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前半⽣》有感——少听周围的声⾳,多看世界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这本书于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最后⼀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此书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
写的“反省式”⾃传。这本书还没看完,但看的中途把⼀些很有感悟句⼦摘录下来,希望在看完后做以整理。
⼀、“我的前半⽣,本是‘⽆⼀事可及⽣⼈,⽆⼀⾔可书史册’”。
溥仪作为清朝的第⼗⼆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位皇帝,他前半⽣升腾跌宕,曲折离奇。他平静的说,我的⼀⽣,本来,没有⼀件
事值得与他⼈讲,没有⼀⾔论可以写进历史,但我有责任去回答世⼈的问题,我的前半⽣是怎么度过的。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任伪满
洲国皇帝14年,辗转苏联,⼜流放到改造。在⽣命的⾯前,所有的经历是那么的不值⼀提,在历史的长河⾥,他显得那么渺⼩,⽆⾜轻重。但他
站在⼀段历史的结点上,似乎有⼀种负责,站在他的⽴场上去讲述这段历史。
感受到的是在历史⾯前,⼈的平凡,对那些站在历史长河不倒的帝王肃然起敬,他们有着超乎常⼈的清醒、毅⼒与才华,何等风采。纵观溥
仪的⼀⽣,从慈禧太后⼀道诏令,他就被历史推进着往前⾏。⼀个三岁还没脱离乳娘的⼩孩,禁锢在紫禁城内,学习的是天⼦之道,所谓王道,普
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但他披着王的外套,却不是王,很多事情是他没权⼒去决定的,就连他了解的这个世界也是曲线的。如
果他只是⼀个亲王,⼤概也不⾄如此,他可能有更多的权利去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去追求⾃⼰的⼈⽣。耗尽最具有⽣命⼒的年华,回⾸间,发现⾃
⼰⽣活的真真实实⼜虚虚假假。
之前看《康熙王朝》,我认为的帝王就是站在历史的风⼝浪尖上,握住乾坤的⼈。再看溥仪觉得皇帝也不过是普通⼈,顺应时势,被⼈际束
缚,⽆奈之下,不免平庸。不管我们是普通⼈还是皇帝,不应该被出⽣时的⾝份所局限,我们可以把⾃⼰扮演的⾓⾊演绎得惟妙惟肖,⾏于天地
间,不必畏⾸畏尾,也可以和哪吒⼀样冲破命运,拿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魄。
⼆、”那七年间,我拉拢嗜⾎的军阀,收买亡命的⽩俄将军,我以清朝的官爵和珠宝赠送效劳的政客,⽤溢法赏赐死⼼塌地的⿁魂。在这⼀
切失败了之后,我把复辟希望放在刽⼦⼿的⾝上。“从前对溥仪的认识是浅薄的,这段话其实让我的溥仪这个皇帝的形象更深⼊。如果看到这⾥我
还认为溥仪是被历史完全推着前进那就完全错了。⽤阿德勒⼼理学解释,⼀个⼈的⼈⽣都是⽆数个选择决定的,这种选择是此时此刻的,他⼼⾥种
着复辟皇权的梦。他在⽤他的⼈⽣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这个末代皇帝的充满喜剧与悲剧。他那可笑的、徒劳的为权利挣扎,在他的眼⾥,原来不是卖国。他认为国⼟、财富,
是他的家财,他只是为了守住⾃⼰作为家主的权利。在权⼒的中⼼,也容易被陷⼊权⼒的漩涡。正所谓当局者迷,处于迷宫的⼈,很难将⾃⼰置⾝
事外,看电影末代皇帝的时候,有好⼏处让⼈泪⽬,电影只是把溥仪当作历史长河中的⼀个⼈,⼀个普通⼈,讲完⾃⼰的⼀⽣⼤概也是满含泪⽔和
遗憾!⼈活⼀⽣⼀定要清醒,少听周围的声⾳,多看世界,在声⾳中难免迷失,世界、⾃然给你的往往更真诚,普通⼈对周围的⼈际关系也不必过
分看重,“拉拢”,周围⼈给你灌输的⼈情世故,只是为了让你与环境相处融洽,这些都只是⼀种形式,并不是你在环境中泰然处之本质,有时还
会羁绊你。
三、“在那种岁⽉⾥,我不懂得羞耻。萧伯纳说过“⼀个⼈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在那种岁⽉⾥,在哪种岁⽉⾥?在我活
在⾃⼰的世界⾥,没有看清真实世界格局时,是我沉浸在复辟皇权的梦⾥时,在我单纯的以为⽇本⼈是和我合作时,我做了很多,在别⼈眼⾥卖国
求荣的事,不以为然,不知羞耻。我对过去奢靡的⽣活,别⼈都⽐我低⼀等、⾼⾼在上的感觉,我坐在龙椅上那些愚昧⽆条件的⾂服,还⼼有念
想。我就像着了魔。
这段话前后写了很多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溥仪复辟时的所作所为,让很多⼈怀疑,
《我的前半⽣》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部回忆录,更是⼀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省书,从中,
《⼤鱼海棠》⾥有⼀句话,这短短的⼀⽣我们终将逝去,你不妨⼤胆⼀些,攀⼀座⼭,追⼀个梦,爱⼀个⼈。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4:0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