要不
b
个学生容易
操作的动手
总结:矩形面积小于或等活动,让学
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生从动手中
等式的表示
形式,渗透数
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并让
ab当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时感知数学原
取等号。理,从探究
学生学习归
纳总结,激发
a
数学表达式:中发现数学
原理。
学生对学习
新知识的兴
趣
(
2
)
a,bR,a2b22ab
强调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a
b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
a2b22ab
ab
2
ab
20
a2b22ab
若
a,bR
,则
ab
(当且仅当
ab
时,等
(二)均值不等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
特
殊
到
一
般
你能证明上面的不等式吗?
证明不等式
a,bR,a2b22ab
用差比法
让学生对于通
学生自己动过实例得到的
手证明不等不等式进行证
式。明,一方面复
习前面的知
问:何时取等?识,另一方面
当
ab
时,取等号
旨在培养学生
严谨的数学思
问:你在证明过程中发现什么?维,及由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
对于不等式
1
,其中成立的条件可以改为:思想。
a,bR
从而得到重要不等式:
若
a,bR
,则
a2b22ab
(当且仅当
ab
时,等
号成立)
探究:若重要不等式的左边变为
ab
,那不
等式右边会变成什么结构?
将重要不等式左边的式子用a去代换a2,b去代换
b2,那么能够得到:
ab
2
号成立)
这个不等式称为:基本不等式
a
b
2
当
a0,b0
时,用
,
分别取代换
a2,b2可
基本不等式的认识:
1.结构
(1)左边是和,右边是“积”,实现和与积的互化
(2)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两个正数
(3)不等式取等条件:两个数相等
2.形式
通过观察、对
比认识基本
不等式。
(1)不等式自身的形式变换
(2)不等式中的a,b可以替换成其他为正的代数式
例如:
当
a0,b0
时,
ab
2
11
ab
以得到:
112
ab
ab
当a0,b0
时,用
a,
1
代换
a2,b2可以得到:
a
通过对基本不
等式的结构、
形式等方面的
认识,让学生
对基本不等式
对有更深刻的
了解,并且突
出本节的重
点。
a
1
a
2
从基本不等式可以生产许多其他的不等式,其
“基本”二字可见一斑。
3.名称
ab
2
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
ab称为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值
所以重要不等式也称为:两个数均值不等式
思考:均值不等式拓展为3个数或n个数时,会是
什么样的结构?
(三)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思考:
1.
上述两个重要不等式可以用来解决什么
问题?
使
例
1
: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用
条
件
(
1
)用铁丝围成一个面积为
81cm2的矩形,请
问当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小,最
小为多少?
(
2
)用一根长为
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请
问当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
大为多少?
思考:(
1
)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你有何发
现?
(
2
)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你有何发现?
小结:
1.
均值不等式可以用来求解最大、最小值问题
2.
两个正数,当乘积为定值,并且两个数相等时,
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3.
两个正数,当和为定值,并且两个数相等时,
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总结:两个正数有:积定和最大,和定积最小
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
1.
两个数都是正数。
2.
两个数的和或者积为定值。
3.
等号能取到。
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三要素:
“一正、二定、三相等”
三者缺一不可
通过例题,
学会使用
均值不等
式来解决
最大、最小
值问题。通
过追问的
形式,让学
生能够提
学生独立练出解决
完成例题,问题的方
然后讨论法规律。
回答问题
。
例
1.
若
x0,
求
f(x)x
的最小值。
变式
1
:若
x0,
求
f(x)x
的最大值。
变式
4
:若
x4,
求
f(x)x
的值域。
(
2
)已知正数
x,y
,若
xy1
,求
1
(四)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题
组
训
课堂练习
4
x
4
x
学生自行
完成以上
课堂练习,
并请学生
学习过知识
后,让学生
运用知识去
解决问题,
练变式
2
:若
x2,
求
f(x)x
4
x2
的最小值。
起来回答
分析。
可以巩固所
学知识。并
变式
3
:若
0x2
,求
f(x)x(83x)
的最
值。
4
x
通过上述
4
个变式,考察学生对于三要素的掌
握情况,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例
2.
且加深对于
所学知识的
认识和了
解。
(
1
)求函数
f(x)
x2
2x3
x1
(x0)
的值域。
11
xy
的最小值。
(五)小结反思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小
结
知
识
内容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
两个不等式。
2.
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
思悟小结
今天这节课对你往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
小结学习的
知识点,让学
生对于所学
学生回答分内容有更清
析。晰的认识。
反
思
过
程
示?
1.
我们从两个实例入手研究两个重要不等式,
说明数学是与生活相关的,来源于生活,高于
生活。
2.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3.
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的的数学
思想方法。
学生分析回
答
不尽要反思
学习结果,还
要反思学习
的过程,强化
对知识的理
解,领悟其中
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
P100A
组
1,2,3,4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2: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