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平仄怎么分?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
点评和分享。
“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现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
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新声: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中“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
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二)、古声:古汉语将汉字分为
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
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
入声。
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
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一)、新声(现
代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
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二)、古(旧)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
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
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
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
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
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
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
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
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
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
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
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
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
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
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
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
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
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思,平声,动词,思念;
去声,名词,思想,情还。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
名誉。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数,上声,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
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
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禁,去声,名词,禁令,
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
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
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
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
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
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辨别四声,
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
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
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
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
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
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
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
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
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
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
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
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
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关
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
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
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
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
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
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
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
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
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
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
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
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
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
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姓名中的平仄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
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不能跟绕口令似的。一般来说,两个
字的名字,如果前面的字是上声或去声,后面的字就应该是平声。三
个字的名字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一点,如果四声安排得不好,读起来
就不顺。比如三个字都用上声,如沈海埂,读起来就别扭,好像不能
一口气读完似的。三个字都用去声也不好,如宋兆盛,读真情为不
好听,不如叫宋兆年好听,因为年是平声。避免姓名的平仄声相同。
现代汉语不讲平仄,以四声论之。所谓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例如:柳景选三个字全是上声,读起来很绕口,便不如柳敬官好听。
张书襄都是平声,便不如张叔向好听。纪仲宪都是去声,不如纪忠贤
好听。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
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
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
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
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仄起首句
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
平起首句押韵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
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律平起首句押
韵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韵)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
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
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总之,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
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
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2:5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