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祧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2-03 12:33:37 阅读: 评论:0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书电子版-什么什么不已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截图的快捷键是什么)

专题03文言文阅读体裁:书信类

一、文言文阅读

2020·

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

(明)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

,问道于

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

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

答问士也,则曰

行已有耻

;其为学,则曰

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

危微精一

之说,

一切不道,而但曰: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

曰:

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

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自曾子而

下,笃实无若

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

学者数十百人,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

学而识

,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

终日讲

危微精一

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

弟子之贤于子贡,祧

tiāo

)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瓣,孔子、孟

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春之有也。谓

忮(

zhì

忌恨)不求

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

博学于文

,曰

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

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

不被其泽。故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

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美日从事于圣要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

私诸,而求起

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

长:年长

B

.祧

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祧:超越

C

.愚

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愚:愚昧

D

.且以区区之见私诸,而求起

予起:启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问道于

盲而耻学于

B

.笃实无若

子夏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C

.聚宾客门人之

学者数十百人且夫水之

积也不厚

D

.而

终日讲

危微精一

之说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着重指出

为学之道

的两种对立态度,批评宋明理学与

心学

,主张不尚空谈,着眼实际,大力推

崇古代圣贤谆谆教人的博学笃行。

B

.文章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列举大量古圣先贤如孔子、子贡、尧、舜、颜、子夏等为学的

态度,强调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

C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处处用今之

君子

与古之圣贤相对比,驳斥当时士人高谈心性而不切实用的坏风气,

揭露其高谈心性的荒谬。

D

.本文有破有立,先破后立。最后作者提出了开启一代学风的学术思想纲领

____“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4

.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死束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

之弥远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2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答案】

1

C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

项,

愚昧

错误,结合

所谓

”“

如之何

分析,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应该是

的谦称。

故选

C

2

A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介词,都解释为

B

项,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假如,如果。

C

项,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

A

3

B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

尧、舜

为学的态度错误。结合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

危微精一

之说

分析,他与门内

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文章第二段没有举尧舜的

例子。

故选

B

4

.士而不先言耻

/

则为无本之人

/

非好古而多闻

/

则为空虚之学

/

以无本之人

/

而讲空虚之学

/

吾见其日从事于圣

人而去之弥远也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连词

,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前面需要断开;

士而不先言耻

/

则为无本之人

”“

非好古而多闻

/

则为空虚

之学

句式对称,

前面需要断开;

为句子主语,前面需要断开;连词

连接

无本之人

”“

讲空虚之

前面需要断开。其他结合句意分析断句。句意: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

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虚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

越来越远的事。

5

.(

1

)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

2

)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

所以

,用来

……

的方法;

为学

,做学问;

何其

,多么,指怎么那样,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用作

状语,表示程度高;

,遵循。

2

,意动,以

……

为耻;

匹夫匹妇

,意思为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蒙受,受到;

,恩

惠,好处。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

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

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

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国,很承朋友们因年长而以师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

自以为,百年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

性命与仁,夫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

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在与士人的答问中,只是说

修行自己能达到知耻

;他对作学问,也只是说

喜欢古

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

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一切不谈,而只是说:

公正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天下就会穷困,上天赐予的福份就结束

了。

鸣呼!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通晓高

深的学问。

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

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

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

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诚实没有如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还

是说:

博大精深的学问,坚定的志向,切实的发问和接近实际的思考。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求学的宾客、弟子数十或数百人,

像区别草木一样,分门别类

,且

全部给他们讲心讲性。舍弃

多学多记

去寻求知与行都有能统一于一种原理(能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

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必使其知识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

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人性、天命、命运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常常挂在嘴边;出处、去就、辞受、

取与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夭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

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

不嫉妒、不贪求

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

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

敢相信。

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

博学多文

,是

行己有耻

。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

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无耻的事。

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

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

即使万物

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

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

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虚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

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

2020·

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

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

君亲之恩,长为蛮夷

..

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

..

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

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

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

..

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

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城,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

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

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

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

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

陵者,岂易为力战?而执事者

...

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

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

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犹斩将搴旗

/

追奔逐

/

北灭迹扫尘

/

斩其枭

/

帅使三军之士

/

视死如归

B

.然犹斩将

/

搴旗追奔逐北

/

灭迹扫尘

/

斩其枭帅

/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

.然犹斩将搴旗

/

追奔逐北

/

灭迹扫尘

/

斩其枭帅

/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

.然犹斩将

/

搴旗追奔逐

/

北灭迹扫尘

/

斩其枭

/

帅使三军之土

/

视死如归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的敬称。

B

.蛮夷、戎狄:古代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

C

.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

D

.执事者:有职守之人;官员。

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礼仪之邦,此后

却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

.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被迫归降匈奴之后,他与汉

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

.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人对抗敌军十万人,竟能追亡逐北

.

斩其将帅,可见汉军将士骁

勇善战、视死如归。

D

.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想效仿前贤,奈

何自己志向尚未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2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3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答案】

6

C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画线句的意思是: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就像掩埋脚迹、扫除灰尘一样,斩杀其骁勇

将领,使我三军将士视死如归。

搴旗

指夺取敌人的旗帜,和

斩将

对举,比喻骁勇善战,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D

指败逃

的军队,作

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

故选

C

7

A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

项,

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的敬称

错误,

足下

是常用于晚辈对长辈或同辈之间的敬称。

故选

A

8

B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B

项,

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

错误,原文为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

家于我已矣

是说国家对他恩断义绝,而不是

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故选

B

9

.(

1

)自杀没有好处,恰恰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

)匈奴战败后,全国征兵,重新训练士兵,其强劲之势超出十万人。

3

)难道有背弃君主父母,舍弃妻子儿女,反而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翻译:

1

)杀身:自杀。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愤怒。辄:就。

2

)举:全。练:训练。逾:超过。

3

)背:背弃。捐:抛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

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

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

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

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自从当初归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艰难困境,常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郁闷。

上念老母,在垂幕之年遭受杀戮;妻子儿女无罪,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恩,被世人悲叹。您

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下来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呢!我出生于礼仪之邦,却进入不懂礼

仪的民族,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长久处在蛮夷的区城,真是伤心啊!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

族人,更为自己感到悲痛!我的功劳大罪过小,却没有得到明察,汉朝辜负了我内心的真情挚意。每当想

到这里,就会忽然觉得没有生存的意义。我不难做到自杀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考虑到国家对

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没有好处,恰恰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给予我步兵五千,出征极远的地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唯独我遭遇敌人发生战

斗。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来到国境之外,进入强劲匈奴的疆土,用五千士

兵,对抗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

敌,就像掩埋脚迹、扫除灰尘一样,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才能,很少担

当重任,内心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战败后,全国征兵,重新训练士兵,

其强劲之势超出十万人,单于亲自临阵督战,亲自指挥军队包围我军。敌我双方的形势,已经不能相比;

我军步兵对阵匈奴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我方疲劳的士兵第二次作战,一人当一千人用,但还是不顾

伤痛,争先拼命作战。死伤的士兵积满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

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站起来,举起武器砍向敌人,使匈奴的兵马(四散)

奔逃;(到最后我方士兵的)武器都没有了,他们手无寸铁,仍然光着头奋力高呼,争着冲到前面去。在这

个时候,天地为我震怒,士兵们为我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贼臣告诉他我

军的情况,于是让他又来攻击,因此我不免要被俘虏啊。

从前高皇帝率三十万军士,被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汉军猛将多如云,谋士多如雨,然而还是七天

没有食物,仅能免于被歼灭。更何况当时的我,难道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吗?然而汉朝执政的人议论纷纷,

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人吗?难道有背弃君主父

母,舍弃妻子儿女,反而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而我之所以不死,是(想)有所作为。就是想像前面那

封信所说,向皇帝报恩啊。(我)实在是认为白白死掉不如树立节操,毁灭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

为在会稽蒙受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

国雪失地之耻。我的一点心愿就是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举动(想要效仿)啊。哪里料到志向还没有实现而

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亲人已经遭受刑罚。这便是我仰天捶胸、哭出血泪的原因啊!

2020·

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简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

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已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

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改)

10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11

.请分层概括这段话中作者的观点。

【答案】

10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

/

实先意气而后辞句

/

慕古而尚仁义者

/

苟为之不已

/

资以学问

/

则古作者不为难到

/

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

①“

百余篇

是后置定语,修饰

,故应在

百余篇

后断开。

②“

……

而后

……”

是对称句式,应在

后辞

后面断开。

③“

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

或事物,后面需要断开。

④“

不已

为之

的补语,其后应该断开。

⑤“

以学问

的状语,

后无宾

语,应该在

学问

后面断开。

⑥“

古者

其身不遇于世

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句意: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都是先想好意旨精神然后再斟酌言辞章句,仰慕古人而崇尚仁义

的,如果您坚持不停地做下去,再用学问辅助,那么古代作家的水平不难达到。古时候的人自身在当世得

不到赏识。

11

写文章

先意气而后辞句

,即以意为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达到前人的水平。

好文章比富贵身

份更能让后人记住你,但不要希求在当世出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这段话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分两层进行概括。第一层,

实先意气而后辞句

……

则古作者不为难到

,提出写文

先意气而后辞句

的道理,并鼓励对方

为之不已

,这样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平。第二层,

自两汉已来,

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

……

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指出文章写得好,能让人记

住你的名声,但不要希冀在当世就能出名。

参考译文:

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都是先想好意旨精神然后再斟酌言辞章句,仰慕古人而崇尚仁义的,

如果您坚持不停地做下去,再用学问辅助,那么古代作家的水平不难达到。古时候的人自身在当世得不到

赏识,就把志向寄寓在文章中,希求自己的文章在后世得到赏识。自从两汉以来,富贵的人成百上千,现

在看来,声名显扬的,谁又比得上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这些人,难道希求在当

世知名吗?

2020·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

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

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

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2

.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

意见。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

王安石变法的话。

C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

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

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B

.人习于苟且

..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

不宜卤莽

……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A

.冀君实或见

恕也今君实所以见

教者

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

C

.今君实所以

..

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盘庚不为

..

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

生事

15

.翻译下列句子。

1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6

.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

六艺

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中的

,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

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

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17

.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

哂之

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文章的第

2

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孔子

哂之

,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孔子

哂之

,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

.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

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

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

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

.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

关之中,故称关中。

【答案】

12

C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C

项,

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错误,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

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末尾这句便只是客套,而不是表

歉意

故选

C

13

D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

A

项,而已,语气词

罢了

B

项,苟且,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也指马虎,敷衍。

C

项,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D

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故选

D

14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A

项,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代

B

项,缘故,原因;

C

项,用来;

D

项,

①“

,因为;

②“

,是。

故选

D

15

.(

1

)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

)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

)操,持;术,见解;故,缘故;

2

)辟,抨击;说,言论;难,驳斥;壬人,坏人;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6

B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

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

B

17

D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观点的能力。

D

项,

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说法不当。孔子

哂之

子路

)”

的原因是: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

不符合以

治国的要求。

故选

D

18

A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项,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错误,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故选

A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亲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

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

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

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

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

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

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

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

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

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

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

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

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

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

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

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

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

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2: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4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姓的组词
下一篇:赞美玫瑰花
标签:祧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