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15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一:小石潭记精细阅读(附答案)
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篁()竹清洌()佁()然为坻()翕()忽怆()
为屿()为堪()幽邃()俶()尔差()互
2、解释加点字。
①下见()小潭②隔篁竹()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⑤水尤()清冽()⑥近岸().....
⑦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⑧
参差()披拂()⑨潭中鱼可()百许()头。......⑩
无所依()⑾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⒀往来翕忽()......
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⒂犬牙()差互()⒃凄()神寒()骨......
⒄悄怆()幽邃()(18)其境过清()....
(19)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0)隶()而从
()者...
三、一词多义。
(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2016
2/15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4)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5)而潭西南而望记之而去隶而从者
(6)其其岸势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
(7)为为坻全石以为底
(8)之心乐之全石以为底
(9)差参差犬牙差互
(10)从从小丘隶而从者(11)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四、
词类活用。
1.心乐之2.从小丘西行3.日光下彻
4.斗折蛇行5.犬牙差互
五.判断句式。
1.心乐之()2.斗折蛇行()
3日光下彻().4.坐潭上()
5.如鸣佩环()6.全石以为底()7.卷石底以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2016
3/15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0、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七、填空。
1、的作者是
本文的体裁是。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
2、本文按顺序写: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3、4、第四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的写法,“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八个字高
度概括了小石潭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5、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发现小石潭的句子
(2)
(3)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4)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5)描写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句子
(6)溪水曲折蜿蜒的句子(7)岸势参差不齐的句子
(8)侧面写水清的句子
(9)表现潭上凄凉寂静气氛的句子
2016
4/15
(10)离去的原因的句子
八.问答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九、比较阅读
(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
玦①、如带、如规、如钩;
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
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
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
望如荠⑤。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
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
2016
5/15
是也。(选自)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gān):像
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
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冽:(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
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
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
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2016
6/15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
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
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
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
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
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
分)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7/15
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三)(甲)同上(节选自柳宗元)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
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
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
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
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
楼之所助也。
⑩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一卷,焚香默坐,
消遣世虑。江山
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
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
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12分)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
é):城墙上矮而短的
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
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
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8/15
手可汲。挹:汲取。濑:
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ònɡ):远。⑦状:描
述。⑧丁丁:棋子敲击声。
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
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
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第:
只。
1、解释句中加黑的词。(2分)
(1)水尤清冽()(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乙文第一段
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
的遭遇的一个词是“”。(3分)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
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
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3分)
2016
9/15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
棋诗壶,。
1.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
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2.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
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
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比较阅读答案
答案(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
(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
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
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
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
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等。(1分)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
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
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
的优美散文。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
2016
10/15
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
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
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
境遇的感慨。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
接)描写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
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1.(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
部)2.D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
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
4.(1)第一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第二空:远
吞山光,平挹江濑第三空:谪(或:谪居)(2)示例:“消遣世虑
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篇二: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一.(08年山东)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
2016
11/15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
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
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
为之怅然!
——元结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
接)描写水流湍急
2016
12/15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
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08年内蒙古)
(一)阅读下文,回答5-8题。(8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水尤清冽尤:(2)悄怆幽邃悄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1)伐竹取道(2)齐师伐我
B.去(1)乃记之而去(2)停数日,乃去
C.其(1)不可知其源(2)其真无马邪
2016
13/15
D.以(1)以其境过清(2)属作文以记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2分)
答:
5、(1)尤:特别(2)悄怆:优伤的样子
6、B
7.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翻译完全正确的得2分,“斗”和“蛇”两个词意义没落实的扣1分)
8、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
四.(07年荆州市)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
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
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9.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A.之: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
2016
14/15
B.其: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于时冰皮始解()
篇三:阅读及答案
阅读及答案
阅读柳宗元的,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为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
思。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如鸣佩环,心乐之()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16
15/15
(4)乃记之而去()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
致地加以描绘。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
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
点的?
答案
1、(1)像蛇爬行那样。(2)喜欢。(3)它的,指溪水的。(4)
就。
2、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
都没有似的。
3、从鱼的空游、阳光直射水底、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石头等角
度写出水的清澈透明。
阅读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4:4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