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夕阳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3 13:01:28 阅读: 评论:0

关于流浪的歌名-织的组词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兰州水车园)

第1页

三年级教案夕阳乎,朝阳乎?——《登鹳鹊楼》

释疑

提要:

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

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

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

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

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

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

争论不休的问题。

王之涣鹳鹊楼中条山黄河蒲州白日依山尽朝阳

夕阳旁证梦溪笔谈插图

正文:

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

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

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

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

“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

“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

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如山东

第2页

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

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

是“靠着”、“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

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

沉,最后看不见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

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

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

“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

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

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

《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宋

诗选讲》等)。

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

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

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

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

第3页

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

“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

“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

(4)》秉承了这种说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

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

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

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

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

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

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

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

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

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

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

黄河,后被大水冲垮。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

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时不容忽视。上

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

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

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

河”应理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

第4页

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

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

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又承认诗中的

“山”是“中条山”(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

落下去”),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

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

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者,

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山,而且诗中明确地

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然而,遗憾的

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相反,一

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

恋,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

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近于消闷、沉重之感,

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

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试问,如果诗

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

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

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换句话说,

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

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字面上看,“白日依山尽”

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

第5页

“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

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

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

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

思,“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

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

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

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

的感觉。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

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

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

方、由西方望到南方、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

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

向西(黄河的对岸),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单就“白日

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这就意味着此句写的是夕阳。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插图得到印证。就是

说:为原诗配插图的人亦认为此诗是夕阳(见后边的分析)。

据查,《唐代绝句选》、《唐诗鉴赏辞典》的作者也持这种观

点。大家尽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

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

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再从写法上看,诗的

第6页

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这也是作者

当时的切身感受——它来自对自然景象的直觉),虽然不失

壮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

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3:0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楼道4分钟
下一篇:坊拼音
标签:夕阳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